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策略研究

2020-03-10 08:53王春彭爽
出版广角 2020年24期
关键词:范式汉语教材

王春?彭爽

【摘要】5G时代,全新出版生态为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带来了新契机。当前,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呈现纸媒比例大、多媒体前景广,普适性国际汉语教材多、本地化汉语教材少,通用汉语教材多、专用汉语教材少等特点。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因应5G时代转型升级要求,借助新媒体技术,升级传统教材编写的思维范式;依托技术支撑,实现国际汉语教材的多模态模式革命;融入全新业态,实现国际汉语教材的跨文化双向传输模式转换。

【关  键  词】5G技术;国际汉语教材;转型

【作者单位】王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彭爽,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2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势崛起,汉语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景观。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在5G时代全面来临的背景下,通过研判国际汉语教材研发的得失,探寻国际汉语教材5G时代的转型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一、全新出版生态催生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的新契机

1.形态变革:出版物的进化与出版模式升级

5G技术这一重要的变革性力量,作为新的价值增长点和辐射极,在受到各行业普遍重视的同时,也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改造和重塑各行业的生态秩序,推进形态变革。5G技术已成为出版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手,直接作用于出版物的智能化与出版模式的多元化变革。富媒体数字出版物、智慧出版物、交互网络出版物等产品形态的出现,倒逼出版模式转型升级,按需出版、云出版、智慧出版等模式相继涌现[1]。

有学者断言,5G技术基因已渗入出版活动的各个阶段和流程,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2]。对国际汉语教材的研发和出版而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物的形态进化以及模式升级,能够帮助汉语国际教育学界解决国际汉语教材纸媒载体功能空间限制与汉语国际教育受众二语习得的阶段性、多维度交际需求的矛盾,使国际汉语教材的研发出版真正迈入新纪元,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2.观念变革:服务场景化时代特征彰显

5G技术打破了线性特征明显的传统出版供应链,并催生了出版业的观念变革。新媒体技术力量主导的背后是刚性的市场需求,场景化用户思维主导的市场需求正在挑战传统的单一维度的出版服务模式,并有取而代之之势。

场景化体验是一种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其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优化数字出版体验,衍生新的盈利模式[3]。5G技术带来的出版服务观念革新,不仅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打破了当下学科发展的桎梏,真正走向国际化与后现代化,还与受众群体的国际教育背景无缝对接。

二、 当前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世界各国人民的汉语学习需求急剧增长,中文热持续升温,汉语的域外传播需求也日渐增长。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所提供的有力支撑,国际汉语教材的研发出版正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直观体现。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教材库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51年我国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至今,世界范围内各国出版的国际汉语教材多达17800多册/种[4]。

1.纸媒比例大,多媒体前景广

如表1所示[5],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教材库所收录的不同介质教材发展变化情况统计中,纸质媒介教材所占比例相比多媒体+纸质教材具有明显的优势。国际汉语教材的受众群体是国外的汉语学习者,他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对教材的趣味性、互动性、时代性、便携性都有强烈的要求,而纸质媒介承载功能的时空限制成为教材研发的瓶颈。

目前,一些多媒体汉语学习资源正不断涌现,网络孔子学院、汉语阶梯网、全球华语广播网、iChinese移动终端汉语学习软件、轻松学汉语APP等媒体资源相继问世。多媒体教材发展前景广阔,但规范性与规划性如何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2.普适性国际汉语教材多,本地化汉语教材少

1973年起,中国应多个国家的要求开始广泛接收外国留学生。那时,我国的国际汉语教材基本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实用汉语课本》是该时期的代表。这类教材被称为普适性国际汉语教材。时至今日,普适性国际汉语教材仍占主流地位。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8年共有49.22万名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其中短期进修项目占了很大比重,学习汉语是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目的之一。

这些留学生来自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亚洲的学生数量最多,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占总人数的52.95%[6]。来华留学生母语背景的多元化与学习汉语的本地化,对普适性国际汉语教材提出了新的编寫要求。用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编写适合当地人汉语学习的教材,成为国际汉语教材改革发展的方向,尤其是有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还没有适用教材。

3.通用国际汉语教材多,专用国际汉语教材少

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海外母语非汉语人群开展汉语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篇、功能、情景等[7]。承载这些教育功能的教材一般被称为通用国际汉语教材,而满足某种专门需求的国际汉语教材则称为特殊用途汉语教材或专用国际汉语教材。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教材库所收录的专用国际汉语教材有21大类500多册/种,包括商务、旅游、媒体、医学、体育等内容,其中商务汉语教材多达282册,占据了专用国际汉语教材的半壁江山。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商务、旅游等专用汉语学习需求急剧增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交融过程中,专用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所蕴藏的市场价值不容小觑。

三、国际汉语教材的转型升级策略

1.借助新媒体技术,升级传统教材编写的思维范式

就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出版而言,对出版内容的把握取决于教材编写的思维范式。从课程论的角度审视国内国际汉语教材研发的思维范式,其正处在两个转变阶段。就发展阶段而言,正处在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转变的阶段;就哲学取向而言,正处在现代向后现代转换的阶段。

