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大校谢彬蓉的“空中课堂”

2020-03-15 09:40黑龙江三月河
金秋 2020年17期
关键词:阿莫大凉山空中课堂

文/黑龙江·三月河

谢彬蓉辅导孩子们功课

她在内蒙古偏远地区服役20年,2013年自主择业回到重庆,过着安定的生活。2014年,她却离开舒适温暖的家,前往四川省凉山州的教学点做一名支教志愿者。

她就是先后荣获“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谢彬蓉。2020年2月12日,被新冠疫情阻隔在重庆家中的退役“空军大校”谢彬蓉,惦记着千余里外的学生们,她用一台电脑和两部手机架设起一座“空中课堂”,为四川大凉山的26个彝族孩子“空运”去“知识的甘露”。

留下来!支教大凉山!

谢彬蓉出生于重庆市忠县的一个小村子,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母亲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谢彬蓉从小有两个梦想: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像母亲那样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

1993年7月,谢彬蓉以优异成绩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并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是投笔从戎当一名军人,还是教书育人做一名教师?谢彬蓉陷入两难。这时,恰好空军某部基地来学校特招,凭借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谢彬蓉被特招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空军基地。

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谢彬蓉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取得多项军中技术成果,多次受到嘉奖。从军戍边摸爬滚打20载,谢彬蓉通过自己努力和部队培养,最终成为一名技术七级、大校军衔的高级工程师。

2013年,谢彬蓉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她放弃地方军转办安置的机关干部工作,自主择业当了一名支教志愿者,圆她小时候的教师梦。2014年初,谢彬蓉从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团县委网站,看到“苦荞花开支教团”社会公益信息,了解到大凉山彝族地区长期缺乏能吃苦、有爱心、负责任的支教志愿者,她决定去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支教。

“到艰苦边远的彝家山寨支教,是我退役后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谢彬蓉对丈夫、女儿以及父母这样说。家人都非常支持和理解她,表示愿意做她坚强的后盾。2014年2月22日,谢彬蓉离开重庆亲人,只身“飞”往海拔3000多米的大凉山彝族地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她的大凉山支教之路。

尽管早有准备,但当谢彬蓉双脚踏上大凉山,当地的贫苦和环境恶劣还是让她大吃一惊。谢彬蓉所支教的古拖村小学是很破旧的土坯房,共有两间,一间教室,一间老师宿舍、办公室兼厨房。山村里经常停电,一停就是数天,晚间要用蜡烛照明。学校没水,生活用水需要谢彬蓉和学生们到山下小溪,用塑料壶一壶壶往回背。为了节约用水,谢彬蓉半月洗一次衣服,一月洗一次头发,从未真正意义上洗过澡。

学校环境卫生极差,各种病菌滋生传播,学生经常感冒,拉肚子。谢彬蓉决定整治学校环境卫生,自掏腰包买来消毒粉、消毒液进行喷洒。数周后,学校卫生状况彻底改观,谢彬蓉又出资帮助学校修缮教室,购置教学器材。

2015年8月,谢彬蓉结束了美姑县古拖村小学支教服务,来到更加偏远的扎甘洛村支教。扎甘洛村小学当时只有一个六年级班,共有10个孩子。由于长期缺乏老师,孩子们只是断断续续上过几天课,10个孩子当中竟没有一个能讲出一句完整的普通话,有的孩子甚至连两位数加减法和乘法口诀都不会,他们的考试平均成绩只有十几分。

那一刻,谢彬蓉感到自己肩上压力巨大,同时心里升腾起一份责任:“留下来!至少要把他们的平均分提高一倍,要把他们教到小学毕业,要从一年级开始教他们的弟弟妹妹,让他们将来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就这样,一年后,六年级的10名小学生小升初考试中,平均成绩从十几分提高到30多分,有7名小学生升入乡初中继续学习。

谢彬蓉在学生家家访

谢阿莫!谢谢您!

2016年9月,谢彬蓉送走六年级10名毕业生,又迎来26名一年级新生。令谢彬蓉头疼的是,这些新来的彝家娃儿从小自由随性惯了,没有一点学校的规矩意识,想来学校就来学校,不来也不和老师请假,甚至正上着课呢,一转身工夫,座位上就没人影儿了——不是跟小伙伴到小溪边玩石头去了,就是到山上树林掏鸟窝去了。

有个叫阿果的孩子,生性调皮贪玩,经常在谢彬蓉写板书时偷偷溜出课堂。有一天,外面下大雨,阿果又跑了出去。谢彬蓉发现后,冒着大雨出去找,等找到阿果,阿果浑身湿透、满身泥污,还险些被暴涨的溪水冲走。谢彬蓉语重心长地对阿果进行了课堂纪律和生命安全教育,阿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那以后再也没有逃过课。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懂规矩、守纪律?谢彬蓉想到城里的大学生军训,她决定对26名彝族孩子进行一星期“军训”——她把提前准备的洗漱用品发给他们,教他们洗脸刷牙洗头,训练他们站“军姿”,然后在镜子前看自己的新模样。除此之外,她还教孩子们见面鞠躬问好,临行挥手道别,组织孩子走队列、练广播体操……慢慢地,孩子们懂规矩有礼貌了,再没有人逃课。

为了让语文课堂更生动、更有趣,谢彬蓉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习语文知识。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谢彬蓉讲10以内数字加减法时,创设“小猴子掰玉米”故事……

