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语文美感,还原母语本真

2020-03-17 09:20徐磊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感母语文本

徐磊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程中,依托母语自身的美感,运用审美的方式逐渐消除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母语产生的心理隔阂,让学生在母语审美情怀、母语审美阅读、母语审美表达中更加深刻地体验语文的美感,对于促进学生情感丰盈、道德优美、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涵泳诵读渗透美感教育

诵读是展现作品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诵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通过听觉与视觉之间的互动体会文本的信息,还能够延伸想象,体会文本的语言、形象、情感、意境呈现出的美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多利用涵泳诵读的方式,让课堂多一些美感教育,多一些美感体验,既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要注意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母语的本质,进而接受良好的美学熏陶。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设计示范诵读环节,并在诵读中着重强调语言体现出的形象之美,通过语音、语调、重音的变化强调其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运用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动意境。例如在《彩色的梦》这首儿童诗的示范朗读中,教师在朗读“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的过程中,应在语言中还原新奇、惊叹的语气,以展现出语言中的童趣,让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形象、意境之美。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自由朗读,让学生在高声朗读中自主品味语言的节奏与内涵,并有意识地调整朗读方式,促进学生加深与母语的互动交流,形成对语言美感的独特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入境欣赏渗透美感教育

文学作品利用语言这种最常见、最独特的方式构建美学意境。入境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增添活力和趣味性,赋予其活灵活现的表现力。从小学语文文本分析来看,母语所营造的情境是直观而生动的,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相契合。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引导其融入到语言所构筑的情境中来,在体验、欣赏中接受美学熏陶。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中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描写呈现画面,并配上生动的音乐与语言,吸引学生融入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之中。学生在音乐与语言的带动下,思绪“飞”到了小兴安岭,并入境入情,在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语言表达艺术美感中的价值,并在语言的体验与欣赏中,加深对文本的美学感知,提高学生对语言美感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通过情境演绎渗透美感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以生动直观的情境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能够从精神层面形成良好的美学熏陶,促使读者感知、体验人性之美,增强读者对美好道德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通过情境演绎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母语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形象之美,并在情境演绎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美学素养。

例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构建表演情境,并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展现父亲和“我”的形象。在情境演绎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表演需要对台词进行适当的调整,不仅要按部就班地表演父亲与“我”之间的对话,还应展现出文本的思想内涵。在情境演绎中,各组学生尽情地发挥,在父与子的对话中准确扣住“父亲看得仔细、很爱鸟、对鸟非常的熟悉和了解”这一主题,同时在父亲言语中表达父亲对鸟类的担忧——鸟快活的时候,飞离树枝的一瞬间,也是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的时候。这样的情境演绎促使学生将母语的体验落实到人物形象中来,并结合父亲爱护鸟类、关心自然的举动,展现出人性中的闪光之处。

四、通过创新表达渗透美感教育

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是表达。在语文美感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感悟、理解母语之美,还应该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提供学生认识文本表达的方法,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审美表达方法,让学生在美学熏陶中实现创新表达;同时利用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交换对美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美学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句“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是写潮水来时的情形,我就抓住这句中一系列动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即引导学生在作者娴熟、生动的语言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设计习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感知语言美,并在个性化的理解中提高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设计评论性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对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评析,呈现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之,语文课程理应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他们的审美修养。在小学語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母语本真,在母语的熏陶中接受美感教育。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通过涵泳诵读、入境欣赏、情境演绎、创新表达等方式,促使学生融入到审美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母语审美情怀、母语审美阅读、母语审美表达中更加深刻地体验语文的美感,并在体验、理解、表达母语之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素养。

猜你喜欢
美感母语文本
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母语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