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人民幸福生活

2020-03-03 17:52
林区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技制度经济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满足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合理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环境需求等,是我们党和人民以及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了,人民腰包里的钱越来越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比以前更好了……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向的经济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这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深入挖掘创新潜力,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1)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十三五”规划指出,经济发展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面对国内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现状,必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以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创新。(2)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世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能源危机的频发,倒逼人类不得不思考本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要讲求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要作出相对应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和绿色健康产业,尽快解决钢铁产能问题。(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国内经济平稳地度过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实现稳步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要想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就要首先保证经济的不断发展,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长期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不断开发经济潜能。

二、革故鼎新,实现全方位创新

“创新”指的不仅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而是要寻求技术层面不断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首先要求强大的经济基础。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及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必须全面进行改革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从而解决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存在的“瓶颈”——老动力不足,新动力缺乏的问题[2]。

1. 科技创新是关键

创新驱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走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第一位。当今各国竞争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哪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高,哪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站得就更高。

第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鉴于我国创新主体动力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创新成果的作用并未完全展现等现状,必须加强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企业通过观测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进而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应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激励机制同样也能起到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新科技产品的作用。

第二,政府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要从干预创新向服务创新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职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关键领域和重点新型产业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加速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累雄厚的人才储备;要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而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创下了经济高速增长最长的记录,但是靠生产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坚持,人民生存环境急需改善,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必须将原有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理念的核心,首先解决的就是发展动力的问题。要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扩大企业权限,充分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成果提高收入水平,缓解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百姓家庭“三转一响”的家电结构体现了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40多年过去了,智能手机、超薄笔记本电脑、智能机器人早已充斥在21世纪的家庭里,华为这一成功品牌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佼佼者。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不仅加速了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与繁荣,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家电行业的创新变化,更深的意义在于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实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 制度创新是保障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制度的革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联系在于前者是根本实现路径,后者是前者的实施保障,要想自主创新,首要解决的就是制度保证问题[3]。

政府要精简机构,提高服务能力。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府和国家机关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本国实际出发改善和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谨防“西化”;十八大以来我国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减少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便于落实问责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制度上解决了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政府机构庞大、职能交叉、相互掣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优化社会政治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社会创新环境的目标;要完善相关创新制度、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为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法律制度要随着时代需求不断完善,只有坚持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现有法律制度,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服务法律制度体系,从而为创新群体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打破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枷锁,才能释放出企业的活力。如2018年,上海推出全国首个“告知承诺制”地方政府规章,只要承诺上交材料符合审批条件,就可以当场办理相关业务,真正做到了办事“只跑一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法律,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撑。从专利法的实行,到企业破产法的颁布,法律条文的创新和改革不断释放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着我国制度、体制的创新,真正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创新,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3. 理论创新是灵魂

思想解放是推动创新的先导。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没有解放思想的勇气,人类的创新意志就会被压抑和淹没。思想指导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在头脑中形成思想解放的意识,才能不断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

一方面,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人的思想解放与创新永无止境。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思想解放来克服传统“习惯思维”,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用思维观念的解放推动整个社会的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打破常规束缚,努力寻找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另一方面,要坚持用理论创新引领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时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不断创新的结果,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起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依赖于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建国初期的粗放发展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一系列思想理论的解放都在向人们诠释着思想理论解放的重要性,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

三、总结

创新发展理念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并且这种正确的认识能够继续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改正错误,坚持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4]。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更高要求要建立在国家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正视才是可行之道。要积极探索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核心问题,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用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我国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动力保障。

猜你喜欢
科技制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