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表达,基于阅读教学的内需

2020-03-17 09:20季希虎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2期

季希虎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发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在需求。有效表达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表达,教师可以摸清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需出发,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实现有效表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及时点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基于文本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表达混乱、逻辑不清等问题。无序表达呈现的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缺乏深入理解,没有与文本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逐渐形成表达逻辑,进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有序表达。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通常会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设计问题:“文章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把握“观潮”这一核心,但是对文本描写的结构却无法精准捕捉,对于文本铺排的顺序也缺乏理解。教师应从表达的需求入手,重新设计问题,并利用時间、地点、人物、景象等关键词,提示学生对文章的设计形成初步理解,从而形成有序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阅读过程的有效分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教师的引导,根据关键词的提示完成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并以关键词为线索实现有效表达,形成感知文本的能力。

二、文本示范

范文不仅文质兼美,更能够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示范,让学生在体会、理解中积累表达经验,提高表达能力。表达是阅读的内在需求,学生阅读文本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锻炼学习能力,体会其中的情感价值,更是为了在与文本的知识交融与情感共鸣中形成自主表达。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为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实现完整表达。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从文本的结构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描写顺序,以及这种表达手法的特点与优势。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景物描写的任务,并要求学生仿照“总-分-总”的顺序进行创作。这样的教学设计从模仿入手,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依托,理清了学生的表达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表达的完整性。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通常停留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这个层面,缺乏从“有效表达”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细节品读

一些学生在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语言空洞苍白、言之无物的情况,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只是从框架上对表达的内容进行笼统描述,缺乏细节,导致文字传递的信息不够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从细节中品味作者描写的特点,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

例如《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内容生动的说明文,作者通过观察,将情感融进细节描写中,通过对叶子、脚的描述,使得文章可信又生动。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从“细节描写”入手,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接下来,教师要为学生安排表达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某种植物,并利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一植物,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局限,引导学生从表达入手,深究文本的创作特点,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四、情境启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毫无兴趣,没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缺乏直观、生动的情境,学生在单纯的语言传递中难以调动综合感官,无法从静态的文字中感知到生动的形象。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利用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自主表达。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声音,调动视听感官共同参与,营造生动的阅读情境,打破文字描写的单调与枯燥,利用情境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契合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学生在生动的形象中,能够直观地感受文本的内容,并在情境的引导下形成对自然的理解,产生表达的欲望,并在情景融合中实现有效表达。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我们还要在生活中多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表达是阅读的内在需求。在表达训练中,我们要以“人文性”为导向,以“扎实性”为追求,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让“扎实”与“激情”共舞。因此,教师应通过阅读点拨、范文指导、品味细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完整、形象、生动地表达自我,实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效衔接,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