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0-03-24 08:47万爱莉
中国德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手游青少年心理

基于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成因分析,笔者认为既不应过度放大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也不应回避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应该理性审慎地采取恰当的应对之策,回应这一时代性鲜明的问题。

当前,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实践层面,青少年网络沉迷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中小学教育研究和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有关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依然还有诸多需要厘清的问题。

在日常话语体系,甚或绝大多数青少年问题研究者的视野中,往往以“网瘾”一词来代称“网络沉迷”。笔者认为“网瘾”一词的使用应当谨慎,不能将一切网络沉迷现象泛化为“网瘾”。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提出“网瘾”概念的是美国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专家依凡·金伯格(Ivan Goldberg)。依照金伯格的解释,“网瘾”是人应对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时间和程度上的持续性就会产生病理特质的“瘾”,甚至会导致家庭、工作等社会属性的弱化,并影响到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健康。[1]2008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在这个诊断标准中,网瘾被界定为“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分为数个种类,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占最大比例。

基于网瘾的显著病理特征,以及诊断网瘾对于医学和心理学的学科支撑依赖,笔者并不赞同在日常青少年教育工作中轻易使用这一概念,而更加倾向于用“网络沉迷”这一概念来解释日常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过度使用仅仅是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时的一种暂时性现象,轻易使用病理性质的“网瘾”概念不利于缓解这种现象,甚至会对当事人产生负面心理引导的标签效应,造成不可低估的反面影响。

一、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分析当今社会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原因,必须立足于当下的国情、社会环境,不能脱离时代去泛泛谈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原因。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及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网络沉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产生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客观原因。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迄今已逾20年,网络普及化程度很高,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网络是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十余年前,网络的主要使用介质是PC端,上网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学校、家长对于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控制较为方便。但如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加便利、不受限制地使用网络。《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57.7%)。[2]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成为青少年網络沉迷现象的原因之一。譬如,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手游产业的繁荣。手游的内容特质使广大青少年自然成为其重要的玩家群体,出现沉迷于手游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如,近年来短视频在互联网产业中异军突起,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满足了很多青少年网民的需求。根据相关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用户。短视频平台不仅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内容,更能以留言、弹幕等功能满足青少年的自我表达、虚拟社交等多种精神情感需求,故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网民的欢迎。然而,短视频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负面结果。过度娱乐化的短视频内容会诱发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其中,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业和生活。部分短视频内容含有暴力、色情暗示,容易诱发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第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是造成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现象往往会呈现群体化特征,这除了与网络内容有关,也与青少年本身的从众心理和群体行为特征密不可分。

依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群体生活中的个体,通常会无意识地表现出对群体行为的趋同,即在认知、行为等维度,主动放弃自己的个性特点,而采取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选择,这称之为从众现象(conformity)。[3]相较于成人,青少年的从众性特质可能更为显著,其心理与行为更容易受到周围同学、朋友或者所属群体的影响。从众心理在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譬如,前几年盛行的手游“绝地求生”派生出了“吃鸡”文化。这款手游在青少年中很受欢迎,甚至出现了全班同学都在讨论这个游戏的情况,一点儿不懂游戏、不知道“吃鸡”为何意的孩子,会显得不合群,甚至会成为异类。“吃鸡”盛行的原因,除了游戏素材本身对青少年有吸引力,自然也有从众心理发挥作用。为了获得团体的认同和精神上的满足,不少青少年会将精通手游等视为实现这些目的的路径,致使他们丧失判断力和利弊分析能力,思维与行为被所处团体的行为方式裹挟,进而沉迷于网络之中。

部分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生理或心理问题。网络本身的传播介质是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其技术特点和青少年过度的使用会诱发诸多生理性疾患。而迷恋手游、直播又容易引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一些网络游戏带有色情和暴力暗示的内容,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大数据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2017年的中国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例中,有85%与网络沉迷有关,其问题不容忽视。[4]

