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AI+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2020-03-08 02:20王英杰马国峰毕喜彦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思政教育人工智能

王英杰 马国峰 毕喜彦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第三次浪潮已进入发展与应用期,AI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应坚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研究探索高职院校“AI+思政教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以“三全育人”为依据,全方位、多角度对思政教育进行研究,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路径探索。利用AI技术工具助力思政教育发展,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真正使人工智能和思政教育实现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高校教学也逐步成为青年教师的舞台,新一代青年成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接触知识面广、速度快,个性爱好更多元、心理需求更多样、创新思维更多变。因此,各高校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青年一代担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思政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此外,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物联网、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深度参与社会建设中。因此,在人工智能新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结合AI技术开展更加灵活多样、真正打动人心的思政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AI+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一)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进化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步入应用发展期,“AI+”的体系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引导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实质上是一门交叉融合的集成学科,是一种具备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的服务技术,这点与思政教育的综合性具有互通性。

思政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基础动力,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是思政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外在的技术手段、工具方法等外在动力,为思政教育赋能,使其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被大众所接受。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思政”的改革形式越来越火热,改革效果越来越显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了“5G+德育大数据分析实验室”,采取案例分析、情景仿真、沙盘模拟等方法,整合德育资源,借助可视化技术,建设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教学科研支持平台。华东师大首个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落户贵州,实地录制微课,向同学们讲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梭筛经验”与脱贫攻坚故事。借助AI技术,思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但“AI+思政”处于探索试验、初级融合的阶段,尚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职院校体系不健全,由于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实施路径仍在探索,多数高校仅设置少数试点,未实现“全覆盖”;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各个专业对AI技术的掌握情况不同,导致各专业、各课程相互孤立,各自试验,却收效甚微,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思政教育;三是缺乏系统有效的科学评价,学生是动态、自主、发展的,为此,思政教育应融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当中的教育,但当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动态、个性化的评价机制。

(二)“AI+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促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思政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社会发展就必须结合科技,跟上时代潮流,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三观正确、政治思想正确、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第二,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要求。思政教育已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之中,不再是传统的思政课程。将AR、VR、MR等技术融入思政元素,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性,促进全员育人;利用AI技术跟踪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能促进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第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目前,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思想个性化、网络需求大、责任意识低,个人思想和行为千差万别。因此,在对“00后”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不能和网络分开,可利用AI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将思政教育转向个性化、精准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AI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基于AI的思政教育“新目标”

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集合的工程,其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思想引导、课程教育、道德示范等,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根本目标是一元的,而具体目标是多元的。对国家、学校、课程这三个层次来说,各有具体的目标,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总体目标。传统的思政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随后,教育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动性降低,这两种其实都有所偏颇。教育的本质在于师生的双向互动,互相交流,这样的教育观符合互动论的观点,更有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思政教育改革过分注重技术的应用,忽视思政教育育人的本质,导致形式化严重,学生缺乏自主意识,违背思政教育的目的。此外,当前思政教育资源缺乏:传统的思政资源主要是政治课程,不系统、不全面,不能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的教育需求。综合以上背景,提出利用AI技术制定思政教育的“新目标”——以师生双向互动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三级配合,构建思政资源库,制定个性化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在AI技术的辅助下“活”起来、“动”起来。

(二)基于AI的思政教育“新内容”

思政教育要落地实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思政课。傳统思政教育中,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政治课,上课不用学,考前突击背一下。其实不然。思政教育包含了人文历史、政治、品德等内容。此外,在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思政内容。结合当前具体的实际情况,利用AI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新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信息时代的高校学生更具有差异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学习程度、接受程度、适应程度都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很难对学生做到充分、全面的认识。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教师广泛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状况等进行立体全面分析,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并深入了解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政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发现思政教育新规律。思政教育不仅是指思政内容、课程的讲授,而且是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政素养包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道德品质,是学生综合的、整体的素质,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学生、心理状态中。因此,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思政教育的新规律,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在新的思政教育中,利用人工智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快速扩展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需要的地方。此外,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工作进行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一些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使其摆脱传统的束缚,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

3、构建思政资源库。学生和教师都处于信息爆炸的AI时代,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快,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也应重新定义,不仅是进行单纯的思政教学,还需要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整体思政素养,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构建思政资源库,制定个性化思政素养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个性化内容。首先,各专业教师要通力配合,从政治、文化、专业课、道德角度出发,在时政要闻、铁路发展史、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优秀毕业生等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挖掘资源,发展各个板块,构建思政资源库。其次,在资源库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思政素养平台,平台会根据收集到的学生數据进行多模态的学习分析,给出测评结果,并根据结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三)基于AI的思政教育“新方法”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具有综合性、整体性,贯穿于课程思政、实践实习、社团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思政教育平台、方法也趋于多元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从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环境、传播功能等不同角度出发,发现AI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教学方法与手段。AI合作教学:教师与AI导师进行合作教学,实现智能师资和智能教学的目标,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VR、AR、MR等技术,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理解,提升教学效果。AI个性教学:利用AI技术进行多模态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反馈,通过图像识别、情感分类,察觉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厌恶情绪,从而推送一些趣味性强的知识点。人工智能是帮教师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整合信息的“策划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出决策,真实地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AI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越来越普及,利用AI研发思政平台“智能助教”进行线上教学。智能助教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回答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给出建议,帮助学生解决。

