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晏殊词为例看自然风物对初中生诗心培养的意义

2020-03-16 19:26朱红梅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晏殊风物诗心

朱红梅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感慨文学乃“无用之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似乎真的“无用”了。喜欢诗歌的学生越来越少,似乎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写诗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手机那么便捷,视频那么直观,游戏那么有趣,漫画那么简单,连成人都沉迷于“碎片化阅读”中难以自拔,让学生静下心来钻研古典深奥的诗句岂不更难?更何况单调的求学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只能在“浅层”阅读中稍稍调节疲惫的身心。“诗言志”似已成了遥远的梦,诗心缺失成了教育之痛。

一、晏殊人生轨迹给予我们的期待

中国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为什么单选晏殊词为例来分析呢?一般人总有一种成见,以为“诗穷而后工”,似乎诗人们非要经历穷苦磨难抑郁之后才能写出好诗好词。难道真的是“天以百凶”才能“成就一词人”吗?如此说来,当今生活无虞、衣着无忧、糖水中长大的孩子就真的难有诗心,难有诗情,难懂诗意,难成诗人了吗?晏殊的经历与诗词成就或许能给当今的诗歌教育,诗心培养,乃至语文教育、人才培养一些启发和鼓舞。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参加殿试而得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擢为秘书省正字,一生可谓仕宦显达。他做了很多事,也写了很多文学作品,据说单词就有一万多首,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确实,人生道路顺畅,并非什么过错与遗憾,“宰相词人”晏殊的人生,可谓大多数人的人生期待。晏殊的诗词作品给后人的启发、影响也很深远。

本文将以晏殊词为例,就当代初中生诗心培养作一些探索性分析,希望能对当代的诗歌教育、语文教学,乃至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二、晏殊词中自然风物带给我们的启发

1.自然风物引发多情锐感的诗心

陆机《文赋》有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诗品序》亦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对于一个真正具有敏锐诗心的诗人,即使没有困窘不幸的刺激,随着四时节序的推移,内心也会产生一种鲜锐的感动,从而写出诗情勃发的优美诗篇。诗人的有感而发,除了源于人事外,还可以源于自然的触发,而晏殊正是从自然风物中寻觅诗心的出色诗人。

且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等句,写的便是由自然界景色节物而产生的敏锐而细腻的感受,而这种敏感往往又可以触发诗人更加深层蕴蓄的柔情。所以便有“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之语,又有“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之语,这些正如叶嘉莹所言:“表现出由多情锐感所引起的一种缠绵深蕴的柔情。”

这些词虽没有奋发的内容,也没有激越的气势,可能不容易得到一般人的欣赏,然而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晏殊和当今一样顺风顺水的学生,或许不一定面对大风大浪的波折,却难免有小曲折带来的凄寒怅惘之情,这份诗心带来的词韵实在使人心动,他着眼自然风物的做法也值得一学。

2.自然风物带来情中有思的理性

先看两首《浣溪沙》。其一曰:“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落花坠地香不再、风雨飘零春已逝,让词人顿悟“念远”与“伤春”都徒然无益,“不如怜取眼前人”!对啊,既然对一切不可获得的事物向往无益,对一切不可挽回的事物徒劳伤感,所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晏殊这一面对现实的明决理性、对人生的感受体验和哲想,固然来自他生活的积累,也有自然风物带给他的启发。其二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看似伤春的哀悼之作,隐含了消逝无常与循环不已两种现象的对比和观照,这一切都源自“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是晏殊词中常见的自然风物。据统计,晏殊《珠玉词》中,燕子出现了24处。春去秋来,燕子不仅是季节的使者,也是词人诗心的表达:“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少年游》),无形的季节因为燕子而有了生動直观的画面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燕子归来,几处风帘绣户开。”(《采桑子》),燕子让我们感知到了时光的变迁;“晚风微微,徒得空梁宿燕归。”(《采桑子》)、“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蝶恋花》),燕子让我们读懂其中绵绵的愁思。

