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分析

2020-03-24 08:46熊玫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熊玫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长达30多年的融合与互动中虽然成绩较为良好,但由于二者在互动教育过程中出现合力不足、动力不够等情况,从而制约了二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协同发展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精神,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分析,并从中探讨二者在工作绩效、资源、知识等方面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开创二者协调配置教育资源,同步优化合作教育、共享知识系统、最高匹配系统等协同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102-03

引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协同发展,不仅能够让二者以教育补充形式来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成长,还可为二者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此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特色和生命力,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路径的构建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扩散,自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与融合问题便成为高校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中的突破点。从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结合与互动情况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结合成效还是较为理想的。不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改进空间,更有效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模,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从结合效果上来看,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相互给予更为充足的生命力,由此体现出生动、有特色的中国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高校在二者协同合作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仍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总体来说,高校在二者融合中并未充分发挥整合力与动力,因而高校只有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高效、开放、协同的创新渠道,才可在新时期下有效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更上一层楼、提升教育质量。最早提出协同理念的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他将所研究的对象作为系统整体的要素构成和子系统,其中主要协同在系统环节中的每一个要素與子系统之间,发挥追求一致目标的协调作用,在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作用下,利用优化组合各子系统的协同效应来达到1+1>2的最佳效果,以此共同实现系统目标[1]。自协同理念被提出后,社会各界对此极为重视,诸多学者开始针对协同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结合进行研究,从而诞生了协同创新这一理念。在创新主体、创新集体、互动整合过程中实现协同创新,而后突破原有主体壁垒,达成技术、信息、人才与资本等相互融合,而后彼此之间充分释放要素活力,进一步创新与深度合作,以此实现1+1>2,超过原有功能的协同效应。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能力,可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带给高校育人、教育工作发展新机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合作的必要因素

想要实现协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满足以下三方面条件。

(一)一致性的目标

目的一致是创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前提,一般在整体系统中构成各子系统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并根据自身存在的差异性来追求不同子系统中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多元的追求目标极其容易导致各子系统发生冲突情况,从而对整体协调系统平衡造成影响。因此,各子系统只有当追求多元目标转化为追求统一目标达成整体系统目标时,才可充分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实现最优化协同效应。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德育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部分,应属于两门独立学科,具有各自独特的学科特点及理论基础。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以培养大学生道德规范、法律意识、政治素养与思想观念为系统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秉承树立学生健康心态观念、维护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为开展原则。虽然二者之间侧重于各自目标,但工作目标与根本任务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些都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而构成,也正是在这种一致性的目标下才可实现二者相互协同的创新条件。

(二)开放性的系统

只有系统足够开放,才可与外界之间通过信息来交换资源,如若信息系统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系统则无法有效交流与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对信息资源共享造成影响,这种系统不仅无法实现协同发展,更难以进行创新[2]。因此,开放性的系统是高校实现协同理念的主要因素,只有将系统之间封闭的相互局面打破,才可让系统具备流畅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与资源自由共享和流动。因而这种开放性的系统下所获取的资源及信息共享和配置的优化构成了竞争系统能力的关键点,更是系统是否具备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协同发展势必需要在开放性系统中进行,二者之间都没有孤立封闭,而是以彼此开放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开放性可体现于教育者之间进行互动、被教育者之间进行互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还有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方法及教育目标之间的开放性与交融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二者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可通过交流来交换资源与信息,帮助教育吸收先进的人才、信息、理念、资源等有力条件,最终实现有效共享信息与优化配置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提供组织演化条件。

(三)非线性的作用

非线性的系统作用是运行协同理念的主要方式,可体现于创新协同子系统中的独立、关联、相互状态,且在发挥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的明显特征,与线性关系不同。因此,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在功能上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是子系统环节中简单叠加的功能作用,而是将子系统所有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出超过原本各自功能的新型综合功能,在整合力方面实现1+1>2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历经30多年的协同合作下,已经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二者通过非线性作用来实现彼此之间无法耽误达成的作用[3]。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实现知识共享式沟通

