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思想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20-03-03 23:10张俊英范兆飞张伟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王阳明道德

张俊英 邹 璇 严 凯 范兆飞 张伟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力量源泉,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可以促进青少年思想信仰和精神文化的有效结合,提升青少年思想境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王阳明作为我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其学术思想虽然有局限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明朝晚期整个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变,产生了新的人文主义社会思想,推动当时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社会发展和近代化转型,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其“知行合一”的观点,至今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1],“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2]。既倡导学习与立志,又倡导学以致用,崇尚实践。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知行合一”思想是由我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1472—1529)在革新宋儒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自身体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要求人们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统一。度阴山在《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中认为: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条轨道,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相统一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4]5知为行之本、行为知之果,知行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紧密相连、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4]2333,知不能离开行而虚无存在,知是从行中提炼总结的;行也不能离开知而凭空存在,要靠知来指导实践,知与行必然是统一的。如果知而不行、知行分离,就会导致知非真知,而是妄想,行非笃行,而是冥行,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只有知行合一,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又重视道德的实践性,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才能将道德知识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道德行为。

(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4]5即“知在行先”,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行要在知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没有行动实践检验做支撑的认知就是与行分离的知,离开正确的认知指导的行为就是离开了知的行。只有在知的指导下通过行的实践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与落实。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道德是行为的指导思想,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是达到“良知”的工夫,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二者相互促进。王阳明“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4]7的良知,就是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他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4]50就是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学说,克服“一念不善”,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这也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

(三)知行转化、统一同一

知与行的联系体现了人类思想和实践的形成过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4]47-48。知的学习探索必然通过行来实践验证,行的实践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知的升华,二者相互融合、同生共存、辩证统一、相互转化,体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和知行的同一性。人类的学习认识过程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动态实践过程,知与行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合也是建立在不断的认知和不断的实践当中。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整体良好,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在学用和知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的侵蚀诱惑,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有些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缺失,理想信念淡薄,缺乏文化自信和认同,学习松懈,心态浮躁,精神空虚,甚至享乐主义滋长,追求刺激享受,虚度光阴,学无所成,毫无责任担当;有些青少年贪慕虚荣、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物欲膨胀[5],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道德感,人生理想功利化、世俗化严重;有些青少年在价值观认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诚信和文明礼仪素养缺失,社会公德、思想道德失范,学用脱节,知行脱节,知行不一。

2.青少年容易受到社会消极不良情况影响

当今,正处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受西方腐朽文化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奢靡之风、享乐之风滋长盛行,有些青少年淡化了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有些党政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屡禁不止;有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组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甚至呈蔓延趋势;有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道德失范、制假贩假活动十分猖獗;电子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各种低俗、暴力游戏、色情等腐朽的思想文化[6]。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侵害、腐蚀、感染了青少年幼小纯洁的心灵,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7]。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差,容易迷恋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受消极不良情况的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8]。

3.青少年理想道德与现实间存在知行冲突

有些青少年存在知行分离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诚信与欺骗、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行冲突。当今社会,有些青少年随浊波而不逐清流,为了一些自己的利益,置理想道德于不顾,助人为乐方面观念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青少年在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言行举止,不懂得尊重他人,脏话连篇、素养欠缺,公德失范,缺乏最基本的礼貌礼仪。甚至随意毁坏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涂鸦,浪费公共资源,在公共场所不按次序排队,随意插队,上课睡觉、迟到早退,在课堂上吃东西、喝水等;有些青少年在学业上,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习以为常,甚至学术不端,论文抄袭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个人眼前利益,不惜弄虚作假,甚至开具伪造虚假证明材料等;有些青少年在求职就业方面弄虚作假,甚至伪造荣誉获奖,骗取求职机会;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些青少年待人虚伪,言行不一、言而不实,背信弃义,所作所为毫无道德可言。形成了理想道德与现实之间强烈的冲突和反差,以及个人诚信、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行冲突[9]21-23。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世俗化和多元化的冲击,公德意识的淡漠,国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大肆盛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不少青少年形成了一些与传统优秀道德相悖离的观念,有些青少年淡化了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人生理想功利化倾向严重,发生了一些违背社会公理和道德良知的行为。一些新媒体对道德失衡的现象夸大报道,甚至违背新闻伦理地津津乐道,造成人们道德认知的错位。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道德认知行为与青少年在学校长时间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背道而驰,与一心为公、奉献他人的传统伦理道德格格不入,侵蚀诱惑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导致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认知与冷漠的道德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他们在道德选择时产生困惑,无法正确选择,出现错误的行为,导致知行冲突[9]24。

