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法学教育值得记忆的十件大事

2020-03-12 13:49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法法学法治

王 健

不平凡的2019年过去了。首末交替,检阅结查法学教育领域的大事,委实不少,既有先前举措延续之事,又有纯本年特有之事。以其重要程度之高低、波及面之宽窄、影响效力之大小,且以个人有限的脚力、目力、脑力和笔力所及,粗略梳理,综合比较,约有以下十类。

一、中国法学会八代会在京隆重召开

2019年3月19至20日,中国法学会在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王沪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王乐泉所作的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法学会章程》,表彰了全国法学会系统“双先”并颁奖,分组讨论了郭声琨代表党中央的致辞《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实现新担当新作为》和有关文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秘书长、常务理事、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和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当选为会长,并在闭幕式上发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法学会事业发展新篇章》的讲话。

郭声琨在致词中向全国法学法律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践行者;二是要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三是要加强法学理论研究,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打造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法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中国法学的创造者、世界法学的贡献者;四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自觉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还强调了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融合起来,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每位法律人心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实际工作部门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把法治实践新鲜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教学,让法学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王晨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法学会要组织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促进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参与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建设一流法学家队伍,培养一批熟悉国内情况、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学研究领军人物,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引领法学研究事业发展繁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出新贡献。

以上两个讲话,都涉及当前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对深入理解新时代发展法学教育的方针政策,明确全面深化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央政法委创新工作机制启动实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由中央政法委牵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各单位参与创办的“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于10月9日正式启动。

中央政法委表示:创办大讲堂在当今政法工作中具有创新意义,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要事,是助推法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大事,是中央政法委2019年度的重点创新工作。教育部表示:大讲堂是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补短板”的重要工程,是一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工程,希望大讲堂注重授课内容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多讲法学专业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多回应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有效提高授课的转对性、主动性和感染力;突出课程高层次、注重课程的创新性、增强课程的挑战性,打造高水平的“金课”,形成品牌效应。要求参与高校把大讲堂纳入法学专业教学安排,精心组织,做好服务,切实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根据大讲堂实施方案,首批大讲堂确定有16所国内“知名法学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院校范围今后将酌情扩大。

大讲堂的授课内容注重政治引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高校需求,聚焦中国法治成就、中国法治智慧、中国法治蓝图,深入阐释政法领域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注重专业水准和授课艺术性和感染力。成立大讲堂组委会、办公室、授课讲稿评审小组,设立了组委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定了严格的讲稿评审标准、评审工作程序和授课组织管理工作机制。备课环节要求(1)主讲人研究起草讲稿;(2)根据讲稿要点设计PPT;(3)根据拟授课师生特点做好课堂设计;(4)根据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做好答问准备。

大讲堂高配授课人员,首批约40名授课人员,均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政治立场坚定;二政法实践经验丰富;三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四具有法律学历学位背景;五省部级领导干部。这一系列师资遴选条件,充分体现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要求。

大讲堂设立以来,已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清华大学:新时代中国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特色人民调解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中国人民大学: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重点与启示——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主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走向法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几个问题)等先后走进高校进行讲授。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2018年出台的“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的署名方式推动实施的(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与此有所不同的是,这次大讲堂的组织实施方案,是“由中央政法委牵头,联合教育部举办”。这一变化,多少透露出中央政法委在培养法治人才和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方面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担当。而这一举措,能否渐渐引发出政法实务部门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发挥更多特殊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纪念新中国法学教育70年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度举国上下的一件大事,全国的法学院校和各法学学术组织为此都举行了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法学各学科专业所举办的年会、学术论坛、研讨会以及法学报刊出版物,也多以此为重大选题,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法治、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发展成就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展望。

2019年3月,中国法学会继2012年首次授予25人“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称号之后,再次开展评选工作,决定表彰和授予马骧聪、刘海年、李昌麒、李双元、苏惠渔、应松年、张希坡、张庆福、徐杰、储槐植10位“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称号中的“杰出资深”可谓名副其实——入选条件底线是从教50年以上。5月,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法治建设经验”征文活动。国庆前夕,91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法学家高铭暄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授奖台。

