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探析

2020-03-17 09:22罗琦
今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类节目受众诗词

罗琦

摘 要:5G时代文化类节目正在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和多元媒体互动等创新策略生产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节目。本文在对此进行阐释的同时也提出,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5G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8122(2020)02-0009-04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元年。5G(5th-generation)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对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 2G、3G、4G 和 WiFi)的演进,以融合和统一的标准,提供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高速、安全和自由的联通。5G技术赋能我国电视产业,“回归大屏”将成5G时代的影视发展主旋律,大量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将更加快速发展。

自2017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和《国家宝藏》陆续获得高收视。随之而来的2018年,《经典咏流传》和《信 中国》亦继续文化类节目的收视高峰,电视文化类节目受到观众和市场的热烈反响。2019年,文化类节目持续发力,随着5G时代的到来,如何继续当下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和技术赋能等维度进行探讨。

一、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价值内涵、激活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上升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报告要求全民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展现大国的文化自信,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感  著名传媒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相对于信息传递和社会监督,文化传承是最能体现传播终极价值的意义所在。文化既是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也是一系列文本与实践的意义指涉[1]。如何将富含文化基因的内容以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国家宝藏》无疑是一档成功的节目。2017年12月,《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通过讲述国宝珍宝及其背后的故事唤起大众思考并激发民族情感。该节目与同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和《朗读者》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文化类节目,同步在网络平台播出推广,向受众传递了中国文化。

《国家宝藏》将纪录片、演播室综艺、戏剧表演的形式相融合,在舞台上形成富有张力的叙事性元素。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性手法表达,在节目中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不仅能够触摸到文物身上的温度,更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国宝背后的感人故事。大克鼎的收藏者——苏州潘氏一家,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也不忘恪守祖训,守护国宝,在节目中,由潘氏后人向观众讲述这个关于几代人守护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无不感动。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让人们知道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应该如何去守护我们的民族瑰宝,如何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长久以来,文博类节目主题宏大,叙事恢宏,却往往与普通观众有疏离之感,而《国家宝藏》不再是单线条式的叙事方式,而是采用“001号讲解员”“国宝守护人”与“馆长天团” 等三条线向观众叙事,使观众产生了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愉悦感。观众跟随各讲解人产生代入感,在细腻的情感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家国情怀。《国家宝藏》展示了文物背后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中国民族故事。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类电视节目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构建中国故事为要义,凝聚国民的文化认同,建构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二)仪式化传播,传统文化重现魅力

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以仪式隐喻传播,强调参与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人类学家大卫·科泽曾说过:“没有仪式和象征,就没有民族、国家和政治。”远古的先民常常通过集体性的舞蹈、典礼、庆祝、竞赛等仪式和活动来获得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和群体的认同[3]。在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中,现场观众与参赛选手以仪式的形式使一场关于诗词的比赛化作现场的狂欢。比赛选手通过与百人团或是下一个选手进行逐一诗词竞赛的方式获得追逐赛资格,引进并改良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飞花令”作为选手间的对抗。在节目现场,有观众为场上选手的失误而叹息,有为飞花令时选手的精彩表演而叫好,有对每个比分结果的期待,大赛现场不仅是一场关于诗词的比拼,更多的是关于诗词背后的人生理念和情感的分享。节目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融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生活于一体,重现传统诗词魅力,引导当代的价值观。

仪式化是中国精英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仪式化传播使一句句普通的诗词,承载着家国情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深入观众心中,达到传播效果,重现传统文化魅力。

二、价值引领,引发情感共鸣

电视文化类节目具有知识性、情感性和价值性,这三种特质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电视节目只有具备这样三种特质,才可以纳入文化类节目的范畴[4]。近年来,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在各种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的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大诉求。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创作生产中,应通过故事讲述,满足观众诉求,引领广大受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集体记忆引发观众共鸣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注受众对媒介的选择动机,以及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自身在心理和行为层面的满足情态,强调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性。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接过程。在碎片化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主动且有目标的。在当下社会,受众需要一种节目让自身沉淀下来,拥有思考回味的余地。而朗读是一种释放个人情感,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正好契合当下的受众需求。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通过个体记忆表达真实情感,通过集体的追忆引发观众共鸣。

《朗读者》通过一个个或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的讲述和朗读,与观众分享生活的感悟和体会。他们当中有科学家,有演员,有体育动员,有作家,既有开始前与主持人董卿面对面交流的,也有静静一个人在台中央通过诵读分享自己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节目充分满足了精英文化的需求,让处于焦虑中的受众得到心灵的栖居。节目将个人的访谈与朗读融合在一起,个人访谈是主持人对被访者的内心挖掘,而朗读则是个人情怀的一种表达。通过挖掘朗读者背后的故事,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以个人记忆引发观众的集体追忆。这一个个鲜明的榜样背后,是蕴藏的社会美德和个人价值,节目通过文学与情感的立体表达,将这些细微之处放大,通过仪式化的语言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引领广大受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

(二)小人物、大情怀引发观众共鸣

美国学者尼尔·波茨曼在批判电视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时,指出电视上一切话语都具有娱乐意味。在我国,电视不但应具有娱乐属性,还应肩负传播社会美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一些娱乐综艺节目,带给观众的是享受,但其知识性不强,在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竞争中也颇具利益冲突;而文化类节目能够将节目的娱乐元素与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借助现代化的舞美灯光效果,将文化内涵传递给观众。

