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探析

2020-03-06 02:19张作良武权生梁永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少阴厥阴太阴

张作良,武权生,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00)

“当归四逆汤”源于《伤寒论》,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本文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分析冻疮为病的生理病理,及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的用药机理及规律,并辅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例证,从而完善以当归四逆汤临床治疗冻疮的相关理论依据,亦为日后此类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 冻疮与当归四逆汤历代研究概述

1.1 冻疮历代研究考

冻疮俗称“烂手脚”“冻烂疮”“冻瘕”[1]。冻疮之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对冻疮的记载及分类较为详细,轻者为血虚复感风寒则为冷疮,重者严冬伤于寒毒则成冻疮[2]。冻疮者,血气壅滞,焮赤疼痛;冷疮血涩不行,不知前痒,经久难痊。及至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里将其称之为“冻风”,认为冻疮的发病机理是“肌肉寒极,气血不行”,其症状为初起紫斑,久则变黑,腐烂作脓[3]。此外,明·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一书中对冻疮的发病及其症状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受其寒冷,致令面、耳、手、足初痛,次肿,破出脓血,遇暖则发热;亦有元气弱之人,不耐其冷者有之。[4]”《疡科心得集》也认为,冻疮发病的机理为“天时严寒,气血冰凝而成”[5]。清·吴谦《医宗金鉴》则认为,冻疮是由“触犯严寒之气,伤及皮肉”而导致气血凝滞,肌肉硬肿,僵木不知痛痒[6],并且对冻疮的及时处理、预防及善后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现代则将冻疮的病名及诊断定义为[7]:患处紫黯,继发红斑、肿胀,或水泡,瘙痒且预热加重,舌淡苔白,脉细数。综上所述,冻疮成因一者暴寒直中,寒毒侵袭,致使气血凝滞而成冻疮;再者素体虚弱,不耐久冻,触冒风寒,血虚寒束而为该证。

笔者则独崇《金鉴》之说,认定其为寒邪过淫,中伤血及皮肉。而伤血伤肉又是寒邪直中三阴的外在体现:血为三阴所主,太阴主其生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之运行,太阴为开,将谷气精微向上向外输布),少阴主其变化(肾藏精而可化血,心藏神而其阳可化赤,少阴为枢,为血与谷气精微互相变化的枢纽),厥阴主其藏(厥阴为阖,肝藏血以涵养嫩阳之生机,心包藏血以护育大阳之神机);肌肉则尤为太阴所主。故严寒之气伤及皮肉而发的冻疮,亦属于“寒邪过淫,直中三阴”范畴,尤合《伤寒论》厥阴篇当归四逆汤的证治。

1.2 当归四逆汤考

历代医家,“当归四逆汤”命名的方剂,大致有六[8],其组成、剂量、功效、主治病证及用法情况等均有不同。本文所论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51条:手足寒厥,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9]。历代医家如成无己、柯韵伯、钱潢、陈莲舫、郑重光、汪琥、王三晋等对此条多有发挥。现代中医则认为当归四逆汤当以手足寒厥、脉细欲绝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痛腰疼,或见月经衍期、量少色暗痛经等为主证[10]。历代对其条文的拾遗与释疑本文则不再一一赘述。

2 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的理论性认识

2.1 基于“厥阴为阖”阐释冻疮机理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11],为阴之极,故厥阴本寒。厥阴阴尽而阳生,一阳生于六阴之下,一阳始生,其卦为复,故厥阴外联少阳,内含少阳升发之性;又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火化,厥阴从中,故有热,所以厥阴寒、标阴而从(少阳)火。阳气受于四肢,阴气受于五脏,阴阳之相贯,如环无端。而谓之厥者,外寒极而郁热于里,而使阳气不能发于表而达于四末,从而形成阴盛阳格,营卫失调之证。在体则阴阳气不接顺,表现为手足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是气机逆乱为本也。

寒厥而郁热于里,于复卦之时,重阴于上,阳隐而不发,故为厥逆,则易生冻疮。查其天候,亦于大寒节气,两阴交尽,重阴而转阳,寒更甚而阳始生,亦是冻疮好发时节。大寒之上,更有2种变化,一者寒厥愈甚,重寒加之而反之发热,由此寒热错杂,阴阳穷极而互相转化;二者日久阳气得复,阳渐升而阴渐退,阳气萌发,而蒸热于里,蒸蒸然出于上而焮红潮热。此一节,理法当于伏邪温病,“先夏至日而病温,后夏至日而病暑”之义相同。所以寒厥之中,却有发热之理;冻疮为病,终有红热之兆。

