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员责任心及其培养路径

2020-03-03 17:20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责任心少先队员少先队

黄 颖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117)

一、核心概念界说

要深入研究少先队员的责任心,首先要明确责任、责任心及少先队员责任心这三者的内涵。

1.责任

现代汉语中的“责任”是从古汉语中的“责”发展而来的。古汉语中的“责”大致有“索取、谴责、责罚、督促、负责、债”这六种含义[1]。现代汉语的“责任”主要沿袭了“负责”“责罚”的意思,即“使人担当某种职务职责”“分内应做的事”“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2]。综上,笔者将责任的内涵归纳为责任主体自觉承担自身角色所赋予的分内事,并对未做好分内事而承担后果。

2.责任心

责任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陈会昌认为,责任心是集认识、情感和态度于一身的品德特征,不仅指人们面对责任时产生的特殊道德情感,还包括对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责任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责任态度或负责的行动力)[3]。刘国华和张积家将责任心定义为:“个体积极履行责任的态度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个体对自己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4]综上,笔者将责任心的内涵归纳为责任主体将自身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责任内化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心理品质。

3.少先队员责任心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儿童“做一个好人,有品德、知识、责任,坚持品德为先”[5]。由此可知,责任心是少先队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德。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培养是以少先队组织为平台,以少先队员间的关系为媒介,以少先队活动和管理为载体,少先队员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下形成责任认知,体验责任情感和践履责任行为的过程。

网络购药影响因素及行为特征调研——以宁波市为例……………………………………………………… 赵 静(4):444

二、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心理结构

少先队员的责任心是一种包含“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在内的心理品质。这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

1.少先队员的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责任主体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认识。它是产生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基础。少先队员的责任认知主要是指少先队员对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产生的责任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少先队员维护组织利益、遵守组织纪律、参与少先队活动、管理组织内务等。少先队员对责任要求的认识越明确,理解越深刻,越容易激发责任动机,从而产生责任行为。少先队员的责任认知在其责任心形成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缺乏责任认知,少先队员的责任情感是盲目的,责任行为是被动的,从而也不可能形成自律性的责任心。

2.少先队员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责任主体在相关的责任情境中对自己或他人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或消极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强化责任认知、形成责任行为的动力。少先队员的责任情感主要是指少先队员将责任与自身需要相融合所产生的内在感受与体验。比如,少先队员因完成某项组织任务而感到满足;因帮助其他少先队员而感到快乐;因未做好分内事而损害他人或组织的利益而感到羞耻。少先队员的责任情感在其责任心形成过程中起激发和维持的作用。丰富的责任情感影响少先队员责任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其主动负责的态度。

3.少先队员的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责任主体在面对特定责任情境时所作出的行为举止。它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的具体表现。少先队员的责任行为主要是指少先队员在少先队组织中履行责任的具体举动。少先队员以少先队组织为平台,以少先队员间的关系为媒介,以少先队活动和管理为载体,为少先队组织做力所能及之事。少先队员的责任行为是其责任心得以形成的关键,缺乏责任行为的责任只能是纸上谈兵。少先队员不是在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之后再去做合乎责任的事情,而是通过做合乎责任的事而成为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遵循着从“他律”到“自律”的变化。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形成过程分为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1.依从阶段

依从阶段是少先队员责任心形成发展的萌芽期。在此阶段中,少先队员对责任的认知仅囿于“是什么”的理解水平,即关于责任的理解均来自外在的强制性规定。他们认为任何行为规范都是不能更改的,对责任行为的判断仅仅受自身以外的标准支配,而不考虑主观的行为动机。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责任感最早期的形式实质是他律的性质。”[6]这一阶段的少先队员未能真正内化责任的内涵和意义,他们往往会把少先队辅导员安排的活动当成一项硬性任务,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完全受到外在权威和赏罚制度的约束。一旦外部监控和压力消失,少先队员的责任行为就会被动摇或改变。

