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内职班语文课堂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20-03-16 03:25金张泉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

金张泉

摘要:新疆内职班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谈了语文课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性,然后从古诗词教学、课堂活动、课堂拓展三个维度来阐述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做法,最后谈了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疆内职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民族文化传播、发扬的重任,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是民族文化继续得以发展和创新。而对于新疆内职班学生来说,其意义更大于一切。

一、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必要性分析

1.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以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性地汉语学习。

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牧区,从小到大就读的学校都是少数民族学校,老师都以维语授课,有些是到初中才学习了汉语拼音。学生普通缺乏进取心,有畏难情绪。

2.不少新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内职班学生汉语基础不好直接导致阅读困难,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古诗词都无法理解。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极其有限,加之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不够,导致这个结果。

3.特殊环境影响新疆学生的思想和认知。

新疆位于中国的大西北,和八个国家接壤,外部环境非常复杂,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外来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在内职班语文课堂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从知识的角度,还是思想的角度,都显得尤为迫切。

二、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

(一)古诗词教学中渗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思想的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唐诗宋词,名家散文等等,可以让新疆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内心,增长见识,提升修养。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举两例说明。

1.渗透民俗文化。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了解不多,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几乎不知。笔者挑选了唐代杜牧的《清明》,其中有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给学生通读释义后,我提到了清明这个节日,让学生上网查找清明节的相关材料,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明白了,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虽然少数民族祭祀祖先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非凡。

2.渗透人格教育。新疆学生不少缺乏意志力,抗压能力或者抗挫折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通过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树立信心。如学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我引导学生去认识司马迁其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交流后,学生了解到了司马迁曾经遭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的刑罚。面对这样的屈辱,司马迁忍辱负重,刻苦发愤,成就了《史记》这样优秀的著作,取得了正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这些古代的故事,学生在熏陶中,人格得以完善。

(二)课堂活动中渗透

1.讲国学故事。每堂课之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国学小故事,让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提炼出这个故事所渗透的国学知识。如《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懂得了尽孝不能等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学生懂得了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国学小故事形象生动、意义深刻,是极好的教学素材。

2.國学知识竞赛。分成若干小组后,做必答题和抢答题,累计积分,按积分高低评奖。题目可以涵盖天文、地理、历史等,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时代的特征。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国学知识,也激发了爱国热情。

如题目:成语“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①左手在外 ②右手在外 ③双手合十 ④双手平摆。引导学生做此题时,还可以穿插古装剧中相应的情节,如《琅琊榜》中拱手礼的场景,学生很容易引起兴趣。

(三)课堂拓展中渗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均可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成为课堂拓展的内容。语文课堂如果能结合地方文化和历史,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绍兴是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风景怡人。笔者从绍兴名人入手,尝试跟着课本游绍兴,制作研学游,让新疆学生深入了解绍兴当地的传统文化。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了鲁迅,游览鲁迅故里则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陆游的《钗头凤》,带学生参观沈园,领略爱情名园的魅力。

再把学生的视野扩大,放到杭州。南宋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孕育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爱国诗人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忧国忧民,期盼收复中原;一代名将岳飞,精忠报国、誓死抗敌,虽遭奸人陷害,却永垂史册;民族英雄文天祥,不屈淫威,慷慨赴死,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慨叹。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

总之,语文课堂的形式要创新,要适合新疆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注重熏陶,循序渐进,要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因势利导,化难为易,让学生爱上国学,喜欢上传统文化,从而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1.目标精准。新疆内职班学生不等同于内地班学生,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感性,绝不能误导学生。要让新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精神养料。

2.形式多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新疆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教师要多探索、多研究,让国学在新疆内职班流行起来。

3.重在授法。在渗透传统文化同时,要逐步引导新疆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分析作品,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便于操作,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更具长久性,才能真正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每个华夏儿女的根。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更是践行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新疆内职班的语文课要立足实际,勤于思考,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疆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课堂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