2、学习环境。多界面、多平台学习环境:当前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多样,学生也对网络、新媒体的学习方式感兴趣,因此,要多平台、多渠道发掘思政教育元素,利用AI技术将新媒体平台与思政平台相融合,积极推广。可通过微课、学习强国、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同步开展,实现思政教育方法智能化、途径多样化,使思政教育更便捷有效。个性化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轨迹并进行实时反馈。学生根据平台的记录可以清晰看到自身的学习状态,同时,AI智能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智能教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并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智能化设备进行人机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传播环境。思政生态圈:商业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微博、微信、抖音等在很大程度上占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自建与运维的门户平台和贴吧等,已经渐渐不受学生青睐,学校可以把思政教育资源和商业平台资源相结合,实现思政生态圈。舆情监控:信息爆炸时代,大部分高校学生不知道怎么辨别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则可对线上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加强监督和处理,积极主动地在线上平台进行正确导向,做好思想宣传。

三、“AI+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AI思政云平台

信息爆炸的AI时代背景下,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快,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也应重新定义,新时代学生的思政素养包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高校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点,建设智能思政云平台,构建AI思政资源库,资源库中包含政治、文化、专业、道德等综合资源,供师生学习。智能思政云平台模块包括:历史长廊,即根据历史时间轴,结合视频影像资料,制作文化历史长廊,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AI解读时政热点,即利用AI技术对时政要闻、思想建设、时政专题、工作报告等进行解读和总结,提供国家最新新闻热点总结,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时政热点,提升政治素养;人文“小助理”,即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汇集整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习主席的书单、引经据典的事件,由智能助理进行解读介绍,供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课程思政,即基于专业,从学科和思政两个维度进行资源建设,将精品资源在平台中有两方面共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创建优秀毕业生3D动画形象,全方位解析其各方面素质,为学生树立“立体榜样”,实现政治思想、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三维立体人才培养;中国2050,即中国发展之路的“脉络”,利用知识图谱,配备相应的音视频、历史资料、新闻报道等资源,记录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全景思政:利用全景技术,通过实景360度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让学生实现线上思政教育实践——“游学之旅”,在观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以上的AI思政云平台,扩展开发“思路APP”后台链接云平台中的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进行浏览学习。云平台和APP相结合,能多角度、全方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思政素养。

(二)AI文化校史馆

学校是学生除家庭外待的最久的地方,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学生只有对学校历史深入了解,才能真正认同它的办学理念与宗旨,才能积极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在不出门就可以游世界。学生对新科技的实际应用也很感兴趣,因此,可利用AR、VR、MR等技术,建设智能文化校史馆,在学生体验科技的同时,讲校史、学文化。

AI文化校史馆,在传统校史馆的基础之上,通过AR、VR、MR等技术进行改进。在学校发展史中,利用VR建设学校历史发展场景,从建设之初到当前现状,可根据时间节点制作每个时间节点的校园场景,供学生有选择地“实地体验”,亲身感受;在虚拟场景中,可加入有趣的环节,如,刻画重点时刻、重要人物、历届优秀毕业生等形象,实时讲解事件,或者加入有趣的游戏互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发展的历程,在体验中了解学校发展历史。校史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国家科技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校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校史馆建设中,还可利用VR技术对学校各个专业进行介绍,包括专业的发展史、专业培养过程、未来职业方向等,使学生亲身感受未来工作场景,了解专业当前的前沿技术及职业要求。此外,在校史馆中可利用AR技术陈列各专业的成果作品,方便學生清晰了解专业特色,使之在入学时就对专业有一个深刻、清楚的认识,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

(三)AI青协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志愿者的重要性,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很多毕业生都自愿加入到了抗疫一线的志愿者行列当中,支援志愿服务。因此,学校建设不能忽视学生的奉献精神。大部分学校都建设有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可利用AI技术助力青协发展,更好地发挥青协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AI青协中心包括:身边榜样,即利用AI技术对学校的优秀志愿服务人员刻画3D立体形象,结合事迹、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进行实时的轮动播放。利用这样有趣的模式将身边的榜样立体化、形象化,感染学生加入志愿队伍,以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义工分配,即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情况进行分析,可先对周围的养老院、社区等需要义工的机构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当前的义工需求,首先处理紧急的情况。远程支教,即为青协中账号分配一对一的支教任务,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支教,后台对支教任务进行实时监控记录。一方面,能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社会分析,即利用AI技术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供学生分析。例如,实行垃圾分类是对环境的保护,但实施起来却很难。学生可进行探索,做智能垃圾分类桶、智能语音提示等,主动分析探索方法并实践。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四)学生成长档案

思政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引导、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这是一个软指标。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评价的方式、指标和结果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导向的,不能完全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智能化的评价体系,详细记录教育全过程。

因此,从学生入校之初开始到毕业,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以记录学生成长、过程评价为目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包括学生的档案信息、成绩、心理状况、历史文化修养、政治思想等;利用深度学习建立一个多维度考核机制模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政治思想、心理状况进行多维度综合评定,评定结果可以实时显示,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也能提高学生自身成绩。在成长档案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情况,使生生互评,协同共进或主动修正,摆脱被评价现状;家长也可以在平台上时刻关注学生的相关情况,随时与学校沟通;教师则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采取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进步。

四、结语

利用AI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将其贯穿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学生在校的各方面,做到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但AI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AI技术可以为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但在应用中应注意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忽略教育的本质,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技术为用、算法智能,但更应该关注个体的自主性,将技术工具的“冷”和人文素养的“暖”充分融合,达到思政教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作者简介:王英杰(199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人工智能、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思政教育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