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2020-03-17 03:56冯奕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冯奕佳

[摘           要]  中国百年来的变革與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融合中实现了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拯救了中国文化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意识形态,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172-0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百年来的变革与发展在事实上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很好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体系,两者为什么能够融合?又是如何融合的?弄清这些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

(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

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根本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但又从没实现过的乌托邦,由于思想和思维太过超前,因而在封建统治下是难以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理想的描绘,是消灭了阶级对立、民族对立和国家对立的社会,它的实现蓝图是通过生产资料的高度发达来实现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尽管大同社会理想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社会对期望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共产主义社会以科学理论演绎的未来社会发展前景有本质的不同,但两者所描述的那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动乱的社会场景,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后迅速被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各种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实用的“经世致用”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精神是相似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立刻成为人们改造现实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很快就成为多元社会思潮中的主流。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方法上具有相似性。如,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朴素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秉持辩证思维,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批判与发展的统一。两者都强调整体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只不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和实践方式更偏精神化,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更加符合实践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合中实现了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合与融通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当然包括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用马克思主义推陈出新,找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方法和途径,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加符合当前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高度,在二者的融通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文化

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近代以来,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国力日渐衰落,而西方列强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自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国主权沦丧,山河破碎,古老国家的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因国家民族的危亡面临巨大危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血与火的革命过程中,铸就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革命精神,诞生了中国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升华。马克思主义通过拯救中国拯救了中华文化,使中国文化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二)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相对隔绝的独立状态,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是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及其运动引起的,都能够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学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空想成为科学。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与自然界一样有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要尊重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有了新的方向,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文化转型。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

(三)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科学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扬弃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统一。扬弃本身不是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肯定、继承和发展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扬弃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了既克服又保留的统一,既批判又继承的统一。对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分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采取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抛弃。通过摒弃,清除了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念。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4]。中华优秀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落后,必须肯定和大力弘扬。并且,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优秀文化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传承。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共享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又能够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好的前景。

三、马克思主义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意识形态

对于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观念变化,習近平指出:“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了”[5]。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有了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使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气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了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苦难根源,明白了只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才能改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明白了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人民大众,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明白了只有彻底打碎旧的世界,才能建立新的世界,明白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取代。

(二)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先进的意识形态,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了重大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这一文化思想体系既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又是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7]。

(三)马克思主义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折射的是国家硬实力的自信。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文化就会引起关注和认同。近代以来的中国,因综合国力日渐衰落使传统文化失去昔日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拯救了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使中国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带领中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经济基础不断增强,使文化自信更有底气。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确保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正确,推动并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展现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原动力。只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创造出更加激昂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135.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41.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6-697.

◎编辑 马燕萍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ENG Yi-jia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past 100 years have proved that Marx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achieved common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gration. After Marx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saved Chinese cul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jected new ideology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moted the Marx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d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Marxis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