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研究

2020-03-16 03:12徐海霞
职业·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教共同体职业院校

徐海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全国教育大会,还是各省的教育大会,均对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以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双方共赢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国家政策的内在要求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的直接体现。2019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给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的重要批示中,也提出要“推动产教融合,着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广大职业院校而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决策部署,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足够多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各个院校在办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检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指标。

2.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配套政策较为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线。1996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职业教育“应当试行产教结合”,最早确定了产教融合的法律地位。近几年更是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好政策。例如: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4年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均明确提出了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党的十九大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某种层面上也被提升到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正所谓“教育兴,国家兴”。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没有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是很难实现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如何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是影响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更进一步地从国家层面上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阐述。而河南省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等相关配套政策和文件,为河南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3.内在规律的强大驱动

按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办学,是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职业教育最初目标,就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脱离了实际的生产活动,职业教育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衔接,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定是闭门造车,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要与企业需求的标准相统一,就要从五个方面做好對接:一是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

4.校企双方的共同诉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校企双方的长远发展,是实现双方共赢的最优选择。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是校企互动、产教一体,融知识教育、素质教育、生产实践、技能训练、科研开发、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融合,打破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之间的壁垒,使企业与职业院校形成产教融合,“合作双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了良性互动的“共赢”局面。校企双方合理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在课程建设、兼职师资、实习就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多层次,多方位与专业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作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企业可以成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基地和学生的实训场所,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一种双赢局面;第三是校企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科研成果顺利高效的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助推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策略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改革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1.深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制度,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在产与教、校与企的如何“融”、如何“合”上下工夫深耕细作、创新实践,通过探索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知行合一。

2.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的客观情况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关注度和美誉度与高等教育相比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当一种教育不被充分认可、不被充分关注的时候,再美好的计划和努力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当前职业教育相对弱势的教育形式下,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观念入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全方位地宣传职业教育。同时,宣传不仅仅是口头言说,更要走出去,以身示范,实际展示,切实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了解、认知、认可和赞美。

3.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一方——企业,更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产教融合当中来。目前,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投入和积极性不够,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奖惩、减免税收、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部分企业先行先试,对比可以借鉴德国的教育形式,将招生与招工紧密结合,让企业来招工,然后委托学校培养培训,激励企业对员工培养的长效机制。出台一些促进合作的制约性规章和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政策,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补贴政策,着力构建“政府牵线、校企对接、部门协调”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4.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推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是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职业院校务必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增强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相应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构,共同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规划与地方产业规划融合、新增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岗位技能要求融合,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5.搭建研究平台,推进产教研的深度融合

如果说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一场巨大的改革与挑战,那么建立“统一战线”,搭建“研究平台”就是必要的手段和途径。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的研发中来,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科研攻关等方面提供人力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开发和转让等服务,促进校企协同攻关,实现科学技术转化的速度和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要积极选派企业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学任务,组建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学校的教学服务。

6.示范引领,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河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19〕408号)中,明确了河南省“中职双高工程”建设的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着力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以这一项目建设为抓手,将各立项建设的职业院校作为示范学校,支持他们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这些院校与行业知名企业牵线搭桥,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学生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进而为更多的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上树立标杆。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回顾笔者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笔者学校在历经近20年的办学发展后,继续保持良好的招生形势,并有一定的扩招。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笔者学校主动走出去,与郑州本地一家大型商场在毕业生就业安置、企业用工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但是,这一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萌芽时期的初级阶段,还停留在学校是学校,企业是企业“各自为战”的阶段,对“产教融合”的概念和认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这一时期,笔者学校虽然开办了一些校办工厂和企业,但是也并未能很好地把工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结合起来。

2.探索阶段

经历了21世纪初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阵痛后,笔者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认识上有了显著提升,实践上有了质的飞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如何与行业、企业更有机地结合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一时期,学校立足郑州,辐射全省,与更多的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施了冠名班教育、订单班培养,同时牵头成立河南省现代物流技工教育集团,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较之第一时期有了显著提升。虽然对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但在实际办学实践中,做得还远远不够。

3.发展阶段

2010年,我国明确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界的高频词。这一阶段,笔者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以餐旅专业作为试点,与郑州一家知名酒店合作办学,探索实施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装专业为试点,在校内引进了服装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两个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效果非常突出。但是在后期的合作中,由于办学体制的束缚、有关机制的限制以及相关政策的局限性,双方在深化产教融合上未能坚持走下去。虽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尝试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但是为我校接下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提升阶段

近几年,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这一时期,笔者学校深刻认识到要全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与相关行业的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在学生实习就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科研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充分将企业大师傅的技术、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方面中来。近两年,学校以餐旅、汽车、服装、形象设计等专业作为引领,与有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产教融合上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更多的专业走出去联系企业,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实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學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奋进之篇章,我们既不能局限在教育本身自娱自乐,更不能框限于院校内部故步自封,而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动更多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共同实践。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产教共同体职业院校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共同体的战斗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