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游戏法对学龄前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的影响▲

2020-03-20 08:28曾德兰冼青英邓琳琳彭明月
广西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假装诱导麻醉

刘 艳 曾德兰 冼青英 邓琳琳 彭明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南宁市 530023,电子邮箱:1056610227@qq.com)

麻醉诱导是指拟行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患者由清醒状态转为手术麻醉状态的过程[1]。学龄前儿童认知和心智都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故其在麻醉诱导期间普遍伴有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麻醉诱导配合度差,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2]。当患儿拒绝合作时,若采取粗暴的强制措施,极易给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3],假装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一种有意识的、不含欺骗目的的假装行为[4]。有学者针对自闭症患儿心理特点开展假装游戏引导取得良好效果[5]。我科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依据假装游戏理论理念开展学龄前儿童麻醉诱导期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拟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3~6岁;(2)首次行全麻手术;(3)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危重症患儿;(2)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或精神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3~6(4.5±1.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23例,骨科手术21例,泌尿系统手术15例,其他手术3例。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3~6(4.3±1.1)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21例,骨科手术22例,泌尿系统手术13例,其他手术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麻醉诱导期采用假装游戏法给予护理,将经典儿童动画《超级飞侠》进行改编,把麻醉诱导过程融入卡通剧中,并针对具体操作设计专项游戏,护士按此游戏内容带领患者及家长共同进行游戏,让患儿对即将进行的麻醉诱导环节提前知晓并接受,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抵消负性情绪,从而配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预接触。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对患儿进行术前访视,引导患儿和家长一起在iPad上观看《超级飞侠之爱探险》动画片,激发患儿好奇心,护士与患儿结成探险联盟,之后护士向患儿讲解城堡的神秘之门和机关(介绍麻醉诱导室的构造及注意事项),需要携带装备去探险,护士会带领患儿和家长共同准备各种装备,包括飞侠披风(卡通手术衣)、飞侠手环(手术腕带)、魔法指环(血压饱和度监测仪)及终极炮弹(静脉通路),嘱咐患儿做好准备,迎接手术日的探险;叮嘱家长配合游戏的技巧和各注意事项,预防、阻止家长以简单、粗暴的语言或行为威逼患儿,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访视氛围。(2)假装游戏的引导:手术当天,给患儿穿上卡通手术衣,佩戴手术腕带,扮演超级飞侠角色,坐上卡通推车前往城堡(麻醉诱导室)探险;邀请患儿家属参与假装游戏全过程,术前告知患儿家属配合游戏时的注意事项和沟通技巧。麻醉诱导间布置成游戏场景,墙面刷彩色墙漆并张贴超级飞侠壁纸,摆放超级飞侠玩具,循环播放《超级飞侠》主题歌曲,让患儿仿佛进入了超级飞侠秘密城堡;手术室护士穿着定制的卡通工作服,并使用医疗仿真玩具与患儿进行互动游戏,通过为患儿家属进行模拟测血压、静脉穿刺、麻醉诱导等操作,使患儿对麻醉诱导相关护理操作有心理准备;麻醉诱导时,使用“这个小小超级飞侠真勇敢”等正性语言鼓励患儿,麻醉穿刺成功后,发给患儿一个飞侠小贴纸作为奖励。

1.2.2 对照组:麻醉诱导期给予常规护理,即术前常规访视,为患儿和家属进行术前指导并答疑解惑,根据手术类型予以相应心理护理;手术当日,由1名家属陪伴患儿在等候室等待手术,手术室护理人员向家属及患儿介绍手术情况并给予心理护理,之后由家属陪同患儿进入麻醉诱导间并实施常规麻醉诱导。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程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前从病房接患儿去手术室时)及麻醉诱导时(麻醉诱导开始前30 min内),采用斯宾思儿童焦虑量表(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SCAS)[6]评价患儿焦虑情绪,该量表包括3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严重。

1.3.2 麻醉诱导配合度:麻醉诱导成功后,采用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nduction Compliance Checklist,ICC)[7]评价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该量表包括11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10分,总分越低代表配合度越好。

1.3.3 家长满意度:术后采用患者满意度量表[8]评价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量表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4分,总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SCAS及ICC评分比较 麻醉诱导前,两组患儿SC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观察组患儿SC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过程观察组患儿IC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SCAS及ICC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28.1±2.5)分,高于对照组的(24.3±3.2)分(t=3.577,P<0.001)。

3 讨 论

3.1 假装游戏可减轻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 学龄前患儿年龄尚小,由于受心智发育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无法理解手术的意义及目的,加之与家人分离的痛苦,使其术前心理波动较成人更为剧烈[9]。传统的术前护理多以书面文字或口头说教为主,仅适用于成人,并未考虑学龄前儿童智力、心理及喜好的特点,难以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共鸣,故护理效果并不理想[10-11]。因此,如何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开展护理干预是减轻患儿术前焦虑的关键环节。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也是儿童最喜欢、最能使其专心投入的事情,基于假装游戏理论的护理干预正是根据儿童的这一特性进行。假装游戏是指儿童在准确感知真实情境前提下,有意识想象出非真实情境并做出非真实行为的过程[12]。在假装情境中,儿童更易于理解麻醉诱导这一现实事件,会有意地对麻醉诱导事件进行不同于现实的理解;赋予其虚拟的身份或属性,有助于患儿获得更多超越语言表达的内容,从而有效缓解其焦虑及不安情绪,建立护患沟通渠道[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SC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假装游戏可减轻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3.2 假装游戏可提高学龄前患儿麻醉诱导期配合度 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是决定麻醉诱导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也将直接影响手术进程。因此,提高学龄前患儿麻醉诱导期配合度十分重要[14]。学龄前患儿怀有强烈好奇心,并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本研究将麻醉诱导环节和假装游戏有机结合,利用经典动画《超级飞侠》设计专项游戏,使游戏更贴近患儿的内心世界;通过术前预接触环节,让患儿对即将发生的麻醉诱导有预知、预感,并激发其强烈好奇心,并与护士建立了信任关系,使患儿愿意与护士一同去麻醉诱导间“探险”;麻醉诱导前,采用医疗仿真玩具与家属互动,向患儿模拟演示相关操作,可减轻患儿对麻醉诱导的恐惧;此外,对患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赞赏,有利于提高其自信心,减少对麻醉诱导这一未知事件的排斥和抗拒[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IC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假装游戏可有效提高学龄前患儿麻醉诱导期配合度。

3.3 假装游戏可提高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家长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而患儿的情绪也会决定家长的焦虑程度。因此,在实施假装游戏过程中,我们始终鼓励家长的参与和陪伴。预接触阶段,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结成“探险联盟”,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轻患儿负性情绪,使其安静配合治疗,间接地改善了家长的紧张情绪;同时,术前对家长实施心理干预,可进一步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可正确调整自己心态,以积极、正面的情绪感染患儿,使患儿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即将到来的手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麻醉诱导前使用假装游戏可消除患儿的焦虑情感,提高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家长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假装诱导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假装』的力量你想不到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假装校长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