张文显撰写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构建》(《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专栏)和《中国法学70年的回顾与前瞻》(党建网微平台“思想中国”),可谓法学界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年的代表作。他把新中国法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各具特殊历史意义的三个阶段,即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新法学、探索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三个阶段,指出“法治体系论”是新时代法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新范式,是统领新时代法学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概念,目前正向着科学化、大众化、当代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法学现代化迈进。此外,陈甦在《光明日报》(10月29日)发表文章,对新中国70年法学繁荣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做了深度梳理和分析。法律出版社重点推出了《中国法学大事记1949-2019》(主编王奇才,顾问张文显、陈光中,特邀顾问黄文艺、王健)、《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法学教育发展》(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编)、《足迹:政法五院重建记忆》等系列主题作品,以示纪念。

还应提到的是,首都法学院校部分专家和学生参加了国庆70周年盛大活动。北大法学院166名师生参加了群众游行“凝心聚魂”方阵、广场合唱联欢方阵。在展现新时代法律学子昂扬精神和深厚家国情怀的同时,也不由令人想起70年前的开国大典之夜——刚刚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朝阳大学法科学子们前往天安门广场游行欢庆的情景。这不是简单的庆祝活动,她意味着法学家和法科学子是建设法治中国和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支重要力量。

四、全国法学教育“两会”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

法学教育”论坛在沪召开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又称“法学本科教指委”)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又称“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法学本科教指委”成立于1997年1月,是协助教育部高教司对全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的专家组织;“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9月,是隶属中国法学会领导的法学教育研究学术团体。自2001年“研究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研究会年会论坛时起,两会即一并举行(“教指委会”通常比“研究会”提前一日召开),相沿至今。多年来,“两会”一直是法学教育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工作和交流平台。一年一度,堪称盛会。

2019年度“两会”由上海政法学院承办,会议主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分设“法律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和“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关键条件”两个子题。全国法学界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开幕式,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上海法学会会长崔亚东、中国政法大学黄进、司法部一级巡视员王红、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郭晓梅、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先后致辞;南京师范大学公丕祥、上海政法学院刘晓红、黄进、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北京大学法学院潘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轶、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志强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分论坛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法律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培养机制”“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应用”“多元化机制下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守望与未来”等五个议题,复旦大学孙笑侠、中国人民大学龙翼飞、辽宁大学杨松、西北政法大学王健、西南政法大学房香荣分别对论坛做了总结报告。张文显在闭幕式上总结指出,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思维、通晓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建立一支理论创新能力强的高端法学研究队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上做出法学界应有的贡献。会议期间,交叉召开了教指委会议、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研究会模拟法庭教学专业委员会“模拟法庭教学资料与教学方法”论坛、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诊所法律教育的实践和推广”论坛。本届论坛还举行了第六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颁奖,共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除了“两会”,另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学教育交流平台——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于2019年7月20日在郑州举行了第十届高峰论坛。中国政法、西南政法、华东政法、中南财经政法、西北政法、甘肃政法、上海政法、山东政法、河南财经政法9所校院党政领导和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论坛。论坛主题有三,新时代政法高校法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与政法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自贸区法治建设与法治人才培养。

五、法学院校纪念复办40周年稽古振今

1977年恢复高考时,建制尚存的北大、吉大法律系及湖北财院法律专业率先招生,由此揭开了恢复和发展法学教育的序幕。同年四五月间,西南政法学院获批复办,翌年在全国采珍撷英,开复办政法学院之先河。1978年春夏之际,中国人民大学迅速复原,法律系亦在首批恢复招生之列,秋季38名法科生入学。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北京、西北政法学院于1979年开始招生;1979年3月又批准恢复华东政法学院当年招生。这三所政法大学因此有了复校后的首批学生,“79级”这个荣耀名称也由此诞生。其实,1979年恢复招生的,还有安徽大学法律系和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复旦分校的这批学生1983年2月毕业,成为恢复高考后上海首批法律专业毕业生。武汉大学法律系于1979年恢复重建,1980年正式成立并招生。这就是说,政法“79级”这个概念,是北京政法、华东政法、西北政法、安徽大学、复旦分校5所高校复办或开办政法专业后第一批学生的共同记忆,与77级和78级相比,这届学生人数更多,地域分布更广。还有一点是,这批学生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恢复法律系,培养法律人才”(1978年《第八次全国人民司法会议纪要》)“恢复政法院系,培养司法人才”(中央〔1978〕32号)指示精神背景下的产物。他们全程亲历、体验、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并为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故有其特殊历史意义。

