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德育建设之法,促语文能力提升

2020-03-03 11:19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小学王紫瑾
关键词:机器人德育课文

■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小学 王紫瑾

品德的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这项工作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各学科教师共同的责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语言学科,其丰富的内涵与饱满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品德受到感染,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渗透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德育的渗透也能反过来作用于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注入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是顺应教育改革要求的必要措施。新课改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小学生德育方面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重视度不够、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导致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未有效渗透德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语文教材,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让德育能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其次,是丰富德育手段,完善德育内容的必要措施。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德育内容主要有爱国教育、爱护环境和劳动教育、养成孝亲习惯等,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涉及了这些内容,并且更加直观和具体,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讲解相关课文时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比直白地告诉学生要爱国、爱护环境、孝敬父母的效果更好,学生对德育的体会也会更深。最后,是推动德育工作开展,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措施。小学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爱劳动、爱祖国、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情感、意识和习惯,与语文的教学目标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适合开展德育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二、以德育为基础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青少年接受爱国教育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应当在学生的各个教育阶段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实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加强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可以挖掘和激发华夏人民的爱国情感,提升全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还能引导人们树立民族气节和提高民族素质,是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少,还未形成完整的认知,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些特点,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适合渗透德育的课文与适合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来感染学生,丰富其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学的展开而变化,充分投入其中,培养爱国情感。

比如,讲解《狼牙山五壮士》时,课文讲述了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战友和群众转移,承担了拖住敌人的任务,他们一边痛击追逐的敌人,一边将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凭借地理优势一番苦战,最后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勇敢地跳下深谷的故事。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最后跳崖的片段,学生看着战士们先是因为完成任务而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又依次“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相继跳下悬崖,与此同时,狼牙山上响起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这声音响彻山谷,惊天动地。学生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染,也因战士们最后那壮烈豪迈的口号而感到震撼,大家都十分激动,有许多话要讲,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时教师让学生精读课文,仔细体会文中描写的情节,并提出问题:“五位战士为什么能笑着赴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在精读时仿佛又看到了五位战士跳崖的壮烈场景,并且对前面抗击敌人的描写也产生了画面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深化了爱国情感,又提升了语文素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编的文章类型较为宽泛,内容也同时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其中有很多课文是与科学有关的,教师可以从这些文章的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虽然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有趣,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在认知时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是文字描写的科学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展现文中先进科学技术或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领略科技的奥秘,体验其神通广大之处,并且发现科技与我们并不遥远,它与生活联系密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鼓励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让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假设,自主探究,在平时多了解科学,在未来就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发现科学。

比如,讲解《果园机器人》时,课文向学生展现了新兴科技的先进成果,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机器人在果园内“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的过程,学生感到大吃一惊,原来机器人这么能干,可以帮果农干这么多农活,而且科学家还在继续研发,希望能让机器人不再需要换电池,只要“吃”水果就能不停工作,学生都兴致勃勃,很想快点看到这种新的机器人怎么“吃”果子,又如何将果子里的糖变成电,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未来可能会出现具有什么功能的机器人,小学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说会有不怕水能教小朋友游泳的机器人,有人说会有能替妈妈做饭的机器人,还有人说会出现能播种、浇水、施肥的机器人,这样果农就不用再干农活,只要控制机器人就能种果树了。有趣的讨论话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后及时把握机会,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比如制作一个小发明、为自己想做的机器人写一个说明书等,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

(三)利用问题引发思考,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度决定了他灵魂的高度,思想教育的开展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德育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家政策的要求,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方针开展学生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发展为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针对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某些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样能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感悟。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作为渗透德育的素材,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熏陶和启发,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优秀少先队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高尚的灵魂对于人类而言是最好的珍宝,激发学生形成善良的品质,讲诚信、懂礼貌、爱祖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比如,讲解《检阅》时,教师以课文最后两名观众的对话为切入点,将观众的对话改为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一位观众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而第二位观众又为什么要纠正他,改成“这些小伙子真棒”?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勇敢表达观点。学生在思考时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尤其反复咀嚼和思考了两位观众所说的话,明白了博莱克乐观、充满自信并且热爱生活,克服了身体的不便参加检阅,并且勇敢地站在第一排,让人看到后不由自主地就想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而和博莱克同队的孩子们没有歧视他,他们不在乎世俗的偏见,尊重博莱克的想法,给了他应有的权利,还让他站在第一排,而不是因为怕影响队伍检阅效果把他藏起来。这些举动体现了孩子的纯真和友爱,让人想要称赞一句“这些孩子真棒”。学生受到了许多启发,教师可以让他们谈谈生活中应当如何对待残疾人,升华文章主题。

儿童的世界是单纯而真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途径,向学生渗透德育,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问题引发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德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个人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德育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机器人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背课文的小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背课文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