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0-03-17 03:56马雯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2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思政课程

马雯慧

[摘           要]  以经贸类课程国际贸易地理为例,深入探讨贸易课程中思想政治的内涵,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设计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开展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旨在建立“全课程”教育体系,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阐述将思想政治因素纳入经贸课程的方式、方法。

[关    键   词]  思政元素;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10-02

开展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目标是建立“全课程”教育体系,完成“树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项改革以贸易类课程国际贸易地理为例,主要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核心的设计框架,深入挖掘经贸类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定义价值塑造、能力养成和知识教学的三合一课程目标,并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养成过程中注重价值指导。

一、改革背景和现状

首先,从课程内容看地理课程思政。国际贸易地理学是国际贸易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深奥难懂的理论并不多。学生可以较容易理解教科书的内容,但是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因此需要及时添加最新的内容。该课程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跨学科的、具有大量信息,并且时效性非常强。

其次,我们都知道课程思想政治不能脱离“课程”的基石。课程思想政治应以课程本身为基础,并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环节。地理学科的特征是全面的,是跨界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课程。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将不同的部分整合到课程意识形态和思政中时,它们是不同的。人文地理部分反映了强大的价值属性,因为它关系到人们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与专业要求脱节,教材内容滞后,忽视为专业服务的课程地位;另一方面虽然开设了该课程,但课时分配不够,学生学习时没有压力,没有兴趣,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一)改革理念和思路

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素质现状,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教学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展开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产生最大的互动效应。

1.完善课堂教学育人的功能,使教书、育人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把专业课讲出“思政味道”。课程思政应立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之有机结合,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对学生实现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

2.改革教学方法、保持课堂教学方法新鲜度,主动融入创新元素,让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让教学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有机融通。将新媒体、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移动终端等平台或载体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3.以“研究所的模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国别地区、贸易概况和贸易偏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了让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无缝对接,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要。“研究所的模式”正好可以培养此类能力。

(二)教学目标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产品分布等有所了解;对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作用、各自市场特点、商品结构、交通运输、贸易港口、人文习俗有所掌握。这样,我国在对外往来中,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三)教学内容设计

我们要剖析课程,研究清楚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课程思政离不开“课程”这个基石。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该立足课程,整体把握。具体的思政元素融入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内容可以从几个原则考虑。

1.对课程重新进行系统性的设计,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就一门课程而言,我们应该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互利的基本原则,仔细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并认真考虑如何整合专业知识,理清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思政融入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比如,在讲“产业结构”和“区域不平衡问题”时,融入“协调发展理念”;讲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先污染,后治理”时,融入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讲“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时,融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观念;在讲“公平与效率”时,融入“共享发展理念”等。

3.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导入。学习知识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要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与时俱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教师再结合专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将学习研究延伸到课外,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研成果的产生。

(四)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拓宽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真正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有机地统一。我们应将课程思政教学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统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通过日常各环节的要求和知识点的潜移默化,融入课程思政,让德育元素贯穿全过程,同时加强对课程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练习,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专题嵌入式

专题嵌入式是指讲授具体专题时,由于整块思政内容占较大篇幅,所以将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有机融合。比如,爱国企业家在从事企业经营时的家国情怀。

2.元素融入式

元素融入式是指在专业知识里,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将国际贸易地理知识点尽可能地转化,增加思政元素,使课程在科学性、思政性上有了变化,但是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在显性的专业知识里融入隐形的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

3.隐形渗透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储备,持续学习,补充新知,还要注重科研、教学两手抓。不仅要满足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还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身教胜过言传,教师的专业储备、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敬业的态度就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最好证明,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研究思路评价、成果展示评价和成果转化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阶段性测试、期末考查或考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有效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移动终端、新媒体、“第二课堂”等平台或载体丰富教学手段,使用学生喜闻乐见,学有所获的内容、手段和评价。

三、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多轮改革,本课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1.团队建设方面,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课程骨干教师团队,优化教学团队建设,发挥高学历、高职称团队成员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成果的科研转化率,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增加授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专业学术交流、课程建设学习等提升机会。

2.课程平台建设方面,利用宁波市MOOC课程建设的契机,完善课程视频库建设、微课素材库建设;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需求着眼,开发专属的课程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每届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和作品,以PPT或视频的形式作为课程平台上教学成果展示的一个窗口;借助蓝墨云资源开展在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资源库建设等;另外积极发挥网络直播的作用,借助钉钉课程群,尝试开展远程直播。

3.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自建与借鉴相结合,一方面参考和学习中国MOOC平台、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经验,有效保证课程资源建设内容的品质;另一方面,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立适合自身课程特色的反馈体系,保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匹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课程应用与管理机制建設方面,充分借鉴中国MOOC、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及一些名校开发的课程网站,设置学习工具模块、学习社区模块、评价模块,方便教师对课程进行可持续的更新,也保证教师采集数据、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习效果的实时性,方便开展师生互动,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

[4]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商务书屋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