《经典咏流传》是国内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营造出“音美意美”的意境,带领受众去感悟诗词之美。不同于《国家宝藏》的宏大主题,不同于《中国诗词大會》的仪式化狂欢,也不同于《朗读者》的集体追忆,《经典咏流传》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大情怀。《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受众定位范围比较广泛,节目根据音乐和文学的特性选择主题,会邀请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职业的人来担任点评嘉宾和传唱嘉宾,节目覆盖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的各年龄段观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清新简朴的《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孤寂了300年的诗作,在节目现场,由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山区的孩子在现场演唱,那一双双真诚的眼睛和清澈的声音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首小诗积极励志,这些孩子们正如这首诗中所唱,“也学牡丹开”。诗词契合贵州大山里坚强的孩子,孩子们也正如这诗中的苔花,虽微小,但也独自绽放。《苔》因此迅速引发现象级传播热度,在自媒体迅速传播。传统文化通过歌曲的形式,深入到观众心中,通过音乐与歌声传承经典。《经典咏流传》肩负着文化引领与价值导向的重任,以传统诗词为契机,融入现代流行音乐,构建了音美意美的审美场域,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通过音乐之美、诗词之美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节目坚持正确的导向,和诗以歌,传承经典、提升国人文化自信。

三、技术赋能,多元媒体互动

2018年10月1日,国内首个上星超高清电视频道CCTV-4K超高清频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持续为观众提供纪录片、体育赛事、综艺、电视剧、动画片等丰富的4K节目内容。 5G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大屏回归”注入了助推力。

(一)多元视角与沉浸式体验的互动

伴随5G投入商用、4K超高清的普遍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清化、智能化将带给电视行业新的发展机遇,4K+5G+AI的模式或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借助5G技术,4K超高清视频能提供更清晰的画质、更鲜艳的色彩和更多元的场景,还能实现此前更多难以实现的节目创意。从“我们要给观众看什么”“我们能给观众看什么”向“观众想要看什么”和“观众要看到什么”转变。通过5G设备,观众在家中即可享受到全场景、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5G技术影响下的观众审美经验已不同于传统的电视审美经验。文化类节目注重的仪式感,通过新型数字信息技术能够重塑创作经验、观赏体验以及艺术品的文本形态,给人们带来更立体、更多维的感悟与体验。

依托5G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在未来文化类节目中的应用,将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收视体验。正在迅速发展的5G技术,颠覆了受众惯有的观看体验,以高度的感官沉浸感、体感交互性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用户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来感知“伸手可触”的魅力,也可以直接用手机屏幕代替VR设备,感受裸眼VR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提升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仪式感。其次,5G网络不仅能够提供多屏分享的功能,也支持用户之间互相分享视频,将视频内容在电视、移动设备及VR端同步展示,还能支持多个用户在同一环境中观看电视或网络的直播节目,满足用户与家人好友共同收视和观影的愿望,让“大屏节目”以一种虚拟沉浸的方式回归[5]。

(二)传统大屏与“竖屏”的结合

电视文化类节目要达到更快更广的传播效果,必须与“竖屏”自媒体充分融合。当一档成功的文化类节目找到了与自媒体的契合点,就能够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一些节目除开通节目官网、建立节目官方微博、与相关视频网站合作、设立微信公共号等传播渠道外,更多的是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实现多屏联动。

《中国诗词大会》在微信平台、《人民日报》、人民网、 新华网等各大媒体都发布了相关消息;在各网络平台,《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次数更是上亿,从第二季的“中国诗词”“主持人董卿”“才女武亦姝”,到第三季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再到第四季的北大“才女博士陈更”等都成为了搜索关键词。节目的议程设置效应十分明显,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引发了全民关注诗词、热爱诗词的一股清风。《经典咏流传》采用了跨屏传播模式,观众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转发好歌,有效地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意识并激发了广大观众传承经典的积极性,引发了全民参与和传唱。《国家宝藏》这档节目的关注群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许多年轻网友自制的节目嘉宾及国宝表情包、动漫手绘、短视频等,进一步引爆节目话题,形成国宝的“拟人化传播”,在新媒体平台持续传播。更有诸多网友在视频播放弹幕上刷屏,纷纷表示为中华民族自豪,为中国文化骄傲。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节目内容生产从传统的UGC到PGC模式的成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文化类短视频将是短视频平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电视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卓,赵红勋.仪式建构·故事表达·文化阐释——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的成功之道[J].中国电视,2017(8):73-77.

[2] 蔡之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民族文化基因的仪式化传播[J].电视研究,2018(2):14-16.

[3] 胡智锋,邓文卿.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三思[J].电视研究,2018(1):27-29.

[4] 郭小平,陈亦珂.技术赋能:5G时代视听传播的媒介创新与数字审美[J].电视研究,2019(4):8-11.

[5] 黄瑞刚,徐建新,刘冰.5G+4K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前景展望[J].电视研究,2019(4):4-7.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类节目受众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不喜欢胖的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