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书画艺术初探

2020-03-18 09:34郑文卿张婷樊虹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9期
关键词:张恨水中国画书法

郑文卿 张婷 樊虹艳

摘要:文章从张恨水的生平与交游及创办北华美术专科学院的经历,通过张恨水传世的书法与绘画作品来分析张恨水书画的传承文人格调,诠释张恨水创作书画的初衷与风格。

关键词:张恨水;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书法

1张恨水的生平与北华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

张恨水(1895—1976),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出生于江西上饶(今信州区),现代著名的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图1)。“恨水”的笔名亦具文学性,张恨水曾自述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著名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之下阙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取“恨水”作为笔名,原本是为了让自己珍惜光阴,不断地鞭策自己创作,不能让时光像落花流水一样渐渐东逝。

张恨水除辛勤写作之外,还是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传统文人。他雅好琴棋书画,最擅长的是传统的中国文人绘画。张恨水自幼从阅读过的书中插图得到启发,孩提时代就临摹了许多的插图画,后来渐受历代文人绘画的影响,用极简的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文人情趣,以抒胸中之块垒。他的许多文人朋友中,有人谈到他的散文比小说还要好,有人说他的诗比散文更清朗佳妙,但他却常常对友人说:“都不好,我的画好。”这足以证明在他的内心里一直想成为一名画家,这在民国时期也是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不过很少有人能欣赏到他的画作,因为他很少主动示人或发表,他自认为自己算不上职业画家,只是自己在笔耕之余、兴之所至之作而已,所画的作品仅仅是自怡或赠送友人。在最为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位避难于重庆市郊的大作家,将自己所绘的花鸟画用来补居所墙上的破洞,使居所增添不少逸趣。张恨水对自己的画作往往不保留收藏,常不经意即弃之,存之甚少,所以传世较为稀见。因他的文名极盛,有人持重金请他绘画,但多被他婉言谢绝,仅说所作聊以自娱。张恨水的绘画主要为写意画,存世的山水画或花鸟画(图2、图3),秀润中透着清逸,和他的文风、诗风及文人处事的态度相近,是典型的文人别调。

1931年,张恨水在其四弟张牧野与诸多热心朋友的帮助下,创办了私立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北华美专)。因为是私立的高校,基本得不到政府的资助。为了保障学校的经费与顺利开学,张恨水只能自己筹办经费。张恨水虽然是学校的校长,但他不过问校内的具体事务与教学,教学与管理基本上是由张牧野主持。张恨水的主要工作就是筹措款项,并在学校里教授国文。他大多时间都居住在校园内,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小说写作上。

久居北平的张恨水在当时的文人圈中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待人极为热情与真诚,许多当时的名画家都与他成了好朋友。在他热忱的敦请下,齐璜、于照、王云、许翔阶、李苦禅等著名画家都曾到北华美专任教职。特别是齐白石、王梦白两位北平画界的著名画家来校授课,极为难得。齐、王二人平时从不交往,但在那段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两位享誉中外的绘画大师同时成为该校的教授,也许只有张恨水可以办到。

在这一段办学的日子里,张恨水经常向北华美专的教授们请益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写作之余还经常地坐在教室的后面仔细聆听,研习中國画的各种技法。他曾经正式拜当时饮誉中外的画家许翔阶为师,刻意学习山水绘画的构图与传统技法。北华美专创办后,张恨水不仅注重绘画专业的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极为重视。作为当时一所并不十分知名的美术专科学校,想聘请一流的教授来校任教是较为困难的,但张恨水聘请到了著名的学者刘半农来校授课。刘半农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他对张恨水的文学成就颇为称道,张恨水也对他的一些行为十分敬重,如“回国而后,不穿西服,不习跳舞,不吃大菜,不无故而说洋话,不无故而引用洋文”。刘半农在当时也是个特立独行的学者,“不结党、不营私,专心致志于其所学”。在这些处世观点上,两人“虽相见极疏,而交情甚笃”。刘半农十分关心北华美专的办学与发展,为张恨水出了不少好主意。北华美专当时具备一定的办学规模,考虑到社会需求,设有中国绘画、西洋绘画、美术师范教育三个专业。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大量的学校与学生迁到关内,北平是东北流亡学生最多的城市,一些爱国学生即到北华美专求学。这一时期学校的学生达到最高峰,约有400人,其中有日后创办中央工艺美院的张仃。张仃家境较为贫困,虽然考上北华美专,但实在交不起学费,学校则让张仃免费就学。为了使他在学校就读期间学习与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张恨水还托友人为他在《世界日报》社找到了较为体面的工作,足以维持他在北华美专的学业。

