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

2020-03-23 13:34李凯迪
艺术评鉴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性

李凯迪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繁荣阶段,不少作曲家开始了崭新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这一时期钢琴创作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发展。中国钢琴作品《滇南山谣三首》由著名作曲家张朝作于1992年,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曾获得“金钟奖”。作品鲜明的民族风味、精致的音乐结构、多样的作曲手法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学习。这套组曲由三首乐曲组成,三首作品应用了高超的现代作曲技法,调式调性节奏灵活多变,内容上高度统一,充分体现出滇南民族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滇南 民族性  组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03-05

钢琴传入我国近一百年以来,中国钢琴作品开始逐渐进入我们的音乐教学与演奏中,中国作曲家人才辈出,他们拥有深厚的器乐演奏功底,通过对作曲技法的深入学习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学习中国钢琴作品能够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让我们对传统音乐对钢琴音乐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作曲家张朝是当今非常活跃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体裁形式多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将通过学习探讨他的代表作《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更加深入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

一、中国钢琴作品发展概况

自从1709年世界上第一架钢琴诞生之日起,欧洲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钢琴音乐的发展紧密相关。但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9世纪这件伟大的乐器才开始传入我国。在当时仅有极少数人有条件系统学习音乐接触西方乐器的大环境下,1915我国终于诞生了第一首钢琴创作曲。

1934年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在这一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了“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评比活动,活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钢琴小品为主,初步显露出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典型风格。

在解放前,丁善德创作了钢琴组曲《春之旅》(1945),桑桐先生根据新疆民歌主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些作品有很多创新,如引入了无调性、多声部、钢琴思维等等,充分发挥出了钢琴作为十二平均律乐器易于转调并且音域宽广的优势。这些作品标志着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钢琴音乐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作曲家们响应国家文艺思想政策,来到田间地头深入生活,写出了一批歌颂新生活充满新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有丁善德《儿童钢琴组曲‘欢乐的节日》、储望华《翻身的日子》等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音乐创作事业陷入了低谷但钢琴改编曲却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繁荣阶段,作品由“改编走向独立创作,作品的思想感情更为深刻,创作个性更为突出,创作技巧更为成熟,不少作曲家开始了大胆的新的探索,因而形成了这一时期钢琴创作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发展”。①

二、作曲家张朝及其创作特点

(一)作曲家张朝简介及主要作品

张朝,国家一级作曲,自幼学习钢琴,曾在云南省艺术学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了钢琴演奏及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目前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幼时打下的深厚的钢琴演奏技术以及在民族大学的学习经历为张朝的音乐创作奠定了明显的民族风格的烙印。他的创作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钢琴曲、交响曲、室内乐、歌曲和影视音乐等等,并且多次获得国内外音乐大奖。如《春嬉》曾获得资本国际电脑音乐大赛特别奖,《风》获得了全国首届流行歌曲大赛金奖,钢琴曲《皮黄》获得“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大赛一等奖等等。张朝的钢琴作品风格主要体现在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高超作曲技术的运用能力上,他的许多作品技术难度并不高,甚至钢琴演奏初中级程度的孩子也能很好的完成,但它所使用的简单的伴奏音型、清晰明了的调式调性构成的音响效果却别具一格,浓厚的民族风味却又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二)《滇南山谣三首》作品介绍

《滇南山谣三首》是作曲家张朝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风格钢琴组曲,作于1992年,发表于2000年4月的《音乐创作》中,并且在2002年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

这部作品由《山娃》《山月》《山火》三首小曲组成,整体上呈现一种欢快—静谧—欢快的情感走向,三首小曲各有特色又相互紧密连接形成高度统一的一套组曲,生动的表现云南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自然人文风光。这套组曲很好的体现出作曲家张朝的创作特点:民族风格鲜明、作曲手法多样、感情真挚。

三、《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

(一)《山娃》

1.曲式及演奏要点分析

《山娃》作为整部组曲的第一首,开门见山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滇南少数民族儿童嬉闹舞蹈、顽皮活泼的形象,为复三部曲式,作品結构是A(a+b) B(c) A(a1+a2)。

乐曲开头首先是5小节引子部分,连续的四组装饰音加和弦,模拟了弹拨乐器的效果,后两组比前两组升高半音重复给人空谷回响的感觉,点明了贯穿整首组曲的“山”这一大背景和主题。后三小节两手交替演奏的一连串急速下行的分解和弦紧接着左手的八分音符跳音引出了A部分。

