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思考

2020-03-04 09:06谭立伟李智燕
甘肃畜牧兽医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区肉用草畜

张 洁,谭立伟,李智燕,冯 今,温 洪,陆 飒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10)

1 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原资源,占国土总面积的42.7%。草原在国内生态植被系统中也占比63%,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多样性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人为过度的开采与利用,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严重恶化,草地生产力、承载力不断下滑。自2000年起,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共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国家正式确定每年下拨134亿元,以缓解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牧区草原植被状况得到局部改善。

目前,虽然草原补偿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对于部分地区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并且后续产业发展也难以跟上,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计。以内蒙古经济落后的县(区)为例,禁牧后的补贴标准偏低,牧畜的饲料难以保障,只能到草原上偷偷放牧,不仅造成未被纳入治理范围内的地区植被受到进一步破坏,而且形成建设质量难以保证、治理成果难以巩固、保障措施难以执行的局面。长期如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2 牧民持续增收之困

改革开放以来,牧区的人均收入普遍要高于农区的人均收入。我国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这一情况得到转变。自2008年起,全国农区人均收入达到4762元,牧区则仅有4063元。2000-2008年,甘肃农区人均收入增长90.7%,而同期牧区人均收入增长仅为71.2%。由此可见,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增速牧区都要远远低于农区。截至2017年,在全国产业扶贫的带动之下,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省区牧民年均收入突破万元,但是牧民所享受的补贴力度仍旧不足。同时,畜牧业作为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历史原因、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去学习新的谋生手段,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水平较为低下。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牧民用于牧畜饲料与其他畜牧业生产的支出也有所增加。目前,人草矛盾仍是推动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阻力之一。

3 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3.1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矛盾关系

加强经济落后县(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牧区当地的畜牧业生产水平,优化牧场整体结构,有效提高牲畜出栏率,着力控制牧民放养数量,确保天然草原能够恢复演替,在保障牧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推动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完善草畜平衡和禁牧补助标准。各地区地方财政要加大经济落后县区的补偿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向省市层面争取资金,共同推动草畜平衡和禁牧补助标准的提高,使得牧民基本生活能够切实得到保障。二是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绩效管理应用到草原生态保护之中,对于成效显著、表现突出的县区给予更多的补偿资金,并打造成全国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以供其他地区借鉴与学习成功经验。三是调整农区政策实施方式。对于农区的补助资金采用切块的方式下发,由地方财政自主计划应用于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农区与牧区一体化的生态保障机制。

3.2 因地制宜,发展肉用型牲畜产业

目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的建设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地优越的自然优势和物质资源,发展肉用型产业。以甘肃省为例,其肉用型牛羊拥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在集约化草畜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非肉用型、非生存性牲畜的数量必将大减,这便为甘肃省发展肉用型牛羊带来了机遇。通过政府扶持、技术升级、市场引导等手段淘汰掉牧区无市场优势的牲畜产品,进而将更多资源向肉用型牛羊倾斜,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对于牧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大力推广科教兴牧,开发当地支柱产业

科教兴牧是牧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将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如草原围栏、快速育肥、冻配改良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品种资源和饲草料的开发,实现提高畜牧产量、缩短饲养期、提升饲料利用率,从侧面推动牧区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牧民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牧民整体素质水平,建立健全牧民培训制度。

猜你喜欢
农区肉用草畜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代化养殖场肉用牛饲养管理要点解析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中国西北地区肉用动物弓形虫血清学调查
泰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效与农区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