2张恨水的绘画

张恨水的绘画虽然被其文名所掩,存世不多,但还是有许多佳作被人收藏。

观其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为《新民报》经理邓季惺先生所绘的《菊雀图》,充满传统文人的清逸之气(图4)。此幅画为小写意花鸟,用笔洒脱轻润。先以湿笔画出枝干、枝条,再用淡墨及淡彩迅速勾勒菊瓣、茎枝,接下来是用侧锋点染叶片,随彩墨交融,浓淡干湿自如,生气现于纸上,飒爽多姿。栖在枝头上的雀鸟,仅寥寥数笔便觉栩栩如生、元气淋漓。张恨水笔下的菊丝毫没有秋天的萧瑟,散发的反而是春朝般积极向上的情致,豪放处有大啖秋蟹、痛饮醇酒的豪情,细微处又有闲窗静读、细嗅暗香的娴雅。此幅画作上款人邓季惺(1907—1995),号鹣庐主人,四川重庆(今重庆市)人,为《新民报》的几位创始人之一。她和丈夫陈铭德一起苦心经营,终使《新民报》扩展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京五社八刊,并成为在民众中有巨大影响力的民间报系。邓季惺任《新民报》总管理处协理,先后任五社的副经理和经理。①张恨水与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私交甚笃,与《新民报》也渊源深厚,曾经任过主笔、总社协理、重庆版经理等,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张恨水才因为种种原因辞去北平《新民报》的一切职务,就此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报人生涯。此幅作品恰好作于张恨水离任那一年,想必有着不寻常的纪念意义,耐人寻味。

3张恨水的书法

张恨水传世的书法作品也甚为罕见(图5),多为信札、便条一类较多,再看其一件充满激情感慨书法作品《如此人生》(图6),此书法作品写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是时张恨水正辗转游历祖国西北。这时他以西北人民的生活为写作背景,发表了《燕归来》和《小西天》两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或许对“人生”的内涵有了别样的体会,四字虽为简单的题辞,并无更多的可作依傍的注解,但其放任无束、不以用笔胜、不结字与布局、讲究刚健迅疾的运笔,使人感到一种快意的通达,从這一点来看,有和其画意相同的气息。知其所学、所养,再观其艺,复由其艺反注其人,张恨水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的内涵从这种不自觉的循环注解中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层面,也许这就是文人书画值得涵泳玩味的地方吧。

4结语

张恨水是近代的文学大家,但他创办北华美专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其书法与绘画作品也是当时文人书画的典型代表,作品清逸高雅,格调端雅。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张恨水的书画成就,为学术界研究张恨水其人开辟了另一个领域。

资讯

全国首个遗址型考古博物馆亮相洛阳

晶莹剔透的东周玉环、精美华丽的西汉玉璧、栩栩如生的唐三彩胡人牵引俑……10月10日,洛阳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将洛阳历年考古成果展示在人们面前,拨开千年尘沙,见证洛水滋养的厚重文化。

洛阳考古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型考古博物馆,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城墙西段,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目前馆内共展出的269件精品文物皆从洛阳出土,所属年代从史前延续至明清,每个朝代和时期均有涉及,其中一半以上文物是在洛首次展出。

洛阳考古博物馆是一座面向社会公众展示河洛文化和洛阳历年考古成果的综合性场馆,秉承发掘、保护、展示、研究的初心,持续展示洛阳最新考古成果,开展考古体验、研学活动,打造洛阳新的文化高地和考古文化交流窗口。

洛阳考古博物馆还设置了考古体验区的“考古秘境”,目前已开放“史前水母”“霓裳羽衣”“牡丹灯会”等主题区域。在该馆下沉式遗址展示区可以看到洛阳多个朝代遗留的城墙遗迹。“日后还会推出到考古现场参观等体验活动,让广大群众更直观地了解考古知识,培养考古兴趣。”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管信息中心副主任侯秀敏说。

开馆仪式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考古博物馆在国内属于首创,期待借助这一博物馆,更加灵活、全面地呈现考古发掘成果,也让广大群众更直观地感受、了解考古成果。

“将以考古博物馆为契机,在做好田野发掘、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考古成果的陈列和展示,让考古真正的走向大众,让考古‘活起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目前,洛阳已建成开放博物馆85座,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东方博物馆之都”初具规模。今年年底前,洛阳市将实现九县(市)博物馆全覆盖,博物馆总量将达到100座。(来源: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

猜你喜欢
张恨水中国画书法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止谤莫如自修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诗书画苑
“淡定哥”张恨水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