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的情绪仪式

2020-03-17 09:22谢津炜
今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弹幕

谢津炜

摘 要:弹幕的流行为互动仪式的讨论带来新的主题。不同于以往的集会仪式,弹幕用即时评论的方式来构建身体的在场感,并用文字对参与者的态度、观点与情绪进行及时准确地记载。因此,弹幕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分析样本,对弹幕内容的分析也将有助于理解这场新型互动仪式。

关键词:弹幕;互动仪式;情绪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020-02

“弹幕”原是战争术语,日本动画网站NICONICO首次将该词用于形容在视频上方滚动的文字评论。当“弹幕”来到中国后,词义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不论其数量亦不涉及其内容,“只要符合流动性、覆盖性特征的,都统称为‘弹幕”。

一、弹幕:仪式的真实记录者

国内将弹幕视为一种新型互动方式的研究,总体而言可分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和互动仪式链视角。前者认为,人们在各自的终端前接收或发送弹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表达,即感受上的愉悦。后者认为,弹幕视频网站将会是互动仪式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呈现,给受众带来新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实际上,这两个视角分别从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揭示了人类的本质:游戏者。一场成功的仪式犹如一场游戏,“仪式行为或仪式行为的重要部分,将始终留在游戏范畴内”。受形式或规则吸引,人群逐渐聚集,他们乐此不疲地进行社交、互动与传播,在特定的情境内共享情绪状态,最终得到主观的愉悦和集体的团结感。这些研究虽然揭示了弹幕互动行为的本质,但却忽略了弹幕本身就是极佳的互动行为记录者。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进化出了能够留意对方的神经系统,因此亲自在场更容易感知并感染群体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身体在场的仪式将会失败。柯林斯之所以强调亲身的在场,是因为亲临其中,将会调动感官的能动性,而弹幕视频则能通过视频的声画和弹幕的互动营造共同观看的在场感。

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情绪往往受到特定的群体情绪感染而激发,因此事后对仪式参与过程的描述并不一定准确,而弹幕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多是对视频某一幕有感而发的言论,发布的内容就是对这一幕的评价,体现的是当时的情感状态,为研究互动仪式中的心理状态提供了准确而真实的范本。此外,弹幕通常以2s左右的速度划过屏幕,因此受众只好表达最为核心的情感和观点,而这些,正是受众心理最为直观的反应。

二、研究设计

“人类模仿他人表情的倾向会使得该群体呈现出类似的情绪”,心理学称之为“情绪感染”。在场感会利于感染群体情绪,而亲身经历形成的情绪记忆,也将会在类似话题再次被提及时快速激活,帶来情感能量。因弹幕的用户多为青少年,故而本研究选取纪录片《高考》为样本进行分析。

通过Python技术,研究纪录片《高考》第一集的5 997条弹幕内容,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将弹幕按时间分段、按内容分类,并借助心理学的“情绪感染”机制,验证弹幕这一新型互动仪式中的相互关注和情感纽带。

三、弹幕:话题的提示者

视频共有34个主题内容,每个主题下含有3至5个弹幕主题。受众通常会就视频中某一句话甚至某一细节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这一看法会即时呈现在视频内容上方,给下一位受众提示,使后来的受众源源不断地注意到这一点并引发讨论。视频中“高三76班”的班牌一扫而过,但却有人率先注意到这一画面并以弹幕“76?”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画面其实属于细节内容,在观看中很容易被忽视,但通过弹幕,却引起了多数人的关注,并引发大量讨论。可见,弹幕在提示注意点和引导关注点上表现出极强的能力。

此外,弹幕在延长话题的讨论时间和拓展话题的讨论广度上也表现出极强的能力。将视频按照时间和主题分类后发现,常有某一主题的讨论延续到下一主题甚至视频末尾的现象。纪录片头出现的学生反复读诵的画面,让弹幕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随后又引申出各地的升学率和重本率,最后还将讨论拓展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和高考的意义上。

弹幕有着提醒受众注意的能力,还会不断深化和拓展视频的主题,将游离的观影者拉入群体中,以集中的激烈讨论增强对彼此观点的关注和对这场观影仪式的关注。

四、弹幕:情绪的粘黏剂

“情绪感染是群体事件中群体情绪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他人情绪在自身引起的反应,还会转过来加剧他人的情绪”。通过模仿、反馈和感染这三个阶段,相同的情绪在群体间传递、聚集和增强,最终形成可持续的“情感能量”。

借鉴“情绪感染”模型,研究认为视频弹幕存在如下的感染机制:先行的弹幕会对主题进行筛选,确定讨论的方向并奠定情感基调,作为“情绪领袖”影响后面的观影者;随之而来的弹幕则是在先行弹幕和视频内容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情绪。

评价中包含着一定情绪,而弹幕作为评论的即时记录者,则能准确地将情绪印刻在恰当的位置,通过播放对情绪进行再现,影响他人的观影情绪。此外,弹幕往往滚动迅速,受众只好更直接地表达情绪和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情绪的感知。

先行弹幕多为提示注意型评价,呈现出较弱的情感强度,随之而来的弹幕则会对话题进行扩展,延伸出很多与各自经历、经验相关的认知与评价,因为个人经验往往包含着个人的主观态度和情绪记忆,所以此时的情感强度较之前会更强。

情绪伴随着弹幕观点的交锋逐渐增强。弹幕中关于反复诵读是否有效的讨论,最终演变为诸如“关弹幕保智商”“现在B站小学生这么多”等具有强烈情感偏向的内容。

此外,弹幕对话题的延续使情绪拥有了载体,不至于连同视频画面一起一闪而过,而情绪的延续恰好促使了情感的发酵并向着情感能量转化。

五、结 语

弹幕作为情绪与意见的即时记录者,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互动仪式中的情感状态和讨论焦点,将弹幕内容作为样本,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仪式互动过程。

弹幕还具有提示焦点的作用,他人通过发送弹幕成为这场新型互动仪式的“意见领袖”,奠定讨论的主题,随后的弹幕则会不断地修改和深化这一主题。此外,弹幕为情感的延续提供了载体,使群体情绪得以存在较长时间,为群体情绪的感知提供了条件,促使情绪在讨论中传递与感染,最终汇聚成情感能量。

参考文献:

[1] (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荷)约翰·赫伊津哈著.傅存良译.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樊炜娣.互动论视角下弹幕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 张奇勇.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 邓昕.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弹幕视频解析——以Bilibili网为例[J].新闻界,2015(13):14-19.

[6] 丁依宁.受众的表演与想象:弹幕使用族群研究[J].新闻春秋,2015(4):87-95.

[7] 马志浩,葛进平.日本动画的弹幕评论分析: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36(8):116-130.

[8] 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2):37-40.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弹幕
我们为什么爱弹幕
《2019优酷年度弹幕报告》出炉
你见过最搞笑的弹幕是什么
微弹幕技术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及研究
银屏戳笑点,弹幕知我心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别让弹幕把荧屏搞得乌烟瘴气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