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巧导入

2020-03-18 16:40王容舟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导语课题文字

王容舟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快速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像电光石火,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科学导入,把握课文的特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充满艺术性、富有灵性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同类相连式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上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壮丽河山”,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它们或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或主题相似,或在写作方法上几近相仿,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复习时对新知产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领略了三亚充满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景象,大家都被三亚的落日美景陶醉了。今天,老师再和你们一起看看那辽阔无边的大海。说起大海,大家都非常神往,你们想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回答:“想!”笔者接着说:“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山东的烟台,看看那儿的海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导语既能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课文,又能激起他们学习新课文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题引疑式

陈献章曾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围绕课题展开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当板书完课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质疑:“看到课题,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題?”学生可能会问“大自然有哪些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出现的?”“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等。教师可以利用课题中蕴含的潜在疑问进行导入,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直奔课文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会心中有数,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三、故事激趣式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笔者班上有很多学生喜欢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有的学生喜欢看《一千零一夜》,有的学生喜欢看《成语故事》,也有的学生喜欢看《格林童话》。因此,笔者认为用故事进行新课导入不失为上策。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时,笔者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说:“喜欢。”笔者说:“好的,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座风景如画的花园里,一棵绿叶繁茂的大树上,一只蝉正悠闲地叫着,不时会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没想到,有一只举着大刀的螳螂正悄悄地躲在它的身后,随时准备捉蝉,可是在螳螂的身后,有一只黄雀正伸长了脖子,想要捕捉螳螂,令黄雀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它后面还有个少年正拿着弹弓对准它。这就是……”学生说:“螳螂捕蝉!”笔者说:“很好,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螳螂捕蝉》。”

四、情境创设式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利用影像、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把学生带入形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再引入新课,教学效果会比较显著。

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笔者在课前播放了抗战歌曲《保卫黄河》,并让学生齐唱。当上课铃声响起后,笔者说:“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歌唱了振奋人心的歌曲《保卫黄河》,仿佛回到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在那血与火的岁月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在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中,有一位被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的人,他就是聂荣臻。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率领八路军与敌人浴血奋战、威震敌胆的将军却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听完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的热情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新课学习。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有利用图片、谜语、游戏、名言等导入方式。总之,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教师无论用哪种方法导入新课,都要遵循导入的基本原则,即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结合本班实际,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因材施“导”,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作者单位: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导语课题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梦中的文字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阔腿裤的小秘密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