2.认同阶段

认同阶段是少先队员责任心从“他律”过渡到“自律”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中,少先队员渐渐摆脱成人灌输的权威观念,对责任的内涵和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此阶段的少先队员对责任行为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稳定和深刻,但已有了主观的行为动机。他们不再迫于外部压力而作出责任行为,而是开始在情感态度上主动选择和接受自己所认可的榜样的责任行为,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一阶段的少先队员当看到身边榜样积极承担组织赋予的责任时,他们也会想为组织做些什么。认同阶段出现的责任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否则少先队员的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就会受到抑制,承担责任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3.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少先队员责任心形成发展的成熟期。在此阶段中,少先队员的责任观念已经发展到“应该怎样”的理解水平。他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皮亚杰认为:“当心灵认为必须要有不受外部压力左右的观念时,道德自律便出现了。”[6]这一阶段少先队员的责任行为不再是机械地依从,而是出于良知和理性的自由行为。他们能够主动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小助手,协助管理少先队组织的大小事务。少先队员一次的责任行为不能促成其自律性责任心的形成,他们必须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将责任行为锻炼成自然而然的事。

四、少先队员责任心的培养路径

少先队员的责任心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少年儿童阶段是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期,所以责任心的养成要从娃娃抓起。

1.采用分层教育方法,强化责任认知

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对象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少先队辅导员要通过分层教育来强化少先队员的责任认知。对于低年级的少先队员来说,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少先队辅导员机械灌输“责任”的相关知识是无用的,必须采用儿童化的教育方式。比如,高年级少先队员走进各个中队,根据自己的责任经验向低年级少先队员传递关于“责任”的知识。对高年级少先队员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少先队辅导员可以采用“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巩固和加深高年级少先队员的责任认知。少先队辅导员以小队为单位,选择适当的与“责任”有关的问题或情境,引出少先队员关于“责任”的各种观点。只有当少先队员面临两难情境并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其他少先队员进行比较时,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推理,加深他们的责任认知。

2.利用外界环境熏陶,优化责任情感

少先队员的责任情感需要周围榜样和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熏陶。第一,少先队辅导员可以选择恰当的榜样来激发少先队员的责任情感。当少先队员看到榜样负责任的行为时,他们就会对未经历的情境产生情绪反应,得到形象的责任情感,从而激励他们在往后的组织生活中将有关示范行为的内部符号表征转化成外显的责任行为。第二,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创设激发少先队员责任情感的环境阵地,实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在教室里,中队可以设计关于“责任”的“文化角”,如张贴具有责任意识的名人画像和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或让少先队员写出身边榜样的责任行为。此外,少先队辅导员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办与“责任”相关的主题队报。第三,少先队辅导员还可以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特有的仪式,创造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如入队仪式或升旗仪式,培养少先队员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

3.创造责任实践机会,固化责任行为

康德强调:“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7]所以培养少先队员责任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锻炼他们的责任行为。一方面,低年级少先队员自我意识较强,很少能做到主动承担责任,所以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定期安排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活动来锻炼少先队员关于“责任”的执行力。任何一项活动结束后,都要及时对少先队员的行为进行评价,对负责任的行为给予正强化,如颁发雏鹰奖章,从而增加责任行为的出现频率;对不负责任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或惩戒,从而消除不负责行为的重复发生。另一方面,高年级少先队员已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和主动负责的态度,所以少先队辅导员要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在根据队章规定设置大、中队委员会及小队长职务岗位的基础上,广泛设置更多类型的服务岗位,让少先队员在真实的岗位服务中领悟履行责任的意义。

少先队员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心的养成有助于他们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塑造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少先队组织为少先队员责任心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一片沃土。他们在少先队活动和管理中深化责任认知、积累责任情感和锻炼责任行为,最终从“学会听话”成长为“学会负责”。

猜你喜欢
责任心少先队员少先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少先队员永向前
少先队员永向前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少先队员
乡镇高三学生责任心状况及与自尊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