2019年是79级法律专业学生入校40周年,同时也是北京、华东、西北等法学院校复办40周年。2019年9月20日和10月20日,西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都举行了各自的79级入学四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华东政法大学还隆重举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政法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华东政法大学复校40周年纪念会”,79级学生重返母校,追忆青春岁月,畅谈共和国法治未来。12月23日,安徽大学法学院也举行了庆祝法学院“恢复重建四十周年暨2019年年度盛典”。

2019年11月24日,武汉大学举行恢复法科教育四十周年暨法科创建一百一十一周年纪念大会。全国50余所著名法学院校和各届代表参加了大会。武大校史认定该校法科肇始于前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湖广总督赵尔巽创办的湖北法政学院,故2019年为武大法科111周年。创办法科和复办法科这两个时间节点的选定,显示了新时期法学院坚持文化传承和守正创新的时代风貌。武大法学院的这次纪念活动精彩纷呈,其中武大法学学术志的编纂成就和张文显在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话,堪称本次活动的两大突出亮点。学术志的编纂费时年余,其成果是两部煌煌巨制《珞珈百年法学卌载》和《法学学术发展史》的问世,总计1920万字,承载了珞珈法学丰硕的文化积累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张文显代表中国法学会的致辞,有多处重要表述值得关注。他指出:武汉大学法科成长的故事,是近代以来整个法治和法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样本,充分彰显了“法治兴则国家盛,法学盛则法治强”的历史规律;武大法科的复办,“和同期复办的其他法学院校一样,不是简单的恢复重建,而是一次光辉新生,一场伟大复兴”;1986年武大法学院成立,“也不是由法律系到法学院的简单升格,而是迎接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布局”。当时,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北大、人大、武大、吉大四个法学院,连同五所政法大学,“构建了新时期中国法学教育的新格局。在中国新格局中,武大法学院可谓举足轻重”;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发展契机,回答时代问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为此,一要着力推动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转型升级,二要着力推动新兴学科的原始创新,三要着力推动交叉学科加快发展。细读致辞,可见张文显不仅在“五院四系”框架下高度评价了武大法科的发展成就,更由此阐发了法学、法治与国势、国运的密切关系和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当前的任务,是对恢复法学教育40年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最好纪念。

作为传承法科历史记忆的又一项重要活动,2019年度武汉大学还创办了以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先生(1911—2009)命名的法学奖,并于12月初在京举行了首届评奖活动,武汉大学梁西先生、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先生荣获首届韩德培法学奖“终身成就奖”,另有秦天宝、杜宴林、张恒山、易军、赵磊、刘艳红、赵骏、王锴8名法学界新锐荣获“青年原创奖”。

每当法学院校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激活沉睡的历史记忆,稽古振今,以壮声势便会成为一种强烈的现实需要。举办纪念会、编修学术志,表面上指向过去,实则意在当下和未来,是满足这种现实需要的最好方式。

六、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受到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和重视。2019年2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跟上快速增长的需要。10月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之前一年实施的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也提出“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的任务和措施,这些都凸显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工作的紧迫性。