晏殊不仅将理性和思致写进词中,而且将理性和思致与词“要眇宜修”的特质完美结合。这种理性得之于词人头脑中的思索,更得之于词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切体验;这种思致浸润于情感之中,譬若词人浸润于自然之中,他们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诗词便成为这样的缘情之作。

3.自然风物给予积极旷达的怀抱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时光只解催人老”,上阕如此开篇,道出世人嗟叹的无奈现实。然而当室中人沉郁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时,“何处高楼雁一声”,突然的一声高亢雁鸣,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全词因这雁鸣,感情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秋已深,离人终难返回,不如把握住自己的感情,透彻地去理解人生、面对世界。这一结尾让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深沉中有一份超脱与高远。

由此可以看出晏殊的词作,既没有形成凄厉之音,也没有发为决绝之词。世事无常、生命悲苦,和常人一样晏殊也有自己的悲苦与伤感,然而他能既有安于现实的达观,也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在旷达的情怀中,晏殊总隐然有着处置生活中各种伤感的办法。这种伤感中的旷达怀抱,是晏殊这位理性诗人性格与修养的最好表现,也是当今相当一部分脆弱的初中生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心理素养。

4.自然风物赋予娴雅优美的情调

《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在这一首詞中,我们既找不到一般词人所一贯共有的伤离怨别、叹老悲穷之感伤,甚至也找不到前面所谈到的晏殊情中有思的思致。这首词它所表现的只是闲适生活中的一种优美而纤细的诗心感觉。对于这种词,如果我们不以“情”求,也不以“意”想,而只是单纯地去体会那一份美而纯的诗感,生活便因为如此而有了色彩和诗意。

“无用之为用大矣。”想在诗歌中寻找情感和意义的人,在晏殊这种娴雅的作品中,自将无所收获。然而譬之醇醪甘醴,饮之者原不必要求得解渴之功用,更不抱有解饥之目的。醇醪甘醴的好处,原只在它所给予人的一股甘美芳醇的味道,晏殊此种作品的佳处也只在于它给人的一种娴静优美的诗意感觉而已。

5.自然风物也能够翻陈出新

晏殊《珠玉词》中一些的祝颂词,历来是被一些不满他的人据为口实并加以诋毁的。正如叶嘉莹所言:晏殊的这些词作“多以大自然界之景物为陪衬”,加上他“对自然界之景物又自有其一份诗人之感觉”,所以晏殊所写的祝颂之词“不但娴雅富丽,而且更有着一份清新之致”。

且看《诉衷情》:“秋风吹绽北池莲,曙云楼阁鲜。画堂今日嘉会,齐拜玉炉烟。斟美酒,祝芳筵。奉觥船。宜春耐夏,多福庄严,富贵长年。”这是一首典型的祝颂词,词人借秋风、池塘、莲叶、曙云这些自然风物来构建和平岁月里的祥和意境,就使得美酒、芳筵、觥船这样的太平盛境不仅没有媚俗之感,反而饱含着词人对美好生活、和平世道的赞美,以及“多福庄严”“富贵长年”的大众期待。晏殊综合运用、重新组合主题、意象,进行艺术上、思想上的创新,形成了民族的共同审美意蕴,引发审美共鸣。

在论述晏殊这个太平宰相词人的词作时,叶嘉莹叹曰:“诗人何必命终穷,节物移人语自工。”其实,不只是晏殊的词,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喜欢选用自然风物作为意象塑造的对象。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古人直面、亲近大自然的时间和机会要比现代人多得多有关。当下学生迷恋式样翻新的电子产品,贪恋舒适宜人的家居生活,奔波于学校和辅导机构,埋首在刷不尽、做不完的题山书海中,诗心渐失、灵性渐逝。当所有人都着急感慨的时候,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走出门去亲近自然,认识、了解自然风物,从自然风物中再拾诗心,从自然风物中寻找灵感。简单如斯,何不马上行动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沉浸式语文学习下初中生‘物候文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26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晏殊风物诗心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展览
国学小笔记:“可盐可甜”的地下第一IP
木槿
独酌
晏殊换题
偶感
晏殊的忘年知音
过骊山
夜路吟
晏殊换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