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整合不是简单的二维比对

2020-03-17 09:20曾海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环节学科文本

曾海玲

在语文教学中,整合相关素材进行教学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比较具有代表性。例如,在整合的数量上,有的教师一味地做加法,似乎数量越多越有文化含量,文本越丰富越能体现驾驭能力;又如,在整合的策略上,有的教师经常让学生进行比对,做价值取舍,最后走向教师期待的结论。

案例:《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描述了乡下的植物、动物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生动地写出了乡下人家的惬意和自由。

一、课堂回放

(一)播放视频

教师为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种种意象,瞬间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

(二)走进文本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带着思考走向文本,并通过研读具体的景点感受乡下生活的自由与幸福。

(三)拓展朗读

在一段舒缓的音乐中,教师在创设的意境里深情地读着描写乡下风景的诗文——“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四)拓展阅读

学完了教材,拓展了诗文后,教师又拓展了另一篇文章《犬吠声中望故乡》,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给出两篇阅读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喜欢写乡村、写田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至此,四个环节,五篇文章,五首诗歌,一堂课落下了帷幕。

二、观课思考

乍看起来,这是非常完美的一节课,教师声情并茂,学生侃侃而谈,课堂气氛很好。正如课后有的老师点评的那样:在这节课上,教师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营造了学习的气氛,整合了资源。这是一节大容量的,高效率的课!

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是看教师演绎了多少,还是关注学生习得了多少?答案当然是后者。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是否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站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层面,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一个提升、习得的过程才是课堂的关键之所在。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有文化底蕴的人,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人。

在这节课上,很多人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整合了大量的素材,给了学生很大的收获。的确,这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但是学生的收获是不是也如教师设想的那样呢?例如,第三个环节,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诵了几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中国风的图片,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课堂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但是一阵美丽过后,学生留下了什么呢?我没做调查,凭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一首诗也没记住,只是恍惚觉得很美而已。这个环节的设计,更多的还是教师在展示自己,展示基本功之出色、资源之丰富、情境之优美,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对前后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也没有产生必要的关联。如果非要说出这个环节的价值,那就是愉悦了感官,陶冶了性情。倘若我们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是如此,学生的收获又从何谈起呢?

我以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习内容并非多多益善。有的时候,仅仅是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我们用几节课也学不完;而有的时候,大量地整合其他文本,又显得比较高效。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进行文本整合?整合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呢?

《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又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由此可知,文本整合须在“学生经验”与“学科逻辑”之间寻求统一。具体来说,注重“学生经验”,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需要,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科逻辑”是基于建构学科系统知识与能力的需要,基于交流和交际的需要”,当我们心中有了目标,我们对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就有了方向。

总之,是否需要整合,如何整合,整合多少内容,参照的标准是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是文本语用点的价值,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还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当我们着眼于学生带得走的核心素养时,我们的文本整合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环节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