孩子们逃课、不爱学习的问题终于解决,可家长拖孩子学习后腿的问题接踵而至。经常有家长来到学校,把正上课的孩子带回家,让他们喂猪、放羊或者干农活。阿果的父母竟然不让阿果来学校读书了。

当晚,谢彬蓉带着一个“翻译”,去阿果家做他父母思想工作。谢彬蓉对阿果父母说:“阿果年龄这么小,人又聪明,如果不读书,真的太可惜了!他是家中老大,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了,他才能帮助弟弟妹妹,一个帮一个,家里的孩子才有可能走出大山,日子才会好起来……”阿果父母深受感动,于是又让阿果来学校读书了。

那段日子,谢彬蓉常利用晚上时间一家一家家访,给孩子的父母讲学习的重要性,讲“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有一次她走夜路还摔进深沟跌伤了小腿。渐渐地,村民们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不再拖孩子学习的后腿了。

谢彬蓉不仅教学上费尽心思,对孩子们的生活更是关怀备至。看到孩子们每天带铝饭盒中午吃凉饭,她就自掏腰包从山下商店为26个孩子买了26个保温饭盒。孩子们吃着热饭,感激地说:“谢阿莫(阿莫,彝语:妈妈),谢谢您!”

一次,一名女生不小心扭伤脚踝,谢彬蓉拿出红花油给孩子涂抹,放学后又背着这名女生回家。到了女生家,女生父母还没回来,谢彬蓉就帮着女生做好饭。谢彬蓉准备离开时,背后传来女生的声音:“谢阿莫,谢谢您!”看着孩子依恋的目光,谢彬蓉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这是一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泪水,也是一种幸福的泪水。

孩子们对谢彬蓉越来越依赖,每年寒暑假,都依依不舍地看着谢彬蓉:“谢阿莫,您下学期还来吗?”假期里孩子更是接二连三给她打电话:“谢阿莫,什么时候开学?您还来不来?”谢彬蓉坚定地回答:“来!大凉山是我的第三故乡,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怎能不来?”

架起“空中课堂”!

2020年1月,学校放寒假,谢彬蓉从扎甘洛村回到重庆渝北区的家。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谢彬蓉最牵挂的还是远在大凉山的孩子们,虽然身在重庆,心却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扎甘洛村。

开始,谢彬蓉想着孩子们听不听话,有没有待在家中不出门,有没有学会正确的洗手。后来,她又开始惦记孩子们待在家中有没有好好学习,寒假作业有没有完成,课程会不会落下。她多么希望这场疫情快点过去,她好早点回到孩子们身边。

然而,疫情当时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谢彬蓉意识到,如期开学是不可能了,那怎样让孩子们在家中也能上课学习呢?谢彬蓉忽然想到网络,她决定为扎甘洛村26个孩子搭建“空中课堂”。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谢彬蓉网上摸索了很久才最终锁定几个优质在线教育平台。2020年2月12日,谢彬蓉“空中课堂”正式开课。然而,第一堂网课上过,谢彬蓉感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线教育平台老师讲课节奏太快,彝族孩子听网课比较困难。

“孩子们听不懂网课,那我就先替他们听,然后再教他们。”谢彬蓉决定自己“先当学生,再当老师”。她一边观看视频,一边结合课本做笔记,备好一堂课,至少花费两天时间,写满六七张纸的笔记。

备课过程中,为了能让孩子们听到标准普通话朗读的课文,谢彬蓉特意准备了两部手机,一部播放音频,一部录音保存,然后转化生成文件,发给孩子们听学。

“即便不能确保百分之百让孩子们理解课文意思,至少可以让孩子们提前熟悉课文,为以后开学上课做准备。”谢彬蓉说。

谢彬蓉和她的学生

每堂课上课下,谢彬蓉都通过语音与孩子互动,她将课堂内容重点讲给孩子,再将学习资料分发给孩子们。

“阿牛,你看看你的作文,老师已经把错别字给你标出来了,你把这些错别字再抄写一遍,不懂的再来问我。”“阿布,你这次作业完成得非常不错,一定要坚持。”“阿西,你要记住哦,‘埋这个字是多音字……”

除了在“空中课堂”给孩子讲课,谢彬蓉还会给孩子们普及防疫相关知识,告诉孩子防疫注意事项:疫情期间守护好自己和家人,不要去人多的地方玩耍,提醒家人做好防疫措施等。

从2020年2月12日起,这个专属于谢彬蓉和大凉山26个彝族孩子的“空中课堂”一天也没中断过。谢彬蓉每天守着她与26个彝族孩子的“空中课堂”,将知识和希望传给大凉山渴求知识甘露的彝族孩子。

如今,谢彬蓉已在大凉山支教6年,为彝族山区孩子们送去了知识和力量,被彝族乡亲们称为大凉山的“铿锵玫瑰”。谢彬蓉也因此先后荣获“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谢彬蓉满怀激情地说:“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不会离开大凉山。大凉山的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凉山的孩子们!”

猜你喜欢
阿莫大凉山空中课堂
大胆的阿莫
张美寅摄影作品
为空中课堂插上有效的翅膀
大 凉 山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大凉山女人
“空中课堂百园千课计划”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阿莫
别了,亲爱的大凉山
依附空中课堂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