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结尾让课堂锦上添花

2020-03-16 19:09袁秋杰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情感

袁秋杰

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作文讲究“凤头豹尾”一样,既需要煽情引人的导语,更需要精彩动人的结尾。然而实际教学中结尾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枯燥无味、片言只语,甚至干脆省掉。一篇好文,新颖别致、构思独特,就会令人拍案叫绝、赞赏有加。俗语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那么,一堂好课,清亮美约、风采亮丽的别样结尾,就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余音缭绕式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结束之际,紧扣文章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朱德的《我的母亲》一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追述母亲的平凡事迹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怀念。教学结束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疼爱妈妈》:“一颗心融化着酸甜苦辣,一双手每日每夜忙活着家,泪水肚里咽,零钱省着花,一把情一把爱把儿女拉扯大。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替家里操点心帮妈妈干点啥……”催人泪下的歌词,满含深情的歌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学生,甚至有的学生眼含泪花跟唱。这种扣人心弦的结尾,让学生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收到了“课尽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二、庭审采访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教材有很多不同文体的课文,包括文言文,这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临近课堂结束时,可依据文本内容,让学生认真地揣摩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情节发展,合理想象,自由大胆地进行艺术再创造。这种即兴表演,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巩固,认识上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表达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更直观、更有趣味性。

教学《变色龙》结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模拟现实生活法庭审判的情境,由同学们推荐适合文中角色的同学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审判长、若干证人、记者。法庭审判完毕,六次不同的判决结果,让这件小事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人们褒贬不一;于是,俄国《宇宙真理报》的一名资深记者对此事的多位目击证人进行实地采访;最后,文章一经刊出就在社会上产生了一边倒的舆论趋势。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不仅领会了小说的主旨,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感悟到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表里如一、正直善良的人。

三、品读欣赏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品情感态度。教材中很多课文语言精美、简洁、流畅,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课堂即将结尾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去,获得美的享受,领略语文魅力,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桃花源记》教学即将结束时,为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借助多媒体以品读欣赏的方式,让同学们对着大屏幕齐读课文,那优美的音乐、漂亮的图画、诱人的文字,给了学生极大的冲击,获得了美的享受。在如诗似画的意境当中,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桃花源的美和桃花源人的纯朴、勤劳、热情,以及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追求的愿望。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真正体验到了“课虽尽,趣犹存,意未了”。

四、续写式

教材中有很多童话、小说,在结尾处留有大量的空白,这是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的体现。由于文本并没有将事件的具体走向、人物的最后结局完整地告诉读者,这样就留有廣阔的自由遐想的空间。课堂结束时,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已较透彻,此时对文本的这些留白处进行巧妙点拨,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达渴求。随后要求他们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性思维。

小说《孔乙己》结尾:“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时孔乙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反驳?此后,他又会经历哪些悲惨的遭遇?学生的兴趣立马被调动起来,进入“愤”“悱”的状态,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这样的结尾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五、情感升华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初中生的写作语言已渐趋于抒情,多愁善感时常萦绕在他们心头。教材中有很多动人的诗歌、优美的散文,都蕴藏着饱满的情感。课堂教学结束时,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感人的故事、完整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等加以拓展延伸,努力创设诗意的氛围,必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情感之火,激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真情的陶冶下,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体验人间真情。

教学《背影》即将结尾时,我先让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件所展示的文字:“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真挚、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却唯独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渗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生命的历程。”接着,开始了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的父亲是家庭强有力的顶梁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精神的依靠。也许奔波的艰辛,让父亲不善言谈,与我们存在隔膜;也许浮躁、功利的社会,让父亲过于粗暴,对我们缺乏耐心;也许长时间的分离,让父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对我们的爱。父亲的爱是无言的、默默的、崇高的、无私的、简单的,它需要我们用时间去阅读。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作者一样慢慢地去体会父爱,懂得父爱,回报父爱。让我们深情地对天下的父亲说:我懂你们!我爱你们!”这激情式的结尾,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情感,激励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以优异的表现感恩父母。

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善始善终,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虽然课堂教学结尾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标准,但我们只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深入教材、走进学生、因课制宜、巧妙应变,依据情境灵活地选择方法,回扣文本要点,就会让知识点更富规律性、条理性。这样就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