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课

2020-03-16 03:34刘瀚月
考试周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

摘 要: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就是阅读课,阅读课不仅仅局限于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一堂好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意识等的积累与培养,建立学生的写作基础,拓宽学生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指向写作;写作知识;《记金华的双龙洞》

新课标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就不能上的千篇一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指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挖掘课文背后的奥秘,根据学生的现状在阅读课中补充学生所需的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甘密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目的明确,是一篇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管建刚说过:“阅读教学要培养专业的阅读者和具有创造性的阅读者,这个‘创造性即‘指向写作。”我们的阅读教学简单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每节阅读教学课的指向都不一样,有的指向思考、有的指向策略、有的指向体验,管建刚老师说的专业的阅读者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的能力,想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阅读者,阅读教学课的目标就是要指向表达,再细化一点来说,就是“指向写作”。这篇课文之所以被笔者定位于指向写作,是因为甘密老师将此课作为一个范本,通过对此课的学习来掌握这一类游记文的写作知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四种选文功能类型中的“例文”说,“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他认为例文就好比理科教学里的直观教具,所选用的文章是作为一个例子、工具来展示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它还具有可替换性,学习例文的目的就是掌握要学习的知识。《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文章,甘密老师从这篇课文里精心挑选了适合小学生学情的写作知识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写作的顺序、写作的技巧等,牢牢地抓住这堂课的教学指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分为两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仿写,暗线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游记文写作知识教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意识,可见甘密老师教学功底之深厚。

一、 明晰脉络,在文体意识中学写作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先要明确文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游记文特点之一就是行文思路较为清晰明了,大多按照简单的逻辑性来进行直线分布,甘密老师将此作为了第一个内容板块。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

……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甘密老师让学生以圈画词语、同桌合作完成游程图的方法来梳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目的是教会学生游记文中的写作知识——写作顺序,学生在大致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脉络后,头脑中对课文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明确了这不仅是作者的游览路线,还是本文的写作顺序,这也是游记文章的特点之一。我们知道小学生的作文为何常被称为“流水账”,是因为他们在写作时头脑没有这篇作文的框架结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致一堆事情堆积在一起,这样的作文既无文字上的艺术美感,也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意义。而甘密老师设置的这一环节完成后,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还掌握了游记文写作的知识,在感受了作者有条不紊的写作顺序后,脑海中也印下了游记类作文是可以按照游览景点的顺序来写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而不是自己天马行空地将文字杂糅在一起,这样写出的文章既有层次又有条理,仿佛有一根逻辑线将内容串联在一起。不仅是针对游记类,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基础了解后,写任何类型的作文也会慢慢地从感觉到具体,在大脑中逐渐形成用于谋篇布局的框架。学生借鉴作者的思路,模仿课文的结构可以也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这样的练习,省时省事,利于达到以学导写、以写促学的目的。

二、 抓景物特点,在品读赏析中学写作

游记文除了结构还要有内容,也就是根据作者在某个地方对当地客观存在的景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通过赏析孔隙的窄小来掌握游记文写作的技巧也是甘密老师这堂课的重点。首先,老师开门见山地点明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紧接着抛出引导性问题:“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学生一下就能抓住“孔隙”这一处景点来回答,因为这篇课文中最精彩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就是这一部分。但如果甘密老师在这之后能多提一个问题,如:“叶圣陶爷爷在他的游记里描写了路边的花、潺潺的溪流、洞里的钟乳石等一系列景物,但为什么你们感受最深的却是孔隙呢?”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的角度也会发生转变,因为正如前面说的,写景游记不仅需要有序的写作顺序,也要能够在游览的一系列景点中抓住最有特色或是感触最深的来写,要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是不可能一应俱全的,要主次分明,重要的详写,其他的略写或者一笔带过,这样下来整篇文章也会更有层次感。

其次,是老师带领学生在赏析孔隙的过程中,发现作者的描写手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写作要求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确定自己要写的景物后,就要深入、细致、生动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景点描绘出来。甘密老师针对这一目的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劃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从日常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

