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使命 砥砺奋进前行持续推动广东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广东省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精简版)

2020-03-08 00:42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
广东气象 2020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气象

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

这次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202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任务,推动广东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气象强国建设中起好步、开好局。

1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方向,成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一年来,全省气象部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党建与业务融合更加紧密。建设过硬的政治机关,在省直机关抓党建工作责任评议考核中获优秀,气象服务连续第10年在40项政府服务公众满意度中位居前列,涌现出“新中国70年最美奋斗者”等一批先进典型。

——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深入。提前一年完成(9-3-1 km)Grapes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发展目标。“南海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首获“珠江人才计划”支持。首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交流大赛获第二名。台风暴雨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机制获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

——规划蓄力效用更加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经国务院审定批准即将印发。《广东省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被省政府列为专项规划。

1.1 切实强化政治统领,扎实开展机关党的建设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组会和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的长期主题。深刻理解总书记就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谋划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行动计划,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召开2次民主生活会、2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分两批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定专项整改措施超2 000条并完成70%的整改任务,形成101项长效机制,得到中国气象局巡回指导组高度肯定。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任前廉政谈话73人次,提醒谈话123人次,诫勉谈话6人次,函询4件。完成对5个市局、4个直属单位的巡察和20个县局的巡察“回头看”。完成财务收支审计31项、经济责任审计31项、基建项目审计160项、其他审计4项。实现2015—2019五年一轮的审计全覆盖。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任处级干部21名,职级晋升271人次。组织第二届优秀正科级干部(73人次)展现风采活动。党建带动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

保密、安全生产、稳定、老干等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无越级上访、安全生产和重大舆情事故。

1.2 趋利避害服务成效显著,国家重大战略保障有力

防灾减灾和重大活动保障有力。2019年,我省天气显著异常,气温高、开汛早、降水多、台风少、秋冬连旱。全年做好24次强降水、13次强对流、2次台风过程及国庆70周年、秋冬森林防灭火等重大活动的保障服务;提供决策服务材料约1.2万份、服务短信27亿条,发布预警短信近8亿人次;台风“白鹿”过程中地方政府以预警为先导及时转移群众实现零伤亡,获省委肯定;在17个地市推广应用强降水、台风巨灾保险模型和系统平台,初步构建洪水巨灾保险模型。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试运行;深化粤港澳和中央气象台4地信息互通、联合会商与应急服务机制;首次联合港澳气象机构发布大湾区气候监测公报;联合开展港珠澳大桥安全运行气象服务工作实现常态化。助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一地一策”开展生态气候宜居宜游品牌与岭南农产品气候优品评定;派驻驻村扶贫干部121人,对口帮扶的湛江符村村实现贫困村出列并获评“文明村庄”;在省委组织的首次乡村振兴考核中获得“好”等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军民融合战略。开展污染源解析预报与30天空气质量预报;建成清远连樟村生态气象环境观测站;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41项,编印《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导则(试行)》;人工增雨作业增雨量约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旱情;支持军队建设,强化业务系统、产品支持和信息共享。

1.3 加快业务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观测与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全省地面观测环境评分提升至90分;完成12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业务试验;建成茂名电白、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推进中山大气成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组建广东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并开展遥感应用业务;基本完成全省“天镜”统一监控平台建设;推动气象与数字政府工作对接。预报预警能力稳步增强。开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风险预警服务;发展覆盖网格预报全流程的检验技术;发展无缝隙智能网格气候预测系统;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命中率达98%,提前量达89分钟;发布气象类预警信息10万条、外部门预警信息2 200条;在第七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获团体第4名。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不断强化。获2019年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和重点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支持;获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各5项、软件著作权40项、国家专利11项、SCI/EI收录论文44篇;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地级市局实现正研高工零的突破。服务品牌化步伐加快。完成“粤天气”母品牌Logo体系统一风格设计并在全省应用;开展气象服务质量评估检查16次、信用评价2批次。

1.4 履职环境持续健全,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规划引领项目落实。省委常委叶贞琴同志赴中国气象局共商推进新一轮省部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事业发展;完成中央下达的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平安珠三角”与“平安山区”气象保障工程完成结算;气象科技制高点“攀登工程”开始建设;“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立项有进展。法治与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出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评审和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发布实施5项地方标准,推动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3 662家;完成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期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工作继续深化。完成广州热带气象研究院建设(2020—2025年)方案;出台《研究型业务试点业务与科研双向交流管理办法》《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气象事权全面融入省投资项目改革,深化防雷“放管服”改革;开展多批次防雷安全专项检查,面向行业举办第四届防雷检测技能竞赛。事业发展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中央财政支持增幅达15%,地方财政支持继续保持增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建成了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一体化的现代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立起精细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系统,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降至0.23%、因气象灾害致死人数从百位数降为十位数……70年来,一代代气象人甘于清苦、默默奉献,推动着广东气象事业奔腾向前,我代表省局党组向70年来为广东气象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气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发展还不能精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和支撑业务服务的能力仍然不足,服务有效供给离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有差距,事业发展保障机制不能满足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等等。我们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 以总书记指示精神为统揽,凝聚推动新时代广东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强大动力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总书记指示精神统揽广东气象工作。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好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气象工作的根本方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夯实事业发展的政治基石。

