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中的诊断价值

2020-03-20 08:26侯佳辰廖明壮
广西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窦炎鼻窦炎低剂量

李 儒 侯佳辰 郭 兴 廖明壮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放射科,柳州市 545005,电子邮箱:liru8101@163.com)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可以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1]。由于儿童对症状表述不清楚,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期,加上其身体各组织的发育未完善,自身抵抗力较低,因此鼻窦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远远超过成年人,严重者会引发脑膜炎、视神经炎等[2]。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用多层螺旋CT对儿童鼻窦炎进行诊断,可提高儿童鼻窦炎的检出率[3]。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鼻窦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根据临床症状(鼻塞、流涕、头痛以及嗅觉减退等)及MRI确诊。排除标准:有颌面部外伤史的患儿;进行过鼻腔、鼻窦手术的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根据扫描剂量分为A组(100 kV/100 mA)、B组(100 kV/25 mA)、C组(100 kV/40 mA),各50例。其中A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3(9.2±1.3)岁;疾病类型:筛窦炎13例,上颌窦炎12例,额窦炎15例,蝶窦炎10例。B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12(9.3±1.4)岁;疾病类型:筛窦炎14例,上颌窦炎11例,额窦炎12例,蝶窦炎13例。C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6~12(9.2±1.5)岁;疾病类型:筛窦炎15例,上颌窦炎12例,额窦炎13例,蝶窦炎10例。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西门子公司,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对儿童鼻窦炎进行诊断。扫描时患儿在扫描仪上呈仰卧状,头部摆正,选择头尾向,扫描范围从上齿槽到额窦上缘,包括筛窦、上颌窦、额窦以及蝶窦等。CT扫描参数:扫描电压为100 kV,层厚及层间距均设定为5.0 mm,螺距为1.0,扫描视野为250 mm;其中A组扫描电流为100 mA,B组扫描电流为25 mA,C组扫描电流为40 mA。扫描结束后进行二次重建,二次重建过程中扫描电压电流均与初次扫描相同,层厚改为2.0 mm,层间距改为1.0 mm,螺距和扫描视野均不变。对所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由两名CT科医师进行图像分析。图像质量分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Ⅰ级:0分,解剖结构细节显示不清晰,不符合临床诊断要求;Ⅱ级:1分,解剖结构细节清晰,图像颗粒略粗,但图像质量好,不影响临床诊断;Ⅲ级:2分,解剖结构细节清晰,对比度好,边缘锐利,图像质量极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名阅片者诊断一致性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0.61~0.80为一致性好,0.81~1.00为一致性极好。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患儿鼻窦炎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A、B、C 3组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4.0%(32/50)、80.0%(40/50)、94.0%(47/50),3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0,P=0.001),其中C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A组和B组(均P<0.05)。

2.2 3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 图1为不同扫描剂量下多层螺旋CT图像,A组图像可见窦壁骨质内面覆盖软组织密度增加,病变特征显示模糊;B组图像可见患儿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可观察到患儿病变特征;C组图像可见患儿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影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前缘清晰地呈现出平直或者锯齿状,且软组织内可见细粒状阴影及斑点状钙化。两名阅片者对CT扫描图像评分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3),A、B、C 3组患儿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00±0.09)分、(1.66±0.11)分、(1.68±0.10)分,3组患儿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709,P<0.001),其中B组和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均P<0.05),但B组与C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 B组 C组

图1 三种扫描剂量下患儿诊断影像学表现

3 讨 论

儿童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症状一般表现为脓性炎症,若儿童感冒持续一周左右,其流脓涕、头痛症状不见好转,且呈现加重趋势,则应考虑是否患有鼻窦炎[4]。儿童鼻窦炎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与成人不相同[5]。导致儿童鼻窦炎发病的因素较多,由于儿童鼻窦窦口比成年人大,鼻窦功能远低于成年人,且儿童自身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加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致使鼻窦炎发生和发展,加之儿童身体各组织的发育未完善,自身抵抗力较低,因此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远远超过成年人,严重者会引发脑膜炎、视神经炎等严重的并发症[1,6]。儿童鼻窦炎的诊断比较困难,仅通过患儿病史、临床症状并不能完全确诊,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多层螺旋CT对儿童鼻窦炎进行检查,探讨其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是在单层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7],单层螺旋CT的检测器是单排结构,在一次检测中只能采集一层的投影数据,而多层螺旋CT使用的检测器是多排的,可以同时采集多层投影数据,相较于单层螺旋CT,其扫描时间短、扫描范围大、分辨率高,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三维重建图像[8]。对患儿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鼻窦炎的病变组织结构以及鼻窦炎与其他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9-10]。此外,多层螺旋CT扫描对被检者的摆位无严格限制,适合依从性较低的儿童。因此,多层螺旋CT可以在多平面重建之后,对鼻窦的病变组织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根据儿童鼻窦炎的病理特性进行确诊,可为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11]。

随着多层螺旋CT在儿童鼻窦炎中的广泛应用,其放射剂量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采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对儿童鼻窦炎进行检测,可以观察患儿病灶钙化情况,评估其严重程度[12]。常规多层螺旋CT的扫描剂量较大,易对患儿机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且通常情况下,扫描剂量不同所得出的诊断结果不同[13-14]。本研究使用三种剂量(100 kV/100 mA、100 kV/25 mA、100 kV/40 mA)多层螺旋CT对儿童鼻窦炎进行诊断检测,结果显示,同在多层螺旋CT扫描电压为100 kV的情况下,扫描电流为40 mA时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扫描电源为100 mA、25 mA时的诊断准确率,且图像质量评分高于扫描电流为100 mA时的图像质量评分,但与扫描电流为25 mA时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使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100 kV/40 mA)扫描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更好地显现出儿童鼻窦炎的病变位置及病理特征。

因管电压与CT辐射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降低管电压来降低CT辐射剂量[15]。此外,增加螺距也可以降低CT辐射剂量,螺距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检查床的移动距离实现,其优点主要是增宽CT图像的敏感区域面积。高剂量的CT辐射会导致图像空间的分辨力下降,影响图片的质量。同时,减少扫描的次数也可以降低CT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经过一次扫描即可以对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进行重建,在进行儿童鼻窦炎多层螺旋CT扫描时,通过降低管电流可以降低CT辐射剂量,还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16],使图像更具有针对性,能更清楚地显示患儿的原发病灶组织,为临床医师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方向。

综上所述,使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100 kV/40 mA)扫描对儿童鼻窦炎进行诊断,能更好、更准确地确定其病变部位特征,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上儿童鼻窦炎的诊疗和评估提供影像依据。

猜你喜欢
窦炎鼻窦炎低剂量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赞臣的鼻窦炎神方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缺血性脑卒中部位与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76例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