2019年3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了“全球治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会上,张文显会长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当前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甚至可说是历史性课题。当前我国法治人才队伍极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法治化、构建民主、公正、合理新秩序的迫切需要,很多数据表明,在联合国组织等国际舞台,无论领导层面还是雇员,都少的可怜,我们在联合国的雇员还赶不上非洲。本次论坛是对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奋力推进全球治理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全国40多所著名法学院校的专家,交流了各自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12月,全国法律硕士教指委在上海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讨论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实施问题。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撰文,提出了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他在各种场合极力呼吁,应将国际法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设置独立的本科专业和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其下恢复或增设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刑法等二级学科;调整和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设置;构建与涉外政府、司法、企业等实务机构深度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必将是法学院校未来办学中持续不断地一个热点领域。

七、法科学生写作与职业能力训练得到普遍重视

多年来,专业写作和职业伦理训练不足一直是法科学生训练的短板或弱项。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法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举措不断强化,2019年各种法律写作、模拟法庭及其它实践技能赛事活动,或接续举办,或新设项目,可谓活跃异常。

2019年5月,全国法律硕士教指委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法硕教指委还创办了“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10月在西南政法大学部署启动。6月,宁夏自治区高校第二届法学专业法律文书写作大赛举行总决赛。7月,华北五省区(京津冀晋蒙)教育厅支持的首届“德和衡杯”法科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在石家庄举办。8月,湖南大学发起“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面向全国高校法学本科生(包括港澳台),征集和评选三个类型的参赛作品,即法学论文、案例评论、人物书刊等,旨在增强法科学生综合能力,引导法科学生将写作能力作为从事法律职业的重要基础,营造良好的法科学生写作氛围,强化法科学生写作动力,提升法科写作水平,随后发布了首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公告。

除此之外,综计全年,许多法学院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种区域或国际性模拟法庭比赛,如第17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第十七届亚太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第13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年度竞赛中国赛区选拔赛、第十七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中国空间法学会第16届CASC杯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

关于法律写作的内涵以及其之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意义,张文显在“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启动会的讲话中做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和论述。他说:法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一个最为明显的短板,就是法学院校不重视写作能力培养、写作能力欠缺,尤其是技术性写作之外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关注不足。他认为,写作是法律人的基本功,无论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法律顾问,其职业活动中都要以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法律意见,记录特定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法律写作包括知识、思想、语言、逻辑、修辞五个要素。知识是写作的基础,完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是法律写作的基石;思想是灵魂,写作过程就是思想提炼和表达的过程,要重视从古今中外法学经典提炼法理,锻造思想;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存在之家,法律写作尤其需要对基本术语、概念、范畴等的提炼和界定;逻辑是写作的精髓,逻辑是思想的规律和规则;法律修辞重理性重规范,求正当求法理,通过修辞,思想的真理才得以绽放。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法科学生应进行法律逻辑训练,锻造法律思维能力,注重法律写作和法律语言的特殊性,关注社会现实,在实践中提炼法理智慧,注重以文会友、交流汇通。

这些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法律写作的意义和在法律人才培养实践中更好开展法律写作训练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依据。

八、法科学位授权点和一流专业建设稳步发展

自2014年教育部实行相对灵活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政策以来,高校在自主增设和撤销法学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自主权,初步显现出宏观政策要稳、兜底政策要全覆盖、微观政策要活的办学效果。

2019年,教育部批准新增了6个法学本科专业(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沧州师范学院、山西警察学院、南通大学、广西警察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备案增设了4个法学二学位点(西安交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现代学院);批准撤销2个法学本科专业(武汉纺织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至此,全国目前实际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点(不含法学二学位)总计达638个。新增4个法学硕士点,即北京林业大学(由法学理论二级点升一级点)、燕山大学(由诉讼法学二级点升一级点)、大连海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至此,全国现有法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218个,其中一级点201个,17所高校为1-2个二级点。新增5个法律硕士点(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湖北大学),东北大学申请撤销了法律硕士点。至此,全国法律硕士点总计达247个(不含已撤销的3个)。新增3个法学博士点(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全国法学博士点总计达55个(不含已撤销2个,另外,除福州大学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二级学科点,其余54个均为一级点)。目前法学博士授权点仍处于空白的是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宁夏5省区。另有两个法学硕士点(常州大学、江南大学)、两个法律硕士点(安徽工业大学、汕头大学)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办定期组织的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结果均为“合格”。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文科建设“双万计划”工作的抓手,教育部5月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申报、推荐和审核工作。目前教育部已定向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和省级法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这项工作的本质,是以国家认证为手段督促高校重视和优化本科专业建设,引起了法学院校的极大关注。

