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建构实践

2020-03-03 11:19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关键词:道德法治德育

■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陈 芬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是强国之基,充分反映出了“德”的重要价值,加强德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智”与“德”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小学生的观念、思想与品行尚未定型,抓住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强化德育理念的渗透,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建构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与道德观方面具有语文、数学等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语文、数学等文化科目主要侧重文化知识教学,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加侧重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法规意识的专项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的内涵以及培养目标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如果可以有效地抓住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德育素养发展。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也处于性格塑造、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有效地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巧用媒体技术,有效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平时在思考问题或者认知事物时主要运用感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加之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匮乏,平时如果直接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在反复听各种“大道理”的时候会逐渐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心理。在这种教学形势下渗透德育理念,显然无法保证最终德育的效果。如果可以抓住小学生平时喜欢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知识形式这一学习特征,灵活地运用媒体教学技术为他们营造一些集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直观教学素材为一体的教学氛围,同时有效地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片段、画面或场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同样有利于更好地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对构建有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爱清洁讲卫生》教学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小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果直接采取讲授式教学模式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这种带有约束性和命令性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反感,不仅无法有效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讲卫生、爱清洁”这一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效果。在相应的课文内容授课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小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现实生活中小朋友不讲卫生或不懂得清洁的真实图片或短视频,如学生玩完玩具后直接去吃饭或者上完厕所不洗手的短视频,以及显微镜下不洗手的细菌分布图片等,借助这些媒体图片或视频展示,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观看兴趣,顺利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导入任务,为后续他们认真听课做好铺垫。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教学课件,配合教师的讲解,如在为学生讲解“勤洗手”“勤洗脸”的时候,可以采用播放“洗手歌”或“洗脸歌”的方式,或者编排专门的顺口溜,让学生在趣味学习过程中高效地识记这些良好行为准则与要求,最终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开展情境表演,有效渗透德育理念

小学生自身的思维特征、学习规律以及身心发展要求决定了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好动、好玩的天性也使得他们不喜欢僵化的常规课堂授课方式。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直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与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习效率会非常低。如果可以在德育理念渗透的时候有效利用情境表演手段,将德育理念与思想融入小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比较强的情境表演活动当中,就可以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与手段来激发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兴趣,并且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这样无形中就将德育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德育课堂构建的效果。

例如,在《我是值日生》教学时,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值日习惯与责任意识。在授课中,为了保障小学生自主参与到这部分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表演教学手段,将学生分别分成若干“好值日生”组与“坏值日生”组。对“好值日生”组而言,组内的全部值日生都要在自己值日当天提前几分钟到学校,在教室内部认认真真地做值日活动,具体包括教室卫生打扫、书桌整理、班级垃圾倾倒、作业检查等,保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入班级之后可以感受到班级教室是一个清洁、干净的氛围,让学生的心情可以保持舒畅;而“坏值日生”组中的学生在表演相应的值日场景时,要表现为上课迟到,并且忘记了自己今天需要打扫卫生这件事,在班长或其他同学的提醒下,匆忙利用班级教室内的扫帚慌忙扫一遍地面,但是还没打扫完卫生,上课铃响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进入教室开始上课,他们在看到班级教室一片狼藉的情况后,心情也随之变得不好了。通过这种情境表演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在指导学生逐步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养成做事要认真、要有责任心,不可推卸自己责任的良好道德品质,这对促进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渗透德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充分强化了现实生活与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离开了现实生活,课程教学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法实现源远流长,更无法实现德育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其中涉及大量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所以在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课堂期间,要注意有机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实际,尤其是要注意联系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生活场景,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反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仅仅采用说教方式开展理论知识教学,那么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不利影响,削弱德育效果。

例如,在《亲近大自然》一单元课程知识教学中,该单元教学的目标是要小学生从喜爱自己的家和家乡做起,了解中国的丰富物产与美丽的山水风景,使他们可以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变化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信,这样无形中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家国情怀。比如,在实际的授课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你们家乡有没有什么特产或特殊节庆活动、你喜欢你的家乡吗、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景区”“你们觉得我国的山水风景美丽吗”等一系列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在思考过程中深化他们对所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他们良好家国情怀的发展。

(四)开展德育活动,有效渗透德育理念

小学生爱玩、好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非常喜欢玩游戏或参与各种趣味性活动,所以在将德育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比如,可以结合特殊的日期或者特殊事件,趁机在课堂中开展有关德育的活动,借助这种德育渗透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参与德育的效果。

例如,在国庆节,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一起重温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其间可以播放描述近现代中国发展的相关视频,使学生真实体会和感受到现代中国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等良好情感;在植树节、地球环保日、爱鸟周等特殊节日,可以组织学生绘制关于环保的海报,或者制作相关的宣传手册,使他们懂得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做一个讲文明的现代人;在清明节时,可以带领学生缅怀我国伟大的革命先烈,使他们可以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先烈身上的优良品质与革命精神,尤其是要使他们懂得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的核心教育理念,会对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和开展德育活动来有效渗透德育理念,确保小学生德育素养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