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生态护坡调查研究

2020-03-18 01:17陈映华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护坡植物配置

陈映华

摘    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了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河岸护坡类型,并从其环境、河岸护坡类型、植物配置、生态性方面进行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在城市建成区渠化距离较长,亲水性、生态性较弱,河岸绿化配置较好;在城郊流域河岸类型变化较多,河岸植物景观效果有待提升。提出对河岸改造原则、类型选择、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护坡;植物配置;生态性;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

城市河道是指流经城市建成区内用于防洪、排涝、蓄水、排水以及航运的天然或人工河道。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河道仅定位于“防洪、排涝、航运、引水、调水”的功能。为了提高城市抵抗洪水的能力,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硬质化的混凝土护坡,从而减小洪水对城市的侵害 [1-2] 。所以,在这种设计理念指导下,我国多数城市河道都呈现千篇一律的人工景观,即截弯取直、硬质化、渠道化。河渠化的设计理念优点明显,即节省空间、节约成本[3]。但是,这一做法过分强调了河道防洪排涝功能,从而削减了河道其他的功能,最终使得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决定了城市河流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选取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作为调研对象,主要对其河道护坡类型进行调查,总结分析了各流域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性等问题,希望能掌握不同类型护坡对河道生态性的影响,并对改造传统护坡、新建生态型护坡等问题提出措施,恢复和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使临江河成为永川城市景观的一张靓丽名片,即拥有生态、水利、休闲、健身、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滨水空间。

1   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概况

临江河起源于永川区宝峰乡,在朱杨溪汇入长江。河道总长87.2km,流域面积约240.45km2,该河流西路段紧邻S109省道,从南至北与兴龙大道、成渝线、S108省道相交,北与望城公园相邻。城区内河段长度约2.7km,全部建设有堤防。上游常水位约296.24m,洪水位约302m;中游常水位约295.58m,洪水位约301.81m;下游常水位约285.85m,洪水位约291.08m。

在本次調研中主要把护坡分成2大类。一大类是按照结构形式分成直立式、斜坡式和复合式;另一大类是按照工艺和材料分成全系列生态护坡,植被与工程结合的生态护坡。

2   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护坡现状分析

2.1   现状

2.1.1  河道护坡形式。在城市建成区的河岸以直立式护坡为主,一侧为城市主干道及人行道绿化带,到水面的垂直高差有3m,亲水性较差。在河道的另一侧为复合式生态护坡,既有三维土工网也有游步道和骑步道。兼顾防洪与游览功能,层次感较强。但植物生长杂乱,景观性不高。如图1、2所示。

在城郊河道的护坡形式多样,既有斜坡式,也有植物-工程结合式护坡,还有全系列生态式护坡。在靠近农田耕地一侧的水岸护坡多以自然式(全系列生态式)为主,生态效益较好,形成多层次立体净化系统,景观层次丰富,同时具备较强的游览性。在河流下游区域多为复合式护坡,采用混凝土方格网植草的护坡方式,高差较大、面积较小的区域采用两层护坡的形式。如图3、4所示。

2.1.2  现状植物配置。城郊河道两岸主要以小体量灌木片植的方式为主,成活率较高,但缺乏色彩变化;永川老城区内河道两岸的植物配置较为丰富,以柳树、香樟、梧桐、双荚决明等乔木为主,花灌木主要有木芙蓉、榆叶梅、海棠等。水生植物种类较缺乏,只有芦苇和野生浮萍,景观效果不足,河水与河道两岸联系较弱,生态性也较差。此外,在河道两岸有大量构树及杂草,景观的观赏性较差,但起到了消落带的作用,利于固土护坡。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景观效果。在城区的河道主要有生活垃圾、油污、废水等污染源,严重污染河流水质,部分污染严重地段气味难闻,对河流总体形象造成很大破坏。由于直立式驳岸的设计形式,增加了清理油污、生活垃圾的难度,费时费力。也缺少了城市河岸中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作用,不利于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功能。随着使用时间不断增加,直立式护坡的浆砌结构会被水侵蚀,同时水质变差也会导致整体河岸景观效果变差。

2.2.2  不能满足居民游憩需求。垂直陡坡的人工浆砌河岸使竖向空间缺乏变化,缺少亲水空间的构造,隔绝了水体与陆地空间的交融。这种河岸的亲水性很难达到居民的需求。本次调查范围中,临江河有一半流域靠近居住区,人流量较大。由于缺乏亲水空间的设计而将钓鱼场所延伸到河岸边的小路上。这不仅对附近居民游憩散步的需求造成影响,而且给绿化植物带来严重破坏,滨河景观效果很难保持。

2.2.3  植物生长情况。临江河芭江桥段的部分地段植物的生长情况较好,成片种植的小灌木长势良好。如黄杨、火棘、南天竹、紫叶小檗等,不同的色叶树相互映衬形成斑驳的色块。但乔木种类比较缺乏,只有水杉和杨柳,且长势较差,与灌木的结合不是很密切。城郊流域河岸的植物基本已形成小生态群落,乔灌草的搭配也较合理:主要植物有泡桐、垂柳、香樟、枇杷、石楠、小叶栀子、麦冬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植物种植时没有考虑到人们游憩休闲功能的需求,对植物的养护管理的措施不足,造成空间杂乱。此外,临江河的水生植物多为水葫芦、浮萍,这几种植物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不利于河流环境的持续发展及对水体的净化。

2.2.4  水质。临江河河道水质污染较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尤其是在城区的流域,主要有生活垃圾、油污、废水等点源污染,严重污染河流水质,部分严重地段气味难闻,对河流总体形象造成很大破坏。水流和岸边隔离开来,水体污染不得不由专门的人员定时进行清理,耗时耗力。建议利用植物的自净功能保持水体免受污染。

