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同体:初中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0-03-03 11:19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马娅同
关键词:共育愿景家校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马娅同

家校共同体联结家校双方制定合作目标、统一合作内容、规范合作制度,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目前,为推动家校共同体建设,家校双方还须树立共同愿景,促成同心而动;建立规范准则,推动三维发力;完善组织机制,推动协同释能;优化对话沟通,促进同台共为。

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目前,家校双方过度关注学生成绩,导致家校协作过程不重视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家校协作偏离既定轨道,学生难以实现全方位和谐发展。另外,“家校共同体”的缺位或空白造成现有的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对话交流机制和运行程序,合作松散、不规范,导致家校合作的经验不能构成体系,家校协作的经验、资源等不能共享,合作成效也就有限。因此,引入“家校共同体”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探究家校协同育人,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目标,同时又是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的呼应。

一、家校共同体的内在含义

“共同体”一词是由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首次提出的。当下意义的共同体指的是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中的成员“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某种群体的活动显示其存在”。换言之,一个团体为实现特定共同目标,树立共同愿景,遵循统一规则,在群体活动中彼此合作,共同体便应运而生。

目前,家校协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由家、校、生三方组成的家校共同体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双方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优化的、系统的共育环境,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还促进了家校双方在互动、协商中共同成长,一起推动目前家校共育中诸多问题的解决。

二、家校共同体的联结特征

(一)共同的合作目标

作为一个协作的共育系统,家校共同体的目标不是个体目标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保障点,是公共性的双向目标,家校双方谋求共同利益,共促学生全方位成长。

(二)一致的合作内容

家校合作内容的统一往往能体现家校协作的有效性,家校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就合作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达成共识。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吻合。目前家校合作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单一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习成绩的帮助并不明显,更实现不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由此可见,协商一致合作内容的达成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三)规范的合作制度

家校双方构建的共同体在组织活动、商议事由、做出决定时需要一定规则、制度的约束,规范有效的组织制度更利于家校共同体的发展。这样的制度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合作共赢制度。家校双方明确协作目的,树立共同愿景,订立合作细则,在实践中实现共赢。

第二,协作学习制度。客观来说,不同家校在文化水平、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优劣势必会影响家校协作的进程与效果。因此,家校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协作是家校共同体有序、有效运行的保证,在此过程中双方教育水平都能有所提高。

第三,反思自检制度。家校双方成员定期对协作共育进行梳理、检查与评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双方完善思路、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家校共同体在此过程中能够优质、有序地向前推进。

三、家校共同体的建设途径

(一)树立共同愿景,促成同心而动

近年来,家校双方开展的合作在具体实施时偏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家校双方缺乏协作共育意识。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伟大事物的魅力”是指共同体成员间的共同精神引领,是他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家校双方需要构成一个整体,紧紧团结在一起,树立共同愿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家校双方要形成“精神共同体”,要有统一的思想信念。在协作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双方达成共识,以双方的情感需求为基础结成同盟,相互团结,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种群体,何时可称为精神共同体,何时不能,或者说,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群体称为‘精神共同体’,界限在于成员与群体之间是否存在道德上强烈的情感凝聚力量和群体团结精神”。有了统一的精神追求,家校双方在相互磨合中前进,为共同目标而谋划、努力,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共同愿景的树立有助于家校双方形成一种向心力,从而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学生成人、成才。现如今,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了分离现象,即学生在学校中养成的好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固化,个体在家庭中得到的培养在学校里也得不到重视和发挥。也就是说,两股力量的行动步伐并不一致,甚至会互相排斥,那么学生想要得到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在此情况下,家校双方的活动需要得到有效组织,以此扩大交集,形成向心力,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规范准则,推动三维发力

优良的共同体是“有能力回应广泛成员的需要,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间的一致行为准则既增进成员的相互信任,在此基础上促进团结协作;又加快其自治步伐,所有成员以规范准则为行为依托,齐心协力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当前松散、零乱的家校合作说明所有家校成员统一遵守规范的运行规则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旨在规范家校协作运营机制的内在协作方式能够使家校合作向规范、有序、高效的状态转变,推动家校协作有质、有序进行。

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相互探讨,基于共同目标自行成立专门的组织,分门别类处理相关的家校事务,围绕学生遇到的问题,部门分主题、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家校共育、学生成长提供各种服务。与此同时,家校共同体进行自我建设以指导家庭教育、协调家校关系、提供教育资源等。

(三)完善组织机制,推动协同释能

完善家校共同体的组织机制并推动各层级协同释能,需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解构共同体,明确家、校、生三方职责及各个次级结构的功能,促使每个成员发挥各自的作用;二是协调各次级结构,在相互协作、磨合中均衡释能,强化各个次级结构的功能联结,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顾此失彼;三是保证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的一致性,次级结构的功能不能冲击甚至牺牲整体结构,促使部分与整体协同释能。

(四)优化对话沟通,促进同台共为

基于尊重、平等、民主、协商基础上的对话式交往,有助于家校共同体的构建。这种既是态度又是关系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团结,消除分歧,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关键。家校共同体成员都是家校协作的主体,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协商、互惠互利、民主平等。搭建以尊重、平等、民主、协商等为核心观念的有效沟通平台(如圆桌会议)可以做好学生的全面信息处理和有效反馈,同时能集体商议、决策学生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此,有效的对话式沟通机制在家校共同体成员间建立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早已成为共识的家校协同育人在具体如何实践方面一直没有定论,家校共同体建设为此提供了思考方向。至于如何建设,见仁见智,但总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素存在,如共同愿景的树立、规范准则的建立、组织机制的完善、对话机制的优化、支撑机制的健全等,这意味着进一步探讨家校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家校共同体自身的理论建构及其个案研究是未来相关研究的主要着眼点,由此,当前零散观点式的研究困境能够得以突破。

猜你喜欢
共育愿景家校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