2.2 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机理探析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寒厥,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人身合之于天地阴阳,原乎于气,故表里升降,内外传变有无穷尽。冻疮之病多发于大寒时节,阴重而阳生,在天在时为大寒,在卦为复,在体合胆。胆禀少阳东方风木升发之性,内合厥阴。冻疮之病,又本属厥阴证治,厥阴本风是说明心包疏布火气和厥阴肝的疏泻调节机理;厥阴标阴又说明厥阴收敛潜藏阴血而含蓄肝阳。厥阴疏泻调节则助太阴为开[12],厥阴收敛潜藏,方为厥阴之阖。冻疮为病,落实到当归四逆汤证,是为厥阴肝血不足,故为爪甲不华。阴血不足则厥阴阖之无力,阳气则欲浮于外。再加之冒出风寒,抑折青枝嫩阳,外极寒而内郁热,外极寒而气血凝滞,寒凝愈甚,则生冻疮;内郁热而阳气渐发,所以在冻疮的病变过程之中,终会有焮红潮热之证出现。

厥阴肝血本源于少阴,少阴为枢则有开有阖。少阴之阖来自于太阴,太阴散精,疏布于心而奉心化赤,是谓之阖;心血既生,疏布于全身四肢百骸九窍,余血则藏之于肝,则是少阴之开。肝血不足,责之于心(少阴枢机不利导致厥阴不阖);肝阳为寒邪所折,母病及子,则必然使心阳不足(厥阴阖之太过而导致的少阴枢机不利);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水,乙癸同源,则反过来又使厥阴不合。当归四逆汤证,虽似外科不时过淫之邪,其中涉及脏腑气化,虽似简而理愈奥矣!

2.3 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探析

据《伤寒论》第351条记载:当归四逆汤原方如下: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通草二两。

图1显示,当归四逆汤证之中,症结所在,厥阴肝血不足,阖机无力,而其病源则需究之于少阴,少阴治法则在于通脉。通脉者,先补心之气血。当归辛苦微温,苦先入心,故以补心血而助少阴阖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以芍药之酸,收敛心气,心气得敛则方能助少阴之开。少阴开阖有度,枢机转利,上则酸甘缓中,营气得至太阴而生脉,也就是少阴枢机转利,而使太阴为开功能正常运转;下则藏血于厥阴,使厥阴阖机有度。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方中大枣、甘草,厚脾土以御外辱,使太阴的开,而助厥阴阖机正常,以缓阴血。芍药之酸,又能泄肝,肝为寒邪所凝,以酸泻之则助厥阴疏泻条达。桂枝1味辛散温通,助阳化气,既可助少阴之开枢,又可助心阳化赤。而厥阴凝滞则又用桂枝散厥阴血分之风,当归补厥阴血分之虚,细辛温厥阴血分之寒,通草1味通达三阴上下,则使气机转利,诸病自复。

图1 冻疮为病及当归四逆汤图解

本方从桂枝汤合化而来,本意调和营卫,伤寒营卫不调之理,轻者则发于太阳,营卫不得协和而成麻黄桂枝证治;重则寒邪直中,入于厥阴而成厥逆。当归四逆汤虽简而意深,方中酸甘缓之、补之,辛甘发之、散之。调和厥阴,温经复营,营气得至而脉生,卫气得行而四末温,如此寒厥得复,营卫得通,冻疮则愈。

2.4 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将当归四逆汤用于临床治疗冻疮的临床研究有很多。如陈秋芳[13]将当归四逆汤制成散剂浴足,临床观察当归四逆汤对足背动脉血流情况有明显改善。易莲莲[14]用当归四逆汤合桂枝汤治疗冻疮,临床观察90例得出结论,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疗效明确,能明显改善冻疮临床症状及患者的血流血指标,显著降低冻疮发生率。亦有大量的现代临床研究认为,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确实有很好的疗效[15-20]。

2.5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拓展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血厥(雷诺氏病)、寒痹、下肢麻痛、附骨疽(硬化性骨炎)、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阳痿、半身不遂(脑血栓后遗症)、缩阴、癫痫、胃脘痛呕吐(十二指肠溃疡)、久痢、冻疮、痛经、闭经等,只要对症均可应用[21]。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当归四逆汤有抗凝及抗血栓、扩张末梢血管、镇痛、消炎、解痉作用,符合中医对本方“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认识[22]。

3 体会

当归四逆汤本是张仲景为血虚寒凝的厥证而设,冻疮符合此病的机理,以脏腑经络标本中气化理论分析冻疮为病的生理病理,并以开阖枢理论为指导,探究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的处方机理及用药规律。一方面为临床使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则为此类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少阴厥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刍议俞根初对厥阴病证治的认识与发展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咳嗽之浅谈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