通过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关联及差异,以协同合作为基础来深度沟通二者共享知识模式。从理论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估标准、原则价值、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方面各不相同,属于不同学科范畴内。但二者之间又蕴含着相同的教育体系,都是在解决领域意识方面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深度统一性。在人体意识结构方面,思想层次位面高于心理层次位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此强化教育本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侧重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重视教化学生行为规范与社会意识,强调社会性的教育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划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性难以避免,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性质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首先需要深入沟通双方的不同教育理念与不同教育内容。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发展、就业、人际交往、学习、人生观、人生意义和情感困惑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且二者均表现出交叉形式教育。因而在设定二者教育内容方面,可将其有机结合为整体的教育内容,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共享式知识沟通也是思想与心理教育是否能够协同合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实现共享式知识沟通,便需要由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将二者的技术操作、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共享给各部门教师,以便于从中沟通及交流。只有在此方面二者形成共识,才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合作作用,以此促进各自教育体系健康发展,提升各自教育体系时效性,共同实现培养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优化分配二者教育资源

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之处在于共享式知识沟通,以此优化配置二者的教育资源,因而只有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才可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如若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便可有效调动二者各方面的教育功效,从而充分发挥不同教育在每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高校各部门在深入理解共享式知识沟通方面已经能够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合作的精神共识,但这两个学科毕竟是独立的,且岗位性质、学科性质、考核要求、发展情况、重视程度与工作要求都不尽相同,因而难免存在一些利益与竞争方面的冲突,致使二者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有效资源上不能够以最优效果分配。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制度化机制,且二者协同教育需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秉承全程进行、全面开展、全员参与、统筹制定的原则来对二者工作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以此整合家庭、社会、院校等不同教育有利因素。明确院校广大职工、科研部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所承担的职责,从而渗透到高校各个教育环节与各学科课堂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4]。其次,高校需积极建设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二者管理运行的师资力量机制,利用二者教育师资力量来增强各自专业优势,以此实现二者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优化配置的结合,使两支育人队伍形成合力。最后,高校不仅要实现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化配置,还需促进二者在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也随之增加了相应的资源投入,但碍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在院校和政府中所接受到的物力、财力资源仍然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甚至部分高校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无法应用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情况。因此,想要有效创新二者协同发展机制,增强协同创新教育师资力量,就需要积极解决管理效果不佳、分工不均匀、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此优化与整合现有教育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三)二者实现同步优化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二者优化彼此功能的过程,虽然学界在研究二者关系、整合成果、互动行为方面有所收获,但如何用研究成果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在实践环节及如何增强实效性及针对性方面却有所不足。从而说明二者教育内容在生产知识方面较为重视,但对于知识的增值、扩散、集成与转移方面却有所淡化,忽视了二者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同步优化。因此,高校想要实现同步合作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优化二者的目标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更要从中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因此,想要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忽视实践重视理论、忽视个体注重群体的问题,便需要教师贴近实际情况、贴近学生需求,通过吸收心理学知识、借鉴教育学知识来结合二者教育内容。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关注价值导向及社会现实情况,并将其开展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课程中。一般来说,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皆来自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必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导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针对性、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科学性、操作性、技术性。因此,想要同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和方法,便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借鉴双方共有的教育技术、方法,并将其整合、优化,以此在协同教育工作中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充分把握大学生当前的心理情况,还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教育规律,从而促使学生在内心中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达成润雨细无声之效。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在发展、预防方面来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向学生传播健康教育内容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控制能力,丰富学生精神内涵,以此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组织协同、战略协同、制度协同与资源协同方面加以优化、整合,才可最终实现二者共同协同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借鉴各自的教育方法,共同发挥出协同合作的1+1>2效应。

参考文献:

[1]石变梅,马建青.协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发展之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26—29.

[2]彭静.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7):88—90.

[3]何慧星,张澜,张爱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机理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48—49+78.

[4]申青,李晓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研究[J].前沿,2013(9):42—44.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