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生长点

2020-03-07 05:17符红梅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语言文字美的

符红梅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项融“智慧、情感、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工程。在新课程理念大背景下,美育与德育、智育并列为素质教育的三大类别,而且彼此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相成的紧密关系。尤其是语文学科,其中孕育着无可比拟的“芸芸众美”元素,几乎涉及到了美的各个领域,全方面、立体式、综合性地展现了美的各种丰姿。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善于把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一举多赢”效果,而且有利于切实体现“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更加有利于全面凸显“教书育人”的价值内涵和实质功能。有鉴于此,究竟如何寻找并抓实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际生长点呢?

一、以“情境传导”为抓手

语言文字是文艺作品的存在形式。如果把“美”看作文艺作品的精神和灵魂,那么,语言文字就是文艺作品的躯壳和寄体。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应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然而,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还显得相对地薄弱一些,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善于借助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进行传导与濡染,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并感知“语文之美”。

以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雪》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平台,分别通过“远、近、高、低”的不同角度,有效地聚焦并分别呈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与之相应的多媒体镜头,为学生提供了不可多得、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个体感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形式,通过“图文互动、阅读体悟”等活动,切实地感知作者笔下所描绘“北国风光”的壮美景观和开阔视野。不仅有效地激发了课堂学趣,审美教育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情感激发”为抓手

大凡历经淘洗而流传甚远的成功或者优秀的文艺作品,除了其语言文字优美、内涵丰富隽永之外,还凝聚了“缀文者”的创作心血和独特生命,饱含丰富而有个性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元素。所有这些,正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以情激情”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在沿“情”讨源中深刻体悟蕴藏其中的语文之美。

以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为例。从这一经典文章品析中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感动、愧疚、释怀、思念”等多类元素的“混合物”。为什么会是如此地“复杂而又矛盾”呢?在这之前,作者与父亲之间有些误会或者说矛盾很大。作者很厌烦自己的父亲,甚至公然拒绝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此时问“这是什么心理?”,众生答曰“叛逆”。看到父亲艰难地“爬杆买橘”时作者却流泪了。此时再问:“你们有过这种‘叛逆现象吗?”“父母的什么做法曾经让你因为愧疚、激动而流泪过呢?”有些人出现脸红,有些人显现尴尬,有些人则微微地低了头。这不仅是在“以情激情”,同时也是语文之美的传递与濡染。

三、以“阅读比较”为抓手

有“阅读”才会有所体悟,有“比较”才会有所鉴别。这是因为“比较”乃“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更是人们在“认知与鉴别”事物活动中获取欣赏意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文艺作品赏析活动来说,善于运用“阅读与比较”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人们在“更加欣赏”中充分显现蕴藏于事物间的形象美和意境美。换句话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采用“阅读与比较”法,让学生更多且更好地欣赏到其中的语文之“美”。

以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无论从文题还是内容来说,“比较”自始至终地充斥其中。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两种比较:一是自己的童年快乐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中把“只有一些杂草”的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呢?二是把百草园的“兴趣盎然、童年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进行对比。让学生们在上述两种鲜明的对照中产生了一种相对复杂的思想情愫——“享受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忧愁”。这难道不是对“语文美”的欣赏活动吗?

四、以“思维想象”为抓手

人类的想象活动是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它不但依赖于人的实际感知、记忆表象,还特别需要“抽象思维”活动的积极主动和自觉参与。比如,人们看到了“太阳”,就会自然地想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人们看到了“新绿”,就能自然地感受到了春的来临,就会看到百花齐放;人们看到了“绿叶”,就能自然地产生美好的心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念;再如“一叶知秋”现象,这就是“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实质性融合。所谓“思接千秋,视通万里”,讲述的正是这种思维活动现象。有人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样还是这一道理。

再以《春》这一散文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来感受熟知的“春景春色”,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象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古诗句。由此可见,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够更加体现语文学习的创造之美。

五、以“读写互动”为抓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仅如此,“人一旦有了美的意识和能力,或者说积淀了一定美的元素,就会自然地产生了对美的表达欲望”。这些信条式经典之论,重在强调“美的表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本质上的異曲同工之妙。初中学龄已然具有一定的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有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通过“读写结合”的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语文之美的“良好表达”之路。

比如,在朱自清的《春》教学结束后,笔者激励学生带着对《春》一文的美好感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校外、走向大自然,去进一步发现大自然中不同形态的“美”,切实体悟“春华秋实”的客观现象和自然哲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学与所看、所思与所感,切实而又真情地落到“笔墨纸砚”上,为大自然留下美好的痕迹,为自我留下美妙的心迹。大家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在“读写互动”中实现了对美的自我表达。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坚持以“情境传导、情感激发、阅读比较、思维想象、读写互动”为实际抓手,能够从潜移默化中赢得审美教育的实质性良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初级中学(226600)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语言文字美的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