关于学科建设还应提到的一件事是,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第一次汇总并集中发布了近年来新设法学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清单。其中可见全国至少有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设置了97版学科目录外的新学科,粗略统计如下:中国法、比较法学、法律文化、法治文化、人权法学、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政治—法律哲学、法律方法论、法律逻辑学、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证据法学、立法学、党内法规、监察法学、廉政法学、港澳基本法、国家安全学、民族法学、社会法学(法社会学)、法律治理学、法律政治学、法与经济学、知识产权法、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航空航天法学、商法、财税法、金融法学、金融服务法、法律与金融、网络法学、网络与信息法学、人工智能法学、传播法学、传媒法制、海商法学、海洋法学、教育法学、卫生法学、医事法学、文化法学、体育法、社会治理法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老年教育与老年法学、生态法学、司法鉴定、公安法学、调解与仲裁、禁毒法学、质量法学、全球学、法务管理学、海疆与海洋安全等等、国际经济法、国际司法与执法合作、国际与区域安全学、国际法律与经济、国际法商英语、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新设法学二级学科,是相对于97版学科专业目录之旧而言的,换言之,新设学科以97版学科目录为参照进行设计,设置这些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政策上遵循教育部自主设置目录外学科专业的有关规定进行,该规定的核心是在取得硕士、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的前提下下放权限,由高校自主设置目录内外二级学科。于是全国各高校纷纷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令人炫目的法学新学科如雨后春笋,喷薄而出。尽管其中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科的名称是否合理、学科的内涵是否科学、是否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等等,但毕竟国家在学科专业设置问题上给高校留下了一定灵活、自主的空间,这无疑有利于学科建设的相互竞争和优化提升。

无论新增学位授权点、一流专业点,还是撤销退出,2019年度法学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上述调整和变化,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学教育的格局;那些获得学位授权点的院校,必将以此为契机,重新规划和部署,开启法学院校办学的新进程。

九、法学家积极参与地方法治建设

在全面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法学家们积极投身法治实践,在传播法律知识、为地方法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言献策、汇聚法学研究资源等方面努力贡献。地方政府也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寻求法学理论指导的各种途径,以地域概念为纽带,凝聚出自本地法学家的力量,造福桑梓,便是法学家关注现实、发挥作用的一种独特方式。不过,法学家并不抽象,或出生地、或居住地、或工作地,有东西、有南北,皆有出自;无论燕赵、秦晋、齐鲁、荆楚、巴蜀、吴越、岭南,皆有刑名法术爱好者。只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如同江浙多院士、红安出将军一样,演出某些地域法科人才一时称盛的特殊文化景观。

2019年4月7—8日,全国著名河南籍法学家汇聚南阳,参加了由河南省法学会和南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法治南阳建设专家座谈会暨河南法治大讲堂特聘专家聘任仪式”。主办者表示,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南阳法治建设中,南阳籍法学家是宝贵而独特的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荟萃高端法治人才,推进法治河南、法治南阳建设。会议聘请张文显、张苏军、刘海年、樊崇义、赵秉志、王清新、付子堂、郝铁川、郝宏奎等为法治大讲堂专家。张文显表示:法治南阳建设专家座谈会,为河南籍法学家、南阳籍法学家了解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法治建设情况,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意义重大。活动期间,刘海年、樊崇义、赵秉志分别做了“提高法律文化自觉,推动法治河南和法治南阳建设”“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恐怖活动犯罪新的动向以及反恐刑法最新的进展”的报告;对法治河南、法治南阳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实地调研和参观了新野县法治文化展馆、法治文化公园和内乡县衙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法学会领导、南阳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市委法律顾问、专家库成员、首届“南阳十大法治人物”、全面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南阳市、县政法单位有关负责同志150人参加了活动。