西方的课程研究领域受20世纪中期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涌现了诸如施瓦布等一大批后现代课程学者。他们在哲学取向上反对现代主义对普遍化、同一性、本质论的盲目武断追求,而把课程理解为多元化的、不确定性的、尊重个体经验的、关注情境性生成的价值负载的文本[8]。在他们的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理解范式逐步取代了目标主导特征鲜明的课程开发范式。西方课程领域也逐渐摆脱了工具理性一统天下的束缚,确定了实践理性与解放理性的追求,寻求去中心的、多元价值意义上的课程理解研究。“关注课程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强调建构与对话,凸显课程领导方式的多元化,成为西方课程研究的主流话语和显著特征。”[9]

课程理解范式注重建构性知识观、多元化课程观、课程建构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而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来华留学生或海外学生,大多是在课程理解范式主导下的西方课程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研发国际汉语教材,也要结合理解范式的特点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重塑国际汉语教材研发格局,完成教材编写思维的后现代转化;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原初格局、缄默知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教育习惯或教育理解;才能切实提升国际汉语教材的质量,在有效推进汉语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国际汉语教材的生态稳定。

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思维范式的转换升级,可以解决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教育环境转换问题,这是教学与教育课程理念转换的前提,也是成功实现国际汉语教材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依托技术支撑,实现国际汉语教材的多模态模式革命

根据基础认知学习理论中的Smith-Ragan模型,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策略[10]。国际汉语教材受众的语言能力、先验知识、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不同国家的课程理念也不相同,这使得受众群体的学习风格有很大差异。邓恩在对学习风格的研究中指出,个人的学习风格受到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采取适合个人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11]。

多模态教育理念指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意义符号,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构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中的意义符号包括文字、图片、声音、颜色、视频等,它们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信息感知,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意义符号,从而最大限度吸收、理解多元输入的信息并提高注意力[12]。

能够落实多模态教育理念的教材即为多模态教材,但限于纸质媒介教材极为有限的承载功能,很多先进且适切的教育理念无法得到转化。以往汉语国际教育学界也注意到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知识,如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能力、学习风格等选择适合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类似的教学行为确实可以起到减轻学生焦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成绩的作用。

在海外汉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新媒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上,可以延伸教学课堂,保证教学的时代性,强化教学情境[13]。这些教学模式体现出较强的自发性、私人化、随意性等特点,但亟待系统优化和技术升华。5G技术的强大支撑,可以实现国际汉语教材的多模态模式革命,对教育观念的系统升级、教育行为的系统优化等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融入全新业态,实现国际汉语教材的跨文化双向传输模式转换

国际汉语教材不应只是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单向输出,还可以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根据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拥有不同语言文化的人能够以“外位”的视点,看到对方看不到的方面[14]。双向传输使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教学的参与者。在文化交流与对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双向传输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保持对汉语学习的专注和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交际需求。因此,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营造情境,使语言的学习与现实文化经验紧密相连。

理想的国际汉语教材内容不仅应该是多元化的、尊重个体经验的、关注情境性生成和价值负载的,还应该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所以,国际汉语教材在研发理念和媒介呈现上应具有跨文化的视角与思辨意识,寻求多元价值意义上的融媒体呈现。国际汉语教材跨文化双向传输模式的转换也可以依托5G技術视域下虚拟现实出版的沉浸性、构想性、交互性特征来拓展出版内容,丰富出版形态[15]。融入5G时代的全新出版业态,是实现国际汉语教材跨文化双向传输模式转换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杜都,赖雪梅. 5G时代出版新业态与新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9(17):15-17.

[2]周国清,唐永亮. 2019年出版研究综论[J]. 出版广角,2020(1):29-34.

[3]孙艳华. 场景分类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 出版发行研究,2019(3):39-43.

[4]周小兵,张哲,孙荣,等. 国际汉语教材四十年发展概述[J]. 国际汉语教育,2018(4):76-87.

[5]宁继鸣. 孔子学院研究年度报告(2018)[R].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6]刘利,赵金铭,李宇明,等.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研讨会”观点汇辑[J]. 世界汉语教学,2019(2):147-165.

[7]Slattery, 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2nded.) [M]. NewYork:Routledge,2006:283.

[8]劉永福,李保强. 近二十年西方课程领导理论的进展与根本转向[J]. 比较教育研究,2013(8):67-72.

[9]Smith P L, Ragan T J. Instructional desig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4:2.

[10]Dunn R, Dunn K.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learning styles inservice system[M]. London: Allyn and Bacon, 1999:1-5.

[11]陈昕.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认知心理研究[J]. 海外华文教育, 2002(4): 60-64.

[12]王静. 论新媒体在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137-139.

[13]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1卷)[M].晓河,贾泽林,张杰,等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4]Bonwell C C, Eison J A. Active Learning: Creating Excitement in the Classroom. 1991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s[M]. Washingt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Higher Education, 1991:1-4.

[15]张楠,翟雪松. 5G视域下虚拟现实出版的价值共创研究[J].出版广角,2020(11):14-18.

猜你喜欢
范式汉语教材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