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3-17 11:33黄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磁共振检出率脑梗死

黄飞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很大转变,再加上人口日益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寻求脑梗死的高效诊断方法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观察组男31 例,女14 例;年龄45~77 岁,平均年龄(61.5±5.6)岁。对照组男32 例,女13 例;年龄48~69 岁,平均年龄(59.6±3.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满足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应用MR 检查。采用Discovery 1.5T 磁共振仪,扫描患者头颅。设定层间距为7.8 mm,层厚为6 mm,FOV 为23 cm×18 cm。扫描T1WI、T2WI、FLAIR,T1WI 序列中的重复时间(TR)设定为400 ms,回波时间(TE)设定为11 ms;T2WI 中的TR 设定为5000 ms,TE 设定为108 ms;FLAIR 中的TR 设定为8000 ms,TE 设定为96 ms,实施矢状位扫描。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运用EPI 序列,设定TR 为1000 ms,TE 为100 ms,b 值为1000 s/mm2,层厚为 6 mm,间隔为2 mm,矩阵为128×128,FOV 为22 cm×22 cm。采用轴位扫描,在梯度场分别采用三个定位方向: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方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获取图像后传送到MR 工作站,通过软件分析数据得到ADC 图像。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序列(T1WI、T2WI、FLAIR)检出情况,比较病灶区与组织正常区的ADC 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 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检出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n,%)

2.2 两组序列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T1WI、T2WI、FLAIR 序列上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42/45)、88.89%(40/45)、95.56%(43/45),均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55.56%(25/45)、6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序列检出情况比较[n(%)]

2.3 病灶区与组织正常区的ADC 值比较 病灶区ADC 值为(0.45±0.16)×10-3mm2/s,高于脑组织正常区域的(0.89±0.05)×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012,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出现缺血与缺氧,致局限性脑组织发生坏死或脑软化所致[2]。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所以,临床需尽早诊断有脑梗死征兆的患者,并尽早给予治疗,以改善预后。

由于脑梗死患者个体有所不同,其出现的症状存在差异,部分患者没有突出的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急性期脑梗死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急性脑梗死主要病灶在中心坏死区域与四周缺血半暗带,即因为缺血性代谢紊乱引发诸多连续性反应,既而诱发缺血性脑损伤[3,4]。急性脑梗死主要发生于休息或睡眠时,且发病急,发病后数小时或2 d 内病情发展到高峰,主要表征是头痛、半身不遂等[5]。精准诊断病情方可确保拟定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从而实施针对性治疗,尽最大可能改善预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就是影像学检查,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诊断疾病与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通常运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诊断疾病,尽管常规MRI 检查的精准度比较高,然而运用其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不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属于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减退信号参数称为ADC,此技术可以将组织中水分子弥散运动较好呈现出来[6]。弥散加权成像会对感兴趣区域(ROI)中的ADC 值进行测量,借助ADC 值大小,将受检区域中水分子运动情况全部呈现出来[7]。一般来说,组织结构更为紧密,就会更加制约水分子弥散,即ADC 值偏低,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中会体现高信号区域;反过来,不制约水分子弥散的组织,ADC 值就会偏高,弥散下降于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中就会呈现高信号,而于ADC 上则反映为低信号,在阻断血流30 min 内弥散加权成像就会发现此种信号[8,9]。对比常规MRI 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借助分子水平,提供参考数据用于疾病诊断。

弥散又名布朗运动,它是指分子随机侧向运动。在弥散加权成像中,急性脑缺血区域反映为高信号,ADC 图像体现为低信号区域[10]。诸多因素引发脑血流量下降,既而导致细胞缺氧,影响组织能量代谢,Na+-K+-ATP 酶与其他离子泵发生衰竭,细胞内外离子平衡被打破,从而使细胞中的水分含量变多,产生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外部空隙缩小,发生扭曲变形,既而水分子弥散受到制约,弥散加权成像反映是高信号。5~6 h 内组织细胞会因缺血而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血脑屏障被破坏,离子与蛋白质穿透能力增强,水分汇聚于组织空隙,血管源性水肿产生,因此在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时,说明是早期细胞毒性水肿,而T2WI 表现为高信号时,说明有稍后期血管源性水肿。据此,可以发现在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时,说明细胞弥散功能下降,组织含水总量没有变多,而组织中的含水量变化状况则通过T2WI 来体现,组织中的含水量变化速度晚于组织弥散功能的变化,所以,就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T2WI 没有反映异常情况,弥散加权成像却可以清楚反映异常情况。若病灶弥散加权成像反映为等信号,T2WI 则可以反映出较大范围的病灶。当疾病发展成慢性脑梗死,大量细胞会发生液化坏死,并产生软化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现出低信号,而T2WI 反映为高信号。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作为成像方法,是唯一具有分子弥散特性的成像方法,对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有着较高的灵敏度[11]。对比正常脑组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早期脑梗死全部反映为高信号,高信号则代表细胞的弥散功能有明显降低。此时,脑组织的含水量无改变,但是运用常规MRI 检查,结果则呈现组织内的含水总量改变,因此,常规MRI 检查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是从不同角度呈现组织内改变。弥散加权成像主要体现组织内功能性的改变,而常规磁共振检查主要体现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此形态学变化速度慢于功能性改变。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检出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WI、T2WI、FLAIR 序列上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42/45)、88.89%(40/45)、95.56%(43/45),均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55.56%(25/45)、6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ADC 值为(0.45±0.16)×10-3mm2/s,高于脑组织正常区域的(0.89±0.05)×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脑梗死,检出率高,可为后续诊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磁共振检出率脑梗死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