1.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2.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3.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4.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孔隙窄小,学会自己能够欣赏文章,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甘密老师在这里教的是方法,通过文章中不同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如船的窄小只能最多容纳两个人、船上人的身体部位都要紧紧贴着船身、“挤压、稍微、一点儿、准会”等这些语句所描绘的船身容量小,以及周围环境的拥挤,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分析时逐渐发现,作者通过不同角度描写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突出孔隙的窄小。从而也让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要想表达一个事物的特征,不仅仅可以用直面的方法说出,描述与其相关的事物也就是侧面描写,同样可以从另一角度体现该事物的特征。想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技巧,语文老师就要像专业人士揭秘魔术一样,揭示课文背后的表达技巧,文本的解读,本质上不是揭示真相,而是基于儿童,基于自我。除此之外,在感受了作者匠心独运的手法后,文中的一些较为生动、富有张力的词语也悄然地积累到了学生的脑海中,在后面的一线天写作中也有学生运用到了这些语言材料。

三、 依学情,在身临其境中学写作

中小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以说作文是最让老师学生头疼的环节。学生为什么会不爱写作文,根据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长时间呆在教室接受书本知识,而老师却要求学生写出“游离山川”“饱经沧桑”的文章,这必然是脱离学生实际的,以至于学生不得不发挥想象,“创造”出各种泛泛而谈、假大空的文章。我们常说没有真情实意写不出好文章,同样的,没有亲身经历也是写不出好的游记文的。想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游记文的写作经验与知识,甘密老师采用了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所谓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具体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而进行习作训练的一种作文教学程序和方法论体系。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学生闭上眼成为一名游客,体验过孔隙的感觉,配合着音乐并听着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进入情境中去感受孔隙的窄小,体会作者表达的魅力,进而再谈刚才在情境中的感受,训练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转化成语言。写作是表达感情的一个过程,低年级学生对喜欢的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环节的设计能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写游记文也是要有真情实感的,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正所谓体验越精彩感受越深刻,内心想要表达的话语自然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了。学生参与到了其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的文字魅力,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想要把游记写好,就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融入其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所看到的独特的景象。这在无形之中又给孩子种下了一颗写作知识的种子。

四、 活学活用,在知识模仿中学写作

师:狭窄,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

师: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

阅读是写作的其中一个途径,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知识与语言材料,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这才是读写结合方法的目的所在。甘密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孔隙”一处,尝试对武夷山一线天进行描写,这样的方法颇有针对性,其实也是对知识的一种模仿,模仿是社会学习的形式之一,是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模仿分为两种,一种是初仿,是对课文当中的一些语句、修辞等来进行相同的仿照,这样的模仿不能离开课文本身,局限性较大,多适用于初入学校的学生;另一种是大仿,也就是这堂课中老师让学生对一线天进行描写的方法,他把写作从课内迁移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这样的仿写训练,不仅巩固了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能把写作的方法、技巧等运用到写作的实践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在仿写中便能将这些素材融会贯通,成为写作的基础。在仿写成果的展示中,学生通过模仿将句子样式、语言词汇知识迁移到习作中,如有位同学运用了课文里的词语“挤压”,在学段目标里也提到:“学生要能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甘密老师在这一环节重点突出,指向明确,目的是让学生将积累到的写作素材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及时练习,进行巩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叶圣陶说过,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二者是不能分离的,读是写的基础,它们要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甘密老师在这堂课中既与同学们一起梳理了文本,感受了叶圣陶笔下对双龙洞中孔隙的生动描写之处,同时又将这篇课文作为了一个跳板,帮助同学们一起跳上写作的平台:通过理解文章脉络让学生明白游记文的写作顺序;在抓住并赏析“孔隙”时教会学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景物,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关键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利用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去体验,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技巧;在学生表达欲望最强烈、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及时有效地将写作知识内化进了脑海中。可以说老师在上阅读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写作知识技巧像种子一样种进了学生的心中,以期它发芽并茁壮成长,培养他们带有写作意识的阅读思维,不得不说这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真正做到了以学促写,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管建刚.寻找阅读的专业属性[J].人民教育,2014(5).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3]杨民生.游记“四步学法”指导[J].教学与管理,2002(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李静,文雪.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學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6(7).

[6]王林波.游记,这样写更有魅力[J].语文知识,2017(3).

作者简介:刘瀚月,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有效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之实践策略
矫治议论文写作逻辑缺位
拓宽作文教学范围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于写作教学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