3   对于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护坡的设计对策

3.1   设计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首先,将河岸护坡设计纳入到临江河流域整体规划的体系中去,这样才能准确分析出不同位置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其次,在改造和新建护坡的过程之初,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河岸线形、水文特征、气候条件、不同群体使用倾向、历史文脉、周边用地发展趋势等,提炼出带有永川风韵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河岸护坡设计。最后,对于河流的不同区域应该采取差异化的设计形式,这样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能最大化丰富河岸景观类型。

3.1.2  自然性原则。首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河岸的人工干预,让河道及驳岸保持原生形态。其次,在河道驳岸的设计中,要根据河流的生态环境、岸线的自然特征、水文环境和植被要素等方面进行规划。

3.1.3  功能性原则。首先,设计的首要目标是防洪、水运,这也是城市建设中对河岸护坡的基本要求。其次,滨水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要对河岸护坡进行艺术化设计,提高景观效果。最后,在当前发展形式下,河岸还需要具有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3.2   河岸护坡类型选择

城市建成区较平缓的河岸,可以采取斜坡式或者全系列生态式护坡,尽量保持自然岸线。根据水深不同合理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同时结合木栈道、游步道、骑步道等景观设施,增加驳岸的参与性。城郊较为平缓的河岸可以采取全系列生态式护坡,可以生态性为主,增强固坡、净水功能。

对于较陡的河岸,可根据河面宽度确定采用直立式还是复合式护坡,若河面较窄,则只能采取直立式护坡;若河面较宽,则可以采取复合式护坡,在枯水期,下层游步道露出水面,可以提高河岸亲水性,在汛期下层护坡被淹,直立式护坡能有效抵御洪水。

对于腹地空间狭小且防洪标准高的河段,可以修建重力式挡土墙来抵御洪水。根据河流季节性变化确定高低河岸标高,局部考虑建设亲水平台和台阶。

3.3   植物配置要点

河道绿化应考虑植物自然式的应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群落,植物的配置须有层次。首先,應该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能够保证植物具有较高成活率和景观效果。其次,在不同的地形配置不同植物群落,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形态。最后,应该考虑不同岸线的自然特征,配置与之相匹配的植物群落。

河岸陆生植物设计采用自然生态式植物搭配。种植适宜滨水、能绿化景观的乔木,配以柔化水岸、美化水体的水生、湿生及一部分中生植物,形成优美的自然岸线。在城市建成区内的驳岸宜种植黄角树、小叶榕、重阳木、黄花槐、香樟、红叶李、天竺桂、柳树等乔木,在城郊的驳岸宜种植鹅掌楸、黄角树、青冈、杨树等。

河岸陆生植物设计采用特色产业式植物搭配。临江河流域沿线具有大量耕地、林地,为发展果蔬产业提供优越条件。选用沿线产业树种,形成时间段、绿化效果好、果树成林的景象。可以采用葡萄、杨梅、车厘子、柑桔、李树、柚子、桃树等。既保证了绿化景观效果,同时还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带动周边经济协同发展。

对于坡度较高的直立式河岸植物配置,宜选用树形柔美、枝叶细腻的树种,以达到柔化岸线、制造水面倒影的景观效果。在有污染源的水体岸边,可采用附壁式种植池或者水生植物,这样可以有效吸附和分解油污、工业废水等污染物质。可以采用适当数量的攀援植物,吸附或者悬垂于驳岸上,以达到绿化坡面的效果。

3.4   河岸护坡管护

首先,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护坡植物的养护,使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从而保证河岸护坡的生态性;对于出现破损的河岸护坡,应该及时修复处理,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引入智慧化管理,在河流水文、气候,河岸滨水步道的人流量等方面进行统计监测,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得出对河岸护坡生态性的有效评估。最后,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相应的环保科普活动加强对河岸护坡的保护。

4   结语

河岸是水陆交错带,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洪除涝等方面有重要的功能 [4] 。在临江河后续的改造过程中应该以构建健康的河岸生态系统为目标,使物质通过其界面区的速度和形式保持适当,从而使河岸有利于“水土保持”,水体能有效避免“富营养化” [5]。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为严重的两个问题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的开发。这两个问题都会导致河岸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河道生态护坡的目标正是为了重建受破坏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固坡、截污等生态功能。

在本次调研的范围内,在城郊和城市建成区均有生态效益较好的护坡,但更多面积的地方存在着不恰当的护坡形式,导致景观性、生态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提高方向应该着眼于加强生态护坡建设和提高河岸护坡景观性、游览性。生态护坡建设应着眼于植物配置,多运用耐水湿、深根性的灌木。在护坡外延部分,多运用草坪、水生植物,使生态护坡的范围扩大,景观性提高,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提高河岸护坡景观性、游览性应从河岸护坡类型入手,以河岸生态性、原有护坡类型、周边人群使用需求、周边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为导向,合理设施河岸护坡类型,提高其景观性。

(收稿:2019-09-03)

参考文献:

[1[曹仲宏,徐泽.现代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浅谈[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02):50-53+113.

[2]周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形式初探——以阜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1):7119-7121.

[3]谷勇峰,李梅,陈淑芬,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04):25-29+46.

[4]陈小华,李小平.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及其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7(03):1168-1176.

[5]王雪,田涛,杨建英,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05):106-111.

猜你喜欢
生态护坡植物配置
草本植物在甘肃省公路绿化中的应用
基于概念设计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探讨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九江市新湖·庐山国际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态影响及对策探析
浅析生态护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