A部分共分两乐段:第一乐段8小节,4小节一句,主要旋律建立在la-do-re-bmi四音构成的音列上,原本单调的旋律因为bmi的加入而充满了变幻的色彩。第二乐段是后8小节,是第一乐段高纯四度的变化重复,左手的伴奏织体比前一句有所扩大,在演奏时应注意两段的对比,整体效果跳跃活泼,连音和断音应表现分明。

B部分共16小节,8小节为一小句,后8小节是前8小节加了倚音后的变化重复,其中右手延续了前一部分连音断音交替演奏的形式,并加入了四度和声音程,使民族风味更浓。左手部分采用了复调织体的写作手法,与右手的音高走向相反,旋律基本稳定在la-do-re-bmi这样结构的四音列中。这一部分作者在写作时两小节一个单位,明确标记了强弱记号,强弱交替表现孩子游戏的可爱,诙谐幽默,演奏时应特别注意。后面衔接的7小节连接段左右手交替一气呵成,将乐曲推向最高潮,引出了再现段落。

再现部分A共16小节,依旧是8小节一段。第一段a1是在开头a段的基础上右手升高八度加上了装饰音,左手保持不变。这一段应演奏得热烈富有激情,跳跃感更加强烈。第二段右手部分对主题进行了加花变奏,整体音区比前段再高一个八度,左手演奏的是B部分的旋律,两段的主题一高一低同时演奏,构成了复调。复调部分的演奏两手应相对独立,每一条旋律线均应充分歌唱,特别是左手,应该迅速从演奏伴奏跳音音型的状态调整过来,在连音跳音交替时,跳音富有弹性,连音以及保持音富有歌唱性及线条性。作品最后的7小节是尾声部分,前4小节用B部分的材料写成,左手演奏八分音符跳音与四分音符旋律,右手十六分音符跑动。最后3小节呼应了开头的引子部分,越来越弱直到消失,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为第二首《山月》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首作品演奏时踏板的使用应非常谨慎与讲究,开头和结尾有装饰音的部分踏板可稍微长一些,但在主旋律部分的踏板整体应是短促灵活的。A部分只需在每小节重拍上轻轻点按踏板即可,B部分以及再现部分的踏板应根据旋律的表现灵活调整,长音、保持音、连音的第一拍均应加上踏板,但因为曲中变化音丰富,时常出现小二度半音关系,故踏板应及时松开或更换。

2.艺术特色分析

作为这套组曲的第一首,《山娃》以一幅儿童快乐玩耍游戏的场景为我们打开了一幅表现滇南地区风土人情的水彩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与la-do-re-bmi同结构的四音列贯穿始终的应用以及多变的装饰音,他们充分的体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装饰音的运用是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一大特点,与西方巴洛克时期的大量应用装饰音不同,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大多是即兴演奏的效果,所用的装饰音多半是长倚音和颤音,曲谱上的装饰音很少有固定的版本,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目的是为了延长某音的发声时间或是尽可能使音乐不受羽管键琴的局限性的控制而产生多变的效果。而中国作品的装饰音的使用与作品想要表达的意象紧密相关,多是为了模仿某种乐器或营造某种意境,没有固定的处理方式,给演奏者以极大的音乐表现上的自由。“演奏者应当提高自身对中国音乐美学特征的理解,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不同需要做出各自不同的处理,依靠对中国音乐风味的领悟来演奏好装饰音,表现中国风味,体现音乐意境。”②在《山娃》这首作品中,引子和尾声部分的装饰音尤其如此,目的是营造意境,所以演奏这两处的装饰音并非越快越好,而是在对这部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恰当的演奏装饰音。在主题中出现的上方四度和五度的短倚音也是重在表现音乐形象活泼可爱的特点,如果缺失,在表现中国风格上将大打折扣,所以演奏时应该重视,将装饰音自然地和旋律音融为一个整体。

(二)《山月》

1.曲式及演奏要点分析

《山月》是整部组曲最优美雅致意境深远的一首,二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A'BB'+尾声,各部分分别4小节。乐曲一开头调号的变化直接体现了音乐色彩的变化,为我们展现出山林夜色的美景。

