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德育质量的方法探究

2020-03-03 11:19江苏省苏州市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范敬娣
关键词:学生守则小学教师德育工作

■江苏省苏州市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 范敬娣

小学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小学教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确定德育的主要方向,然后助力小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觉悟、培养其正确的道德情感;最后教师要致力于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小学阶段德育工作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就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以班级管理工作为切入点,采取不同措施来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在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一、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小学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德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会给部分小学生造成人格上的影响。当然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德育工作,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德育知识的传授。当然这不只是教师的责任,一部分也是由于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不科学、不恰当,学校仅仅以小学生成绩作为教师评定的标准,造成了教师德育工作开展动力不足,这也使得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缺失。要想使德育工作得到落实,需要整个教育部门都重视对于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从教育局到教师都应深刻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二)德育工作存在形式化倾向

我国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的规范内容《小学生守则》,这个守则真正地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了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要求,是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准绳。教师要将《小学生守则》充分融入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以切实发挥其指导作用。小学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地让小学生死记硬背《小学生守则》,然后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检验德育工作的成效,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浇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小学生守则》,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德育上的形式主义会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无法真正地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样一来无法实现德育目标。

二、提高小学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教师要关爱学生,真诚陪伴

小学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较少,缺乏生活阅历,很容易模仿身边人的行为。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于他人的行为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因此,要想实现德育的主要目标,小学教师就要发挥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敢问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真诚地关爱学生,怎么能奢求小学生养成真诚待人的良好品质呢?所以,要想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关爱学生。小学德育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内心情感的表达。任何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善待,小学生更加需要拥有这些,小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深深的爱和期待。与此同时,因材施教有利于小学阶段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小学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亲密交谈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学习情况,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和蔼的微笑,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指责,小学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他们的视角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题班会时,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地分享自己在家中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场景,还会分享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关爱父母的具体事例。这时,班主任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同时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就需要班主任密切地观察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后与其进行真挚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用和蔼的语气告诉他们行为的错误之处以及不恰当的想法。在遇见此情况时,教师切忌不可直接在众目睽睽下用严厉的语言批评他们,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且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就会发现他们经常是集家长宠爱于一身,却忘记了感恩,把家长的付出当作了理所应当。教师要用关爱来化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并且真诚地陪伴学生的成长,与家长一起帮助小学生摆脱错误的道德观。

(二)在行为规范中落实德育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不是只让小学生背诵《小学生守则》,而是要让小学生在《小学生守则》的指导下规范自身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落到实处,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日常守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真正将德育知识落实到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积极开展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找到自己问题的机会,并且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改正自身的缺点。教师还可以增加实践课的设置,让学生将道德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小学阶段是行为养成的阶段,小学的德育工作质量要想得到提升,就要真正落实行为规范于日常生活中。德育工作主要在于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注重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

例如,学生在校园的角落捡到钱后,将它交给了班主任,最后失主通过班主任找回了丢失的钱。对于这样的好人好事班主任可以组织召开班会,让小学生在班会上进行讨论,同学的想法各异,这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不交给班主任也可以,因为没有人知道我捡了这个钱,我也可以用钱买我自己想要的东西。”班主任听到这种想法后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但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需要得到理解,教师不可一味批评,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捡到东西后涉及两种思想:物归原主和据为己有。每个人的想法各有不同,但是据为己有的行为是错误的,教师要让学生站在失主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更好地接受正确的行为。教师要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通过每一件小事来帮助小学生改变错误的观念,以《小学生守则》规范自身行为,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落实德育工作。

(三)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儿子找到适合他读书的环境,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在良好德育环境的基础上,生活环境对于小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创造和谐的德育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建立和谐友善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承担班级工作,并给予适当奖励,让小学生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班主任还要在学生生活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小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无法获得真正的独立,这时就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力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在看到学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懂得乐于助人,让小学生摆脱“帮助别人是浪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思想,班主任要多和学生讲述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让小学生明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建设,也是一个班级精神的体现。良好的班风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重视班风建设;同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班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班集体更加团结。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工作需要以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以优化班级管理为切入点,以切实提升小学德育质量为根本目标。德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也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工作,也是所有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教师要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

猜你喜欢
学生守则小学教师德育工作
刘辉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新“学生守则”一删一改获好评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