南阳有丰富的法律历史文化资源。在完整保存至今的我国古代地方治理机构中,内乡县衙具有标本意义,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珍贵遗存。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成长起许多法学专家和法治工作者,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法学界南阳现象”。

2019年10月18—20日,曾在甘肃生活、学习和工作,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法学专家齐聚兰州,参加“陇籍法学家论坛”。该论坛是2009年经部分专家倡议,由甘肃政法大学发起和创办的,以“陇派法学”为旗号,定期举办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旨在“凝聚家乡情怀,凝练精神气质,携手陇原学人,繁荣法学研究”,迄今已是第五届。甘肃省司法厅、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法学会以及来自各地的法学家10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甘肃省政法部门领导表示,论坛聚集陇籍法学专家和法治实务工作者,聚焦法治理论和实践热点,对法治甘肃建设和甘肃的法学教育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刘作翔代表与会专家致辞,倡导陇籍法学人应当积极参与甘肃法学和法治实践,要充分展现论坛的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在提高层次、保证品质和水准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学术对甘肃法治实践的促进作用。本届论坛设三个主题,“一带一路”倡议与甘肃法治建设、法学教育改革与甘肃法治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论坛期间,刘作翔、李功国、谢晖、李明德、甘培忠、王瀚、张彤、陈夏红、任强、汪世荣、朱桐辉等作了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还举行了“陇籍法学家自选集”首发式。自选集由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首批有《刘作翔自选集》《谢晖自选集》和《王勇自选集》。

2019年11月16日,由王利明、张明楷倡议发起,湖北仙桃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出自湖北仙桃的法学专家齐聚仙桃市,举行“湖北仙桃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和首届仙桃法学论坛。研究会定位为学术研究机构,旨在“整合仙桃法律资源、助推仙桃全面发展”。会议选举王利明、张明楷为仙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秦前红为会长,多位知名法学教授担任副会长。首届论坛主题是“建设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刘茂林、刘仁山、汪习根等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专家表示,法律人为实现最初的人生理想在世界各地奋斗,这是沔水流域流域丰富的法律实践百年孕育的结晶,“用尽毕生所学,回报家乡父老”“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这就是每个仙桃法律人的共同心愿,也是仙桃法学研究会的初心所在。有统计称,恢复高考以来仙桃学子报考法学专业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比例在全国位列前茅,40年来仙桃走出了百余名法学和法律专家,于是形成法学界的“仙桃现象”。

十、甘肃政法学院更名为“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筹布局并创办了北京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形成了全国性培养政法专门人才的“五院”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五院”相继升格,全部更名为“大学”。已归入普高序列的政法单科性高校,除2010年合并更名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校名仍为“政法”名称的高校,仅剩下甘肃政法学院(习惯性简称“甘政法”)、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

“甘政法”正式成立于1984年,历阅35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发展成为以法学、公安学和网络空间安全为主,兼有文学、工学、经济学、艺术等门类学科专业,890多名教工、1.1万余在校本科生和870多研究生的高校,是甘肃省属、西北重要、全国知名的政法类高等学校。经过几年努力,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甘肃政法大学”(教发函〔2019〕58号)。教育部在批文中,对学校的定位、目标、主要任务、发展规模做了简明扼要的界定——学校“系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核定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1.1万人;任务是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政法大学”。

12月20日上午,“甘肃政法大学”揭牌仪式在安宁校区校门隆重举行。甘肃省委省政府、政法界、教育界和省内外兄弟政法院校代表参加了仪式。

为配合“更名”成功,提振精神,充分展示良好形象,“甘政法”一鼓作气接连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和不间断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2019年度工作会议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类)主任联席会议、第二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高端论坛”、第五届“陇籍法学家论坛”、第六届密码与安全前瞻性论坛、第一届法律与科技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年会、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第十届监狱学论坛、“中国法律史上的判例与法理”学术研讨会等等。

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密切了东西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沟通和交流,拓展了法学学术话语空间,促进了法学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为西北地区法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猜你喜欢
政法法学法治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드라마 ‘인민의 이름으로’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