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在清溪此处边

2020-03-18 16:40何玉双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考题写景陷阱

何玉双

诗言志,词写柔情。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经典样式,以短小精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和魅力,不断丰润着人们的精神,滋补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中考题中的诗词由于范围太广、写法各异,加上古今文化差异等诸多原因,令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似乎无从下手。

结合近几年江西中考“古诗词题”的命题导向和思路,在反复研读相关练习题、测验题和讲课的基础上,笔者逐渐发现了一些端倪,那就是这类题往往会故意设置障碍,或者说是“陷阱”,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重点字词、关键句子等信息的提取、甄别和判断的能力,进而读懂诗词,找出正确的选项。换而言之,只要学生善于阅读“答案”,用慧眼捕捉关键字眼,找出“陷阱”,就不难破解中考古诗词题难做的魔咒了。

一、修辞手法误用

在古诗词中,为了生动地描写对象,表情达意,作者会借助一些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拟人等。这就提示我们,当答案中出现对修辞手法的描述选项时,就要提高警惕了。如2019年中考模拟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中的“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句,写的是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联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作者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的年华虚度,遂发出感慨。因此,该句用的是对比、反衬,而非某选项中的“拟人”。笔者以为,提高这类题目的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在于学生要留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寻找破绽,找到正确的选项。

二、常用“感官”混淆

第二种题型是常用“感官”刻意混淆,似有似无,或者张冠李戴,学生不细心的话,还真发现不了。如2016年江西中考题《浣溪沙》(南宋张孝祥)第2小题中的A答案是这样的:“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而我们从上阕“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三句中可以看出,第1句和第3句写的是秋日、碧空、草色等,是视觉景物;而第2句的“鸣鞘声”是听觉,并没有“触觉”。毫无疑问,这句的表述是错误的。

三、写景顺序反用

但凡是写景类的诗词,学生就要留意写作的顺序,比如空间顺序的使用是否正确。2014年的江西中考题《春光好》(欧阳炯)一词中,有一个答案:“全词皆写春光,其中上阕写特定春景,下阕写总印象。”在读题后,学生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一般的写景层次都是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然而这道题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陷阱”,反其道而用之,藏得有点深,学生如果不反复阅读,可能就会不自觉掉入“陷阱”。

四、虚、实手法错位

古诗词中的虚写与实写是矛盾的統一体,或以虚写实,或以实衬虚,或虚实结合,善用之,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在2019年江西中考模拟卷《浣溪沙》(南宋·姜夔)中,下阕有“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两句,一个“应”字,是词人猜想家里的梅树该长到门楣一样高了,真实地吐露了出外已久的词人“近乡情更怯”的无限感慨。由此看来,有一项答案“下片中实写门前小梅高与门齐的景象”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五、正衬、反衬手法偷换

所谓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使描述对象形象鲜明,包括正衬与反衬。命题者也常常在这方面设置“陷阱”,以2015年江西中考题《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为例,尾联“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的意思是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其中的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这两句诗用鸟类逢春之乐,来凸显早耕归来之乐,无疑是正衬的手法,而某一项答案却说是“反衬”,所以是错误的。如此说来,掌握正衬与反衬手法的定义和用法非常关键。

众所周知,2019年江西语文中考卷中的古诗词题型依然循惯例,是两道选择题,所以学生要学会寻找古诗词阅读题中的“陷阱”,掌握一些实用的复习策略与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答题时间,少走弯路,还可以提高做题命中率和准确率,真可谓“欲问诗词如何解,洞在清溪此处边”。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中考题写景陷阱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中考题中的整式
一道数学中考题的编写过程
写景成语连线
陷阱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陷阱2
陷阱1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