第三,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也是引发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是青少年重要的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提供的是相对同一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会呈现出个性化,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自然不同。有实证研究表明,很多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都生活在缺少温情的家庭中。在过多地采取惩罚,甚至打骂等教育方式的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之间难以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网络的即时信息传播,甚至更容易沉迷于给自己带来感官刺激的网络内容,譬如暴力、色情等。

而家庭重要角色的缺位也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譬如,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大量的离乡外出务工人员,自然也衍生出留守儿童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往往是缺位的,这种最重要监护人缺席的养育模式极易引发诸多成长问题,网络沉迷便是其一。《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时间更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一年之中仅有很少的时间能陪伴孩子,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势必导致家庭诸多功能的弱化,譬如教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家庭保护功能等。多数留守儿童被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来养育,受文化水平、身体素质等因素的限制,祖辈的隔代养育往往会止于简单的照管,遑论教育。在父母管教缺失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由于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更容易被娱乐性和社交性较强的网络内容吸引,也更容易被沉迷网络的从众心理所影响。

除此之外,父母本身的网络使用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本身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大于简单直接的教育,即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在当下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几乎人人皆是网民,很多父母本身就是“机不离手”的低头族,孩子从小可能就目睹了父母整日沉迷于网络的样子。倘若父母本身就表现出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很难不影响到孩子,再多的说教也难以达到效果。

二、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成因分析,笔者认为既不应过度放大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也不应回避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应该理性审慎地采取恰当的应对之策,回应这一时代性鲜明的问题。

第一,在承认青少年拥有合理适当的网络使用权的前提下,在监管层面加强对网络内容的治理,坚决堵住不良内容向青少年传播的路径。

在技术层面,应建立并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做到“以网治网”,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内容与形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譬如,在手机网络游戏领域,建立分级制度,坚决杜绝色情、暴力等元素通过手游荼毒青少年。在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更要继续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提升相关产品平台的责任意识,强化平台管理措施,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娱乐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营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

此外,在客观承认存在部分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基础上,也应谨慎对待“网瘾”等病理性概念,谨防对未成年人产生标签效应。

第二,在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心理疏导,化解不良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会引导孩子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有些负面从众心理则会诱导未成年人滑向错误的边缘。教育者要善于利用集体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青少年从众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孩子奋发向上、积极有为。对于网络沉迷等消极从众心理,教育者要善于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方法加以制止。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及时防范和化解心理风险。在青少年心智发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应特别重视正面、阳光、健康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以恰当的方式妥善解答孩子成长中的困惑,杜绝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心智发育的戕害。

第三,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对缺位家庭青少年的教育补偿功能。

家庭是最重要的亲情承载体,也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场域。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有利于防范孩子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对于家长而言,建立一种既和谐平等又管教到位的亲子关系极为必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对家庭和父母有着充分的情感依赖,也就不会将大量的精力寄情于网络之中,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瞬时信息等网络内容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降低。

家长本身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正人先正己”,要有意识地检视自己是否存在“机不离手”等现象。如果自身都难以做到不沉迷于网络,遑论教育孩子呢?所以,防治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首先应当做到的是教育者本身的自我教育,以正面向上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留守儿童网络沉迷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如果单纯去指责留守儿童的父母未尽到陪伴与管教的责任,一味地要求外出务工人员都能够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这显然是脱离现实的苛求。在现有条件下,留守儿童网络沉迷问题的治理应更多地通过强化学校的管理职能来实现,建立學校与其实际监护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去防范化解问题,发挥学校的教育补偿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庆国,戴珅懿,王小毅.网瘾概念的定义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51-154.

[2]《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3):103.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21.

[4]国双关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联合发布大数据报告[EB/OL].[2019-12-11].http://tech.gmw.cn/2018-06/01/content_29085620.htm.

【万爱莉,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富春江路小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手游青少年心理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休闲手游荣光不再,该杀回马枪了
评出来的“S级手游”,水太深
策略手游市场,现在争还来得及
你唱罢我登台,今年是小厂的主舞台
心理小测试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