2.家庭教育的脱节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人生选择的历程中至关重要,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便把教育全权交给了学校,孩子的教育义务就应该由学校完成。由于孩子长时间在学校,家长很少主动和学校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家庭教育被严重削弱。对青少年来说,学校固然肩负着教育和引导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素质和能力再提升的最重要平台,但家长并非可以就此完全放任不管。

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忽视了对孩子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为人处世等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导致有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更有顶撞师长、忤逆父母之类的事件层出不穷。传统、陈旧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一味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重才轻德,甚至有功利性表现,无形的言传身教已经暗示孩子可以忽略道德情操的修炼,更重要的是学好技能本领以求职工作[10]。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青少年任性妄为,有的甚至养成了抽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等各种不良行为,对家长产生了各种抵抗心理,也给社会和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样的家庭教育势必造成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行为偏激,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容易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和犯罪问题。

3.教育机制不全、方法简单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密切联系,通过上面论述可知,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使健全有效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合力,造成了教育的偏差与错位。广大青少年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因其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的千差万别,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在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教育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解决,孩子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接受上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就形成了一种错位,青少年在社会上耳濡目染看到的是一方面,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又各不相同,家庭教育没有和社会教育相统一,学校又和社会教育相脱节,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管理又存在诸多问题,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马就被扭曲、被瓦解。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灌输”说教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对青少年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教育取得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与我们所预想的结果差距过大,成为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知行合一”思想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12 月8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理想信仰的形成、人格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2],“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2]。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但是这个过程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在意识形态改造中的重要性。因而,“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2]。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与日俱增地运用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独的思想改造,应该包含对教育对象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必须要涵盖各个方面,特别是帮助教育对象建立现实关怀,培养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13]。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立足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摈弃传统的单纯理论教育模式,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建立教育实践平台,理论联系实际,践行知行合一。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1月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所明确指出的“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14],使青少年不仅懂理论,更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知行合一,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范“知行合一”做好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5]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传道授业者,更是人格理想、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着和言传身教的指路人,具有适用性、针对性、典范性和示范性作用,所具有的责任和使命非常重要[1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率先垂范“知行合一”,做青少年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1];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去感染青少年学生,通过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青少年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通过渊博的学识修养熏陶学生;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1],“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1],不断加强和更新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正确掌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还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体,多考虑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善于运用新科技和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知识。“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2]在具体教育教学中,面对不同的青少年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到扬长避短。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在言传身教中去影响青少年学生,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

(三)改进和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构建“知行合一”的优良家风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为人处事、人生选择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家学、家风、家教的熏陶对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与行为方式影响非常显著,在每个青少年身上,都有家庭文化长期熏陶的痕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心性修养,文明素养,家庭伦理,日常行为规范等的涵养形成与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特别是他们父母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终身教育,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影响孩子的一生[17]。

家庭教育要改变方式方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长要注意改变“重才轻德”的偏颇教育理念,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求知学习,注重内在修养和理想人格养成,还要培养孩子知行合一的素养,避免心口不一、知行不一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在家风的传承建设中,父母长辈的言行是一本无形的教材和行为指南。良好家风的形成和流传,需要家庭成员行为一致,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家风是一种无声教诲,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传承,相互渲染,历久弥新。良好的家风对孩子长期的文化熏陶是无形的、深刻的。不好的家风则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成长成才极为不利。作为家长要特别重视家风建设,注重自身修养、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们作好榜样,言传身教,传承家庭美德,构建知行合一的优良家风。

(四)培养青少年自我养成教育,践行学以致用

青少年科学知行观的形成依赖于主体不断的自我改造、建构和发展。青少年为了能更好地行,必须努力去知,运用人类智慧的优秀成果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的能力,培养自省意识和自律能力,推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加强自我修养,求得真学问,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会贯通于现实社会需求。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分清生活的主流和支流,才能以正确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正确处理好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之间的矛盾,更加理智坚定地去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成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有用有为的人才。

青少年要养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性,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变小爱为大爱,内化修养,外化德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5 月在上海考察时所强调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8],坚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着眼,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自励、自省,“慎独、慎思、慎行”,改变和优化行为方式,培养坚定的意志,及时纠正知行偏差,让知行合一成为自觉行为习惯,成为一种人生信念和生活常态[19]。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2]“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大量有益的思想资源,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活动的各阶段、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0],指导思政工作要将思想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知是行为实践过程的开始,行是行为实践过程的结束,在培养人们思想道德规范,特别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使青少年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提升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