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教学过程学生感悟力的培养

2020-03-16 03:25孔繁颖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孔繁颖

摘要: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加大朗读训练的强度和密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感悟、欣赏、体味的最佳途径之一。在一段时间的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教学过程,探索出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感悟力

引言

新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感悟力,本文结合朗读教学,有效的研究了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希望通过进一步阐述,能够为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从而进一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以不断提高学生感悟力。

1不同情境的创设,激发阅读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良好的读书环境,浓郁的朗读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自觉的朗读习惯的养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比,参加不同层次的朗读比赛,不失为调动学生练读积极性的上方良策。本班学生参加举办的朗读比赛获奖的喜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教师引导转变为学生自愿自发的展开“赶、帮、超”的朗读竞赛,形成了人人想朗讀,个个爱朗读的氛围,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了,品味语言的水平提高了。

2运用朗读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情到到深处自然会有激情的澎湃宣泄,意到心底自然会有委婉跌宕起伏……走进作者当时的处境,美读抓要点,不但读懂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然而,真正能读出情怀来还真不容易,必须先要达到读熟。“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语句通顺、流利流畅,有一定的速度。熟读这一关过去了,学生渐渐就会走进语言文字,与文本情境对接。此时抓住重点句段的理解学生自然水到渠成,不用指导便可以进入有声有色的美读,最好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先进行示范朗读。要在速度和节奏感、以及重点语句的处理上稍作引导,便于学生在阅读时模仿。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演读、合作读、反复读等各种读法。

所谓“读懂”,就是在思考中阅读,有质疑地阅读。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激发孩子的思考;具有开放性,能引起孩子的思维兴趣;具有趣味性,有引起孩子对话的魅力。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能达到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的方法的综合感知,所谓“会读”,就是在读懂的方法上的培养,顺向迁移到同类文章中去。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我提出“谁能读得让草动起来?”的要求,这与平常的声调高一点速度快一点的指导,不知要强上多少倍,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读这一篇的方法了。再如,教学《鸟的天堂》中对作者看到鸟活动的热闹场景的朗读,要求学生与描写大榕树高大、茂盛的静态美进行对比朗读,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体会朗读的技巧,又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基础上,对文章结构有所认知,这时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有声有色地读出来,这样指导学生运用技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得以发挥,进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大大提升。

3提倡多朗读,感悟文章意境

面对文字优美,感情充沛,文化底蕴深厚的精选课文,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好尤其重要。“读好”就是学生已经对文本不再陌生,再次回到文本,做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出语调。语文朗读的多元化,语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更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已的理解,读出自已的感悟,读出自已的个性,达到熟读成诵。旨在使学生深入领会文意,体会作者感情,陶冶审美情趣。如《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写景部分,第一次来到草原,亲眼目睹了草原的开阔,草原的明朗,将草原的美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展示给我们的不光是幻梦般的画面,更是作者的心境及对祖国辽阔疆土的赞美。美丽的景色应该大家分享,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这景美情深的意境呢?教师和着《草原之夜》的悠扬乐曲饱含深情地范读,并在适时处展示画面一一蓝蓝的天空下一片碧绿的草原,羊群时而拥上小丘,骏马、大牛时而又立定静望……直观、形象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不但能听到、看到,而且能用心感受到作者像草原一样开阔的心境,学生带着这样一种心境练读,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就能领悟到文中的景色之美,以及作者投入草原怀抱的开心境界。

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特别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真正落实到与文本内容对接,读懂意、读出形、读出味,达到读者、作者、主人公“心心相印”。如学习《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反复朗读,学生透过“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一句领悟出海底物产丰富,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再如学习《夜莺的歌声》一文中“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学生通过精读细比较,准确地领悟到“好像”二词的妙用,从而深刻感受到汉语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正是有了教师的指导,才有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感悟能力!

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传承的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小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言文字的传承是首当其冲,对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峻的的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今天,语文的运用,首先就要学会表达,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朗读,只有朗读才能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只有朗读才能促进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只有朗读才能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让语文中的精华随着朗朗书声流传永远。

参考文献:

[1]艾宏斌.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9 (30):93.

[2]赵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 (31):55+57.

[3]张志明.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0):133-134.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