2)必须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切实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气象工作的战略定位。要继续探究灾害天气预报技术,打通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瓶颈,全面融入生产发展各领域,开展气候区划、气候品质评估、“天然氧吧”“岭南气候优品”等评价服务,服务自然生态安全、人居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发展。

3)必须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气象强国是我国气象工作的战略目标。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快发展新时代研究型业务。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4)必须坚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理念,充分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气象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战略理念转化为行动实践,积极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先导作用,不断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深化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充分发挥气象的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

5)必须坚持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原则,夯实基层基础能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是做好气象服务保障的必然要求。要织密观测网络,发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在数值预报、多源监测数据同化、信息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做准覆盖长期、延伸期、中期、短期及短临的无缝隙、递进式预报。着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将精准气象信息按需送达决策者、生产者和广大群众。

6)必须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勇气,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通过改革来理顺体制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有“好奇心”,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解决气象业务中的难点和痛点。

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当前要重点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方向把握上做到“四个瞄准”,即瞄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国际先进科技水平、国家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变化、国家重大工程布局。在基本原则上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一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开放创新与调查研究相促进。在具体编制中要做到统筹兼顾,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的近期目标和任务全面融入其中,将深圳先行示范区气象能力建设目标和任务纳入其中,以大湾区和示范区发展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粤东西北气象事业发展。要充分考虑规划落地和项目支撑,做到“软硬并重”。“十四五”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5年,要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对天线”,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气象保障服务;“下接地气”,做好农业、水利、交通、电力、能源等经济命脉的专业气象服务保障。

3 2020年重点工作

今年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建设气象强国目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1+1+9”工作部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3.1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科学谋划事业发展

把握精神实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省政府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与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广东省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谋划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发展举措,指导各市编制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新一轮省部合作。推动共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谋划重点工程项目。

3.2 积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实施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程气象建设任务;推进大湾区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和流域联防;开展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的定量化风险评估;推进洪水巨灾指数保险设计实施;建立高级专家参与科普教育工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推进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建设;提升云基础平台支撑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监管与服务;组织开展重点单位气象安全提升行动;制定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配套制度;推进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综合保障服务。

3.3 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业务运行,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融合创新共享平台建设;谋划建设世界气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气象人才培训中心;联合港澳做好港珠澳大桥安全运行气象服务。推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提高中短期臭氧预报精细化水平与准确率;建成大气负氧离子观测仪质控实验室;发展宜居宜业宜游气候生态评估技术和标准建设;推进省级卫星遥感业务;继续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试点建设;对接好“耕云”行动计划。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提高农村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水平,强化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能力;推动创建荔枝特色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成定点帮扶。

3.4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业务现代化体系

构建更安全的信息化支撑业务。实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业务试运行,推动气象与数字政府项目对接;推动构建“云+端”业务新模式;加快标准格式气象数据应用,加强实况分析产品展示和应用;推进纸质档案拯救;加强广州、深圳数据备份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发展精密的气象观测业务。继续推进大湾区精准预警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试验网建设,完成惠州、江门、东莞和韶关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建设;加快建设上川岛国家天气雷达站,启动茂名天气雷达站、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完成汕头等国家地面气象站搬迁;完成汕头海洋浮标大修和9个国家闪电定位站升级更新。加快发展智能预报业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监测预警中心发展适用于区域GRAPES模式的高精度初始场,持续推进GRAPES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及1公里分辨率重点区域精细模式实时运行;发展灾害性天气的人工智能预报技术;提升延伸期强降水、强降温和高温过程预测能力;开展覆盖预报业务全流程的主客观检验。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推进统一品牌行动计划;加强气象服务质量全链路监控;发展用户行为大数据和用户画像分析技术;探索建立智能天气解读引擎和智能标签产品推荐引擎;研究5G技术应用。

3.5 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编制第三轮“核心技术有突破”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政策。发挥科技创新体系主体作用。推进广州热带气象研究院建设,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加强重点实验室与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优化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完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气象创新团队和引进专家管理服务。

3.6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业务技术体制重点改革。进一步完善“监测在线、产品精细、信息通用、系统集约、流程简约、人员精炼”的一体化业务体系;召开全省气象业务工作会议。推动研究型业务发展。优化研究性业务布局分工、岗位设置、业务流程,优化集约化业务流程;制定并实施《广东国家气候观象台管理办法》,组建国家气候观象台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研究性业务团队。推动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制定《关于促进气象部门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若干举措》;推动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和案例清单;完善事企合作和社会参与机制。

3.7 进一步优化制度治理效能

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广东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立法和《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修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审核制度;编印《广东省气象标准化2020—2025年发展规划》。优化政务服务。组织实施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完善防雷检测服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加强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网络安全等级防护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实施好中国局“安可替代工程”,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更优做好老干部工作,强化政务公开、信访维稳、保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强化保障机制。完成全省企业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激励机制;推动与省财政部门出台气象财政保障政策;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确保“非税收入、统筹收入”目标完成。

4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加快推进气象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省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1)持续深入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广东气象改革发展的扎实成效;完善并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

2)聚焦“两个维护”抓实政治建设。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抓实抓好;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有关规定,健全并落实重大情况党内通报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强化领导干部制度执行力,严格依法履职;强化干部考核监督管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4)推进气象文化建设。凝聚全省气象干部职工推动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和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

5)一以贯之正风肃纪反腐。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好部门巡视巡察工作;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带头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气象
气象树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