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20-03-03 17:52
林区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实训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引言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切实推动校企共同深度办学,提高高职教育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物流专业2017级与2018级学生中进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改革。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中的“订单班”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较为典型,这两种校企共建教学模式为现代学徒制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但这两种模式还存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问题,有待于在实践层面进一步地深入实践。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有25人与北京京东物流、2018级有15人与百世快递哈尔滨分公司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实践,学生被合作企业分配到了收货岗、发货岗、分拣岗、客服岗等多个岗位进行师徒制实习培训,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学徒制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加以解决。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而在实际专业培养中却过于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物流专业体系的构建,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现状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对物流企业职业岗位工作技能了解不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匹配,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需要。

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存在大而全、内容知识点多的特点,其结果是学生知识习得与职业标准对接不上,一些高职物流专业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也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改革还停留在课程门数的增减上,如增加了物流规划设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等课程。但这些课程与职业等级标准没有做深入对接,大多还停留在案例讲解与理论层面,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职业技能水平却没有得到提升[1]。

3. 企业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现代学徒制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逐步开展,企业师资逐步引入到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员工入校带徒时间投入少、参入度不足,导致现代学徒制教学流于形式,校企难以深度合作。企业师资力量投入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加大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比重。在企业实际岗位过程中,师徒应在同一工作环境进行工作技能习得,这既能解决企业师傅参与度不足问题,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4. 过程性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开展了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实训考评方式采取企业成绩与校内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考评环节通常为实习结束后给予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此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但是忽略了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技能掌握及岗位适应情况,同时一次性终结评价仅能就学生表现作出粗略评价,在企业工作期间对于学生工时安排、技能掌握、综合素质等情况均不能体现。

二、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1. 校企深层合作意愿强烈

高职物流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物流企业的参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北京京东物流、百世快递哈尔滨分公司与顺丰速运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与校内教师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一线员工积极参与实际教学,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2. 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显著提高

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采取情景教学,学生与师傅同处一个工作环境中,对于工作的难点、重点,师傅可以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18级与2019级物流专业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企业实训中,根据岗位不同被分派到指定的工作组中,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工作,此时实习生是兼具学徒与学生双重身份,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在整个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通过工作任务完成知识的习得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 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获益良多

在高职物流现代学徒制研究中,合作企业建立了符合现代学徒制用工的管理制度,根据岗位对学生进行了学徒分类,逐步明确职责,同时与学徒签订协议,并在用工过程中对师傅与学徒分别进行考核与奖励,提高师徒工作积极性。企业把工作经验带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合格”员工。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高职院校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设置招工岗位,在人才标准的制定中采取阶段式的弹性教学模式。在现代学徒制班级中,为保证教学效果采取小班授课,一个教学班级人数在20人左右,在大一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对公共基础课程及物流基础内容进行讲授,大二阶段采取弹性学习时间分批次到合作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岗位实习,大三阶段开始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物流企业实习实训,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实习结束后可直接入职成为企业员工。

2. 校企共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遵循“1+X”证书制度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规定,将职业技能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企业要根据学生(学徒)掌握程度依次安排岗位工作实际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工作技能掌握呈梯度递进式。校企共同制定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使工作岗位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匹配,使学生在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顺利完成后能获得“1+X”物流职业等级证书。

3. “双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企业与学校应共建师资队伍,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中加大企业师资比重,企业师资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2,并逐步完成企业师资组合多样化、梯队化建设。所谓多样化是指设置多岗位师资,根据学生岗位变化企业师傅人员不固定,并实行师带徒岗贴制,以此提高师傅积极性。所谓梯队化是指逐步由单一的一线工作人员师带徒转变为企业师傅由一线员工、班组长、行政管理人员的梯队化建设,其比例为3∶2∶1。

4. 校企共建考核与评价机制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考评机制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状况进行考核,转变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模式,逐步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在企业顶岗实践中把岗位工作技能掌握情况与职业素养能力引入到过程性考核中,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与考核办法[2]。企业在学徒制教学过程中与专任教师共同制定符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并把标准与岗位工作实际内容相结合。学生通过考核与评价机制能够获得专业等级证书。

四、高职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建议

1.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得以实行的前提。尽管高校与企业都意识到深度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现代学徒制合作中却难免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名义上是深化现代学徒制进行校企合作,实际上是找到相应的实习企业解决顶岗实习实训问题。而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把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就企业实际需求安排实习实训岗位,学生在顶岗实践中只是在固定岗位工作,而不是真正安排学生就物流各个重点环节岗位进行实习实训[3]。因此,把学校与企业实际需求挖掘出来深入探讨对接方案、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既满足校企双方现实需要又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是摆在校企面前的首要问题。

2. 建立多样化实训平台

积极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高职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由被动的知识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技能掌握。同时运用实训平台把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师傅连接起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与企业师傅就专业技能点进行研习与讨论。利用校内实训平台使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进行良好沟通,达到专业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接轨。

结束语

高职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延伸,是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模式[4]。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校企深度合作把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实践真正落到实处是高校与合作企业面临的问题。希望企业在学生顶岗方面多提供支持,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多提供可行方案,最终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落实到位,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