乐曲第1小节是一个极短的引子,建立在si-re-#fa上,右手为八度的跃进,左手是分解的扩大型和弦以半连音的奏法与右手交替奏出,小调色彩浓厚。A部分主题素材来自云南红河地区童谣,曲调简洁优美,五个音一小句,共四句。左手除了保持引子部分的伴奏音型外,还在每小句最后加入了带临时变化音的和弦外音,以很弱力度奏出,效果十分虚幻飘渺。在这一段演奏时应注意旋律部分的长线条歌唱,左手演奏的半连音好似水滴滴在石缝中一般清澈透明。

A'段是A段低八度的变化重复,在右手的旋律部分下方加入了模仿声部,两条旋律线交替出现,好像对唱又好像回声,令人充满遐想,左手继续以切分节奏的形式穿插于旋律音之间出现。在演奏时旋律部分应该更多的重视音的层次关系,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左手分解和弦跨度大,应演奏的尽可能优美连贯,控制音量,每小节最末的两个跳音不可太过跳跃,而是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让人感到余音缭绕,回味不绝。

B部分旋律保持了前一部分的节奏型,伴奏织体从这一段开始变为了六连音琶音的形式,演奏时右手除了需要很好的演奏高声部旋律还要承担部分伴奏织体,旋律和伴奏相互交替对手指独立性要求较高,两个声部不要互相干扰,六连音虽然由两只手共同演奏,但效果应像一只手演奏一般流畅自然,整段的演奏应该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

B'部分是B部分的变化重复,变化了调式之外还在左手低音部分加入了旋律的模仿,与A'段手法类似但音区不同,相比之下更加宽广深沉,音乐效果丰富饱满。演奏时应注意兩侧外声部旋律的突出,调式的变化所带来的音响色彩上与前段的对比也应在演奏中表达出来。这段最后两拍的旋律渐慢并渐弱引出了尾声,所以慢和弱应表现得张弛有度,稍慢即可。尾声应用了A部分的主题材料,左手以柱状琶音和弦做伴奏,音的整体走向为高—低—高,不断重复主题,回韵悠长。

整曲踏板相较前一首要多用,根据音乐的和声变化及时更换踏板,在有些跨度较大的段落可借助踏板获得连音的效果。

2.艺术特色分析

调式调性的变化是本曲的最大特色,作者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深入的了解与剖析将两种不同色彩的调式交替应用于这部作品,但前后结合紧密转调自然,让人感到流畅的同时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及情感的变化效果。

两种调式结构分别为la-do-re-mi-sol-la、sol-si-do-re-fa-sol(la-#do-re-mi-sol-la),实际仅一音之差(do-#do),在这首作品中,AB两部分用的是前者,A'B'两部分用了后者。两种调式分别源于滇南两个居住很近的少数民族:哈尼族和彝族,将同一段旋律用不同的调式分别展现,音响效果绚丽多彩,加上变化丰富清雅别致的伴奏织体,使简单的旋律也内涵丰富,极具抒情性。

复调的使用也是本曲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向来重视旋律而忽视和声以及多声部,这首作品不光在和声的编配上充满了新意还运用了复调的手法,试音响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效果,不受民歌原有旋律音域狭窄的局限,极大地发挥了钢琴音乐创作的优势,使优美的旋律在宽广的音域上得到充分展现。

(三)《山火》

1.曲式及演奏要点分析

《山火》是这首组曲的最后一首,也是三首中篇幅最长节奏最快最热烈的一首,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

开头7小节为引子部分,前4小节将主题材料中的动机连续以三度—六度—三度的关系向下转调演奏,后3小节左手固定低音五度和声音程与右手连续上行的和弦转位交替出现。在演奏中主要应注意这7小节的力度变化:由强开始然后渐弱到最低音再渐强的过程,基本上一个小节属于一种声音音量层次,对于手指触键力量的分配应该精心设计,由于整首乐曲欢快活泼的基调,强时音色不可过于敲击,渐弱到中弱的程度即可,渐强时左手虽然是同音彈奏九次,但应做到和右手一同渐强,低音的重音更能烘托气氛。最后一个和弦弹完后注意段落变换处标于小节线上的延长记号,在此时声音是静止的,为主题的出现做准备。

