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

2020-03-17 11:33林岩张英华秦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牙龈炎口腔疾病龋齿

林岩 张英华 秦玮

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历着恒牙萌出、乳牙被替换的过程,这一时期牙齿结构、功能处于成长阶段,颌牙弓发育使牙列齿间的结构较为疏松,易出现口腔细菌感染,进而导致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而任何口腔疾病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1,2]。口腔疾病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儿童口腔疾病发生率均较高,这与儿童认知能力较低,存在不良口腔行为有关,因此重视儿童口腔保健的健康教育,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控制口腔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本研究就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效果进行比较,供临床指导儿童进行口腔保健进行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本院口腔科的92 例进行口腔检查儿童。纳入标准:年龄3~10 岁;首次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既往无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史。排除标准:存在牙齿缺损;合并全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2 例;年龄3~9 岁,平均年龄(5.17±1.28)岁。干预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3~10 岁,平均年龄(5.24±1.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常规健康教育,调查儿童口腔清洁及牙齿保健情况、指导儿童正确刷牙、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每2 个月进行1 次。

干预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视频与图片、宣传讲座进行健康宣教,向儿童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合理刷牙次数、正确刷牙姿势、不良口腔习惯及其危害等内容,向家长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手册,纠正家长如龋齿无需治疗的错误的口腔保健观念,指导家长正确刷牙方式、日常口腔护理内容、限制儿童吃糖果及其他零食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向儿童及家长宣传局部用氟的好处、沟窝封闭的重要性,鼓励儿童积极提问,耐心、详细地解答儿童与家长的疑问;介绍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口腔习惯,增强儿童与家长建立防龋齿意识,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监督;介绍儿童常见不良饮食习惯,强调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向儿童与家长推荐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家长严格控制儿童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甜食、酸性食物;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叮嘱家长定期带儿童来院检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健康教育每2 个月进行1 次,每次教育2 h 以上,针对个别儿童与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两组均干预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刷牙情况(正确刷牙姿势、刷牙时间、每日刷牙次数≥2 次)、不良口腔行为(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刷牙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比例73.91%、每日刷牙次数≥2 次比例69.57%均高于对照组的43.48%、39.13%,刷牙时间(2.96±0.42)min 长于对照组的(1.78±0.36)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口腔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分别为4.35%、2.17%,均低于干预前的21.74%、13.04%,且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刷牙情况比较[n(%), ]

表1 两组刷牙情况比较[n(%),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口腔行为比较[n(%)]

表3 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儿童因牙齿处于发育阶段,日常饮食多为软食与甜食,存在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部分家长存在错误口腔卫生观念等原因,导致口腔疾病患病率较高,口腔疾病不仅会造成患者生理方面的痛苦,也可通过影响患者颌面部发育的完整性、美观性而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交活动[4]。研究表明,口腔健康行为与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口腔疾病的主要途径,而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口腔健康知识,促进人们养成良好口腔健康行为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现阶段临床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服务措施[5]。儿童具有较高求知欲、模仿性,可塑性强,是口腔健康观念、口腔健康行为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但传统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健康教育侧重于指导儿童进行正确刷牙,使儿童依从性差,无法实现良好的口腔保健效果[6]。基于此,本研究对46 例儿童实施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有效指导儿童进行正确刷牙,纠正其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降低牙龈炎与龋齿的发病率。

本研究实施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设备展示、讲座等形式进行,多元化、全方面地向儿童及家长普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其中针对儿童特点,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更利于儿童进行理解,也增加了儿童学习口腔保健的知识趣味性;另一方面针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纠正家长错误的口腔保健知识,加强家长对儿童日常口腔行为的监督与指导;同时为儿童推荐了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此外,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口腔检查使儿童与家长了解儿童口腔情况,及时发现口腔疾病,也有利于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7]。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每日刷牙次数≥2 次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刷牙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综合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降低口腔疾病发生风险,与傅乐等[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儿童口腔保健中,综合健康教育较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获得更好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牙龈炎口腔疾病龋齿
《口腔疾病防治》被瑞士HINARI 数据库收录
吃饭老塞牙,小心口腔疾病找上门
临床预防干预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儿慢性牙龈炎的临床效果
牙龈炎 不起眼的“杀手”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