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观察研究

2020-03-13 08:08康桃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治疗效果应用价值

康桃梅

【摘要】目的: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于过去一年接诊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分析,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予剩余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将其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治疗之后20天排尿相关指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中针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其提供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理想,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低频电刺激;康复训练;治疗效果;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3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2-124-01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是四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表现包含尿急、尿潴留以及尿失禁等,产生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异常风险升高。脊髓损伤属于诱发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因素,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最大危害为下尿路排尿障碍导致上尿路功能损伤,严重者会产生肾衰竭,现在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含膀胱功能训练、外科手术和药物手段[1]。本文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过去一年接诊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分析(2018.4-2019.4),两组患者脊髓休克时期已通过,病情稳定,意识清晰;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予剩余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将其作为研究组;对照组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50.4±14.6岁,其中属于颈髓损伤患者8例,胸髓损伤患者20例,腰髓损伤患者2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8例;研究组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52.1±10.6岁,其中属于颈髓损伤患者9例,胸髓损伤患者21例,腰髓损伤患者20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4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6例;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此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规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膀胱功能训练指导,持续进行间歇导尿,每天1次,通过按摩手法提高患者膀胱内压和腹压,降低残余尿量,减少感染风险,告知患者通过饮水建立规律排尿,通过无菌间隙导尿将尿液排出,利用建立低级反射促进自主排尿[2]。

给予研究组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选取神经肌肉康复仪开展低频电刺激治疗,骶神经电刺激负极双侧对称性放置到正对S2骶后孔皮肤,正极放置到正对S4骶后孔皮肤;胫神经电刺激正极双侧对称性放置到内踝后,负极放置到所对应足底掌面,调整电流强度,根据患者最大耐受程度决定,每天1次,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3];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治疗之后20天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内压以及单次排尿量。

1.4 统计学计算

本研究所得数据结果通过SPSS 16.0软件加以处理,各项计量资料全部利用“x±s”表示。统计处理通过X2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治疗之后20天排尿相关指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多种病理性因素可以导致脊髓损伤,如外伤、血管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性病变都可以影响膀胱尿道功能。不同节段、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在损伤后的不同时间段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脊髓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活动的初级排尿中枢所在,也是将膀胱尿道的感觉冲动传导至高级排尿中枢的上行神经纤维和将高级排尿中枢的冲动传导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下行神经纤维的共同通路。脊髓的排尿中枢主要位于3个部分,即交感神经中枢、副交感神经中枢和阴部神经核,分别发出神经纤维支配膀胱和尿道。不同节段的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非完全与脊髓损伤水平相对应。同一水平的脊髓损伤、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其临床表现和尿动力学结果都可能有一定差异。理想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尿动力学结果应是神经源性膀胱分类的基础; 分类应反映临床症状; 分类应反映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能够引发患者膀胱充盈过度,造成内压升高,膀胱内部残余尿量增多,嚴重者会出现输尿管返流,所以临床中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4]。脊髓损伤病人一般伴随躯体运动以及感觉功能双重损害,受损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神经支配功能随之丧失,同时会产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神经源性膀胱属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受损引发的膀胱以及尿道功能障碍,病人脊髓损伤之后产生神经源性膀胱,不但会为病人带来痛苦,还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所以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十分重要,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加快病人膀胱功能恢复速度。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利用低于50mA低频电有效缓解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各类临床症状,使压迫、组织代谢以及受损组织水肿情况获得改善,加快受损部位循环速度,建立良好的膀胱反射,另外低频电刺激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治疗价格合理,可以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5]。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治疗之后20天排尿相关指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脊髓损伤属于临床康复科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脊髓损伤引发的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受损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临床表现包括尿潴留以及尿失禁,如果没有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控制,会产生膀胱结石、尿路感染、膀胱输尿管返流以及肾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出现肾衰竭,所以为病人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非常关键,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膀胱功能,对于肾脏的保护非常重要。在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开展治疗期间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对策:为病人提供膀胱训练,针对胸椎以及颈椎脊髓损伤病人需要注意膀胱充盈前兆,在出现膀胱区以及肛门内麻木或是发胀时,寻找诱发排尿反射扳机点,排尿之前刺激大腿内侧、会阴区域以及臀部,同时叩击排尿;针对T12以下脊髓损伤病人采取Grede法开展排尿,使其盆底肌肉获得放松,双手重叠放置到胀大膀胱上,从底部向体内慢慢环形按摩,采取同样方式慢慢从耻骨后下方挤压病人膀胱,直到尿液排出;应用14单腔超滑导尿管开展导尿,方法和无菌导尿一致,日间的间隔时间为4小时到6小时一次导尿,导尿量一般在400ml到500ml,夜间保留尿管,依照病人的饮水情况为其开放尿管,在病人排尿之后,依照残余尿量及时调整导尿次数,直到病人膀胱功能平衡之后,停止间歇导尿。

综上所述,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提供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郝丽霞,张琰,刘帅,朱海霞.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01):116-119.

[2] 张燕琴,李晓萍.SSP低频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观察[J].甘肃科技,2017,33(15):103-105.

[3] 曹勇,樊春燕.针刺八醪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残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8):205-208.

[4] 陈玲,詹秋庆,邓美定,冯银,郭小珊.集束化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08):1133-1134.

[5] 刘静,阳煜,刘艳雨,谢静仪,吴淑卿,张达慧.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的观察[J].护理研究,2019,33(14):2494-2496.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治疗效果应用价值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