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语言留白的教学艺术

2020-03-18 16:40吴信东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邱少云海鸥爷爷

吴信东

摘要:现行的语文教材里包含了许多语言留白,或插图,或描写,或一词句,或一标点符号,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语言留白进行填补和解读,于无字句处读书,于有字句处拓展,让学生学会读书写作。

关键词:语言留白   教学艺术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方法,能使画面虚实相生、空灵飘逸、意趣无穷。同样,文章中的“留白”,能让作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语言留白是作者为了达到“词穷而意未尽”的境界而省略的部分,它给文章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一、斟酌语言留白,理解疑难语句

有些课文由于内容和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其中一些句子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读完这段后,笔者顺势提问:“伯父想说什么?又为什么不说呢?”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片刻,回答:“伯父想说,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不仅仅是黄包车夫吃不饱、穿不暖呀,所有穷人都无法活!可是这些跟小周晔说,小周晔根本听不懂,所以鲁迅不与她说,只是深深地叹口气。”通过理解这个疑难句子,学生明白了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强烈责任感,以及他爱憎分明的个性。

二、丰富语言留白,感受人物形象

语言留白往往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作者虽然没有写出来,却是一种“无声胜有声、无言胜有言”的技法。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邱少云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这时,笔者会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平时,我们不小心触火或者碰到烫手的东西会怎样?是什么让邱少云能忍着剧痛被烈火烧身?他当时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伟大品质与崇高精神,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三、品读语言留白,体会美好情意

教材里的课文是经过专家严格审查、精心编入的,都是颂扬真、善、美的文章,学生只要细心品读,抓住语言留白,就能体会到它要表达的美好情意。

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写了一位退休老人用自己的退休金为翠湖海鸥买食物并喂养,由于他的辛勤劳动与真诚爱心感动了海鸥,也感动了所有的人。文章中写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起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这是老人去世后,“我们”抬着老人遗像来到翠湖边的情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鸥与老人结下的浓厚感情,笔者请学生把海鸥的“鸣叫”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有一位学生说道:“爷爷,您是怎么啦?这么多天,我们不见您来,很担心啊!您去哪儿啦?爷爷,您为什么不动啊?为什么不叫我们呀?您怎么啦?同伴们,快来看看,爷爷怎么啦?”之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孩子们,海鸥们在大声叫着什么呢?”学生动情地说:“爷爷,您别走!不要离开我们,我们没有您不行啊!不要把我的爷爷带走,让我再看爷爷一眼……”笔者抓住语言留白,通过海鸥们的内心世界,向学生呈现了一幅老人爱海鸥、海鸥恋老人的情感画卷,歌颂了老人的无私品行,以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

四、结语

语言留白是一种艺术,它将文字与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让插图会说话,让符号更丰满;语言留白是一种创造,它能启迪读者再想象、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師要好好把握语言留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5,(7).

[2]张盛铨.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读写结合的运用方法[J].新课程(中),2017,(10).

[3]孙晖慧.填补语言留白解读人物性格[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詹天佑小学)

猜你喜欢
邱少云海鸥爷爷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保护海鸥蛋
冬爷爷
万鸟岛
站着吃
爷爷说
邱少云:烈火金刚
爱美的小海鸥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
邱少云成名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