敬畏生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20-03-03 11:19江苏省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
关键词:经验道德法治

■江苏省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 刘 敏

曾有相关研究表明,对中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主要环节便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便是将关乎心理健康的生命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研究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有着极高的契合度。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求能凸显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要求,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和正确理想信念以此来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习惯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过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该建设工作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城镇化发展转型时,地理、社会、人文环境比较复杂,使得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中学生身体在快速发展和成长,对外界有着求知欲望以及探索欲望;其二是中学生在发育过程中,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他们很容易陷入迷茫,走向歧途。面对这些情况,需要构建融合生命教育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来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能对生命有着更为正确的认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应对教材设置的栏目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凸显出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使得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课堂得到优化,继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一、引入经验,绽放生命的异彩

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展开几乎都有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或者在课堂中导入活动,使学生能将自然引入,从而使学生能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内容学习。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上,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有强行“输送知识”的约束,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彼此的经验,同时主动提出学习上的疑问,这样才能使学生生命成长有一个落脚点。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教材“生命可以永恒吗”中,教师可以将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命是否能够永恒不灭?吃了唐僧的肉是否能够真的长生不老?”待学生进行该问题的思考后,教师做出小结,同时再进一步提出问题:“生命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谁能用一个词语对‘生命’进行描述?如何才能形成生命?真的可以实现逆生长吗?”这样将教学内容通过“放手”的方式让学生自行领悟“生命”、认识“生命”,让学生去探究与“生命”相关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生命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交流中,学生不仅拥有十分个性化的想象,同时对教材内容的领悟能力也能为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除此之外,当教师发现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应当及时用正确价值观来纠偏和引领,使学生的相关经验在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提取。利用“运用你的经验”,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能通过逻辑思维感受到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碰撞带来的快乐体验。

二、承接经验,焕发生命的灵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之后,设有《探究与分享》栏目,使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将个体生活经验进行分享和表达,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碰撞、讨论以及认同后,让学生的个体经验进行扩展和调整。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对话和澄清等让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自我行动探索,使学生能完成生命成长。教师对于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反思与交流,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用“真善美”的语言进行评价。同样,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中,学生经过自行领悟“生命”、认识“生命”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将自己的生活故事进行探究、分享,将“描述生命、探究生命”作为中心,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共同感受,促进学生能更为全面地了解生命特征,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态度、规律的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会得出关于生命的如下特点:精彩、美好、短暂、脆弱、珍贵、独特、不可逆、来之不易等,这些词语简洁优美,同时将该课内容的重点很好地描述了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文字进行草稿或板书,教师再对其进行增减以及润色,便能体现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成长轨迹,将学生独特的生命灵性更好地展现出来。等教学到了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十足地“承袭”学生的生命感知,对学生进行更细致的指导,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人们的终点终究是死亡,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等学生思考完毕,给出回答后,教师再做出小结:“生命终究有尽时,并且不能对其进行预知,但是我们应该更加从容地面对。”这样引导学生“探究与分享”,同时对学生进行追问,能让学生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抒发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委婉感悟,升华生命的情怀

在学生步入青春期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命哲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儿,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等等,不过该时期的学生还处在发展阶段,思想尚未成熟,对于观点或者事物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同时,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更应该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活动与体验来委婉地使学生体悟生命的情怀与意识,从而使教材中的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继而让学生更加健康且积极地成长。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将“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栏目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运用,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感悟和品尝生命的情怀。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中,其名字便带有探究性质,同样该名字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要太过急切地将自己固有的总结和答案丢给学生,应当循序渐进,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引发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从而感悟生命情怀,继而进一步地珍惜生命。“生命”如果探究起来,是一个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所以教师应当一步一步地进行逐层分析,委婉地启发。比如在“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问题上,教师可以一层层地进行提问:“有的同学觉得生命是不可以永恒的,为什么不可以永恒呢?”或者“有的同学觉得生命是可以永恒的,为什么能够永恒呢?”如此委婉的启发,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对其他栏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心挖掘,帮助学生婉转体悟,这样能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刻领悟,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感和担当,使其对生命更为珍惜和敬畏,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余音绕梁,拓展生命的视野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最后以“拓展空间”作为完结,这是期望学生能将教学内容从课堂上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栏目中,该环节能有效地将其导入实际行动中,在帮助学生将视野转移到课文的同时,还帮助学生落实德育课程的知行合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中,教师可以应“拓展空间”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将家族的图谱制作出来,这个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稳固《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程,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整理、制作家族图谱的过程里,更好地领悟生命、认识生命,深刻地了解生命终有尽头,但同时生命也有延续。这样的教学活动是趁着学生还抱有新学知识的热情时,将学到的理论教学知识视线转移到实践生活中,更好地落实德育课程的知行合一、有效整合,从而使教材知识与经验生活有更好的价值联结,促使学生的生命视野随着空间的拓展越来越广阔。拓展,于课内得法,于课外得益,学生同思乐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品位。

总之,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对教材栏目内涵进行整合探究,使课堂更具活力,同时,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生命教育课堂,同样也是未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经验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