A部分共20小节,5小节为一句,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旋律高八度的重复,重复时左手部分增加了跳音的变化,拍号由3/4拍变为3/8又变为2/4拍,但在欣赏中感受并不明显,因为使用了切分音,弱化了每小节第一拍的强拍,使强弱拍与旋律紧密结合,左手部分和弦也是切分节奏的形式制造打击乐的效果,民族味道浓厚。在演奏时应注意连音与断音的区分,特别是跨小节的连线,以及两音或三音之间的短连线,效果可模仿民族吹奏乐器的效果,十六分音符应演奏的灵巧活跃。每5小节的前3小节是旋律性的音乐,后两小节为混合节奏的模仿打击乐效果的音型,演奏时应有稳定的内心节拍。后两句比前两句高八度,强弱效果应稍上一个层次,左手跳音演奏应注意轻巧。

B部分旋律部分与模仿打击乐的音型交替奏出,在旋律部分相较A部分去掉了和弦织体,而是左右手以八度关系同时演奏旋律,仿佛模仿山区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人民一同歌唱的场景。演奏这一段时在模仿打击乐的部分两手应配合好准确演奏附点节奏及跳音,力度应比旋律部分稍弱。

B部分之后有16小节的连接句,单旋律线条,前8小节为两句四度关系的乐句构成,在音量上后句稍强,节奏为2/4和3/4的变换拍子,演奏效果和彝族传统民歌5/4拍子相似,民族特点明显。连接句的中间4小节使用了主题材料进行扩充,音高不断向上,力度逐渐增强,为后面的高潮做准备。最后4小节和弦不断变换,最终将乐曲推向高潮。连接段的三个部分在均由弱到强发展,在演奏时应注意每一部分的开始到结束强弱的程度,三部分可整体做渐强的走向,这样积累下来的音乐能量才能在再现段充分爆发出来。

再现部分的情感达到了全曲甚至整套组曲的顶峰,A部B部的材料均被变化再现,主要体现在右手旋律上的重音比A部分增加了下方的和弦做强调,与左手八度织体共同演奏产生了极热烈的效果。在演奏这部分左手伴奏时,应注意重音记号的位置,每两小节的第一拍突出,其他时间为烘托右手故应控制音量。再现B部分的乐句基本与之前变化不大,仅将重音的单音变成了和弦来演绎。演奏时注意力度和情感的变化即可。

乐曲最后是12小节的尾声,应用了引子和连接段的材料作为呼应,最后结尾用最强力度奏出主题材料结束 音乐走向明显,力度标记多,应严格按照作者标记演奏。

2.艺术特色分析

《山火》比较显著的艺术特色有三点:倚音、模仿打击乐效果的短句和变换拍子。

倚音和打击乐效果均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滇南民族特色而用的,使音乐活泼热烈,富有舞蹈性。变换拍子的使用是前两首不曾出现过的,也是这首作品的最大特色。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最有名的应属跳乐曲,跳乐曲以多变的节奏为特点,整体上多使用3/4、2/4拍结合而成的5/4拍,以器乐为舞蹈伴奏,欢快活泼,富有节奏感,以《阿细跳月》为代表。在《山火》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正是灵活运用了这种节奏类型,使音乐的民族风味浓厚。在演奏时应稳住内心节奏,单位拍速度不变,注意重音位置。

四、结语

《滇南山谣三首》由三首短小雅致的小曲组成,通常会成套连续演奏。三首作品应用了高超的现代作曲技法,调式调性节奏灵活多变,内容上高度统一,充分体现出滇南民族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

三首作品连接紧密,在演奏时《山娃》《山月》结尾的渐慢、极弱等音乐术语应表现适当,为后一首的开始做好情感铺垫,过渡自然。演奏前应先好好体会滇南地区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作品意境充分把握,投入真挚的感情。

注释:

①陶敏霞:《琴音缭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赏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方芳:《中国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艺术特色——以几首中国民族器乐改编曲为例》,《安徽文学》,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陈惠玲.16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许珊,郭红喜.出乎意料的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音响呈现——浅论张朝式音乐语言风格与创作,以他的钢琴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2,(03).

[3]龙晓匀.追溯童年的情景 张朝《滇南山谣三首》浅析[J].中国音乐,2003,(02).

[4]于倩.钢琴教学笔记:《滇南山谣三首》[J].乐器,2008,(06).

[5]徐旸.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评析[J].钢琴艺术,2006,(02).

[6]李朝阳.浅析彝族音乐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4,(05).

[7]薛峰.试谈不同风格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2).

[8]裴娜.论中国钢琴组曲创作的发展之路[J].人民音乐,2007,(05).

猜你喜欢
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黑塔利亚》影评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日本浮世绘及其体现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