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2020-03-24 08:47陈豫
中国德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搜索

在这场针对网络谣言的战役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培养分辨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严谨的精神和理性思辨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甄别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功能的日益强大,谣言已从线下传播发展到线上传播,产生了通过网络介质(微博、微信、各类短视频等)而进行传播与扩散的网络谣言。与谣言产生的传统方式相比,在当代社会,网络社交工具等的普及在促进人际交往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谣言借助网络,传播速度以几何倍数增长,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大、煽动性强等特点。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网络谣言可能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引导他们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学会冷静、客观、理智地分析问题。

一、网络谣言对中学生的影响

中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渗入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混淆价值判断

中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很容易受网络谣言的影响,特别是有些网络谣言抹黑历史名人,这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例如,有段时间网络上称雷锋有那么多钱捐款,是“富二代”,雷锋做好事是虚假的……这则谣言断章取义,妄加揣测,对雷锋的形象进行抹黑。不少学生通过网络渠道都曾看过、听过这则谣言,甚至有些学生还是通过父母得知了这则谣言,因此更是深信不疑,并由此对雷锋的形象产生了怀疑。当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时,有些学生就会私下议论:“雷锋做好人好事的事迹都是虚构的,有什么好学习的呢?”这种诋毁雷锋形象的谣言与社会一直倡导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雷锋精神相冲突,对社会公众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导致社会公众伦理道德迷茫。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这些网络谣言容易使其对如何区分善恶、如何辨别好坏,以及应该追求什么、舍弃什么等的价值判断产生困扰。

(二)紊乱理性思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冲动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容易驱使他们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当面对网络谣言,特别是那些言辞夸张的“爆炸性新闻”时,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丧失判断力和责任感,在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就会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上转发,以吸引眼球、增加人气。以“苹果手机输入法‘击沉中国事件”为例,谣言声称用苹果手机输入“击沉”后,输入法自动联想出的第一个词竟然是“中国”,而其他手机都不会出现,由此号召大家抵制苹果手机。其实真相是2016年3月“阿根廷击沉中国渔船”这一热点事件出现之后,短时间内大量使用者在输入“击沉”之后输入了“中国”,从而使得智能系统把这个完全不合逻辑的组合推向了联想区。但是经过网上别有用心的煽动,演变成了一场抵制苹果手机的运动。一部分学生在这一谣言的煽动下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盲目相信谣言并在网络空间进行转发,对苹果公司以及使用苹果手机的人进行嘲笑与谩骂。可见,在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学生用理性的头脑分析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值得我们思考。

(三)消解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网络谣言对于青少年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消解尤其明显。不少网络谣言直指政府的公信力,夸大赞美西方国家,贬低鄙弃自己的民族。比如有关“中美两国护照区别”的谣言,提到美国护照上印着一句话: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随时都是你坚强的后盾,请记住你是美国公民;而中国的护照上却写着:请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并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其实美国护照并没有这句“霸气”的话,中国护照上也没有谣言中所呈现的内容。这是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杜撰并发布在网络上,企图通过这两句话的对比,编造出中国不如美国爱护公民的谣言。这些网络谣言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陷入混淆是非的危险境况。如果长时间接触并相信这些谣言,潜移默化中就容易导致青少年逐渐丧失民族自信,迷失精神信仰,从而进一步造成青少年对社会认知的不完全,影响其对国家、民族的情感,造成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我们应重视这一网络文化侵略现象,防止网络谣言消解中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

二、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谣言

中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乐于通过网络获取并分享信息,表达意见的愿望强烈。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对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与分辨的能力。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并付诸实践,对于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网络素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加强对中学生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

面对网络谣言给中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引导中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将注意力放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上,不应在无聊的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1.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学校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来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文明上网习惯。如开设“网络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促进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切实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家长来给学生们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网络谣言的话题,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邀请网警来校進行宣讲,通过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的剖析,在学生心中筑起防止网络谣言传播的“防火墙”;利用每年九月第三周的“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们防谣、辟谣的意识。

2.制定班级《健康上网公约》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班级中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课件资料展示、观看文明上网宣传教育视频、互动交流讨论、签署倡议承诺书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利弊大家谈”的辩论活动,通过正反方的辩论,了解网络的利弊,明确合理使用网络的方法,进而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出班级的《健康上网公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具体内容深入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文明上网、自觉防谣辟谣的行为准则。

3.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法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防谣辟谣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可以利用午自修、班会课等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里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对这些涉及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造谣传谣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二)加强辨别谣言的方法指导

在网络谣言不断发生、传播的今天,中学生接受这些网络谣言的好奇心和能力是很强的,但是鉴别力和判断力明显欠缺。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谣言的方法指导。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节“谣言,你怎么看?”主题教育课。这堂课从热播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导入,以狄仁杰和元芳穿越到现代遇到“小龙虾是二战时日军用来清理中国人尸体的”这个谣言为背景,展开情景讨论,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谣言,辨析谣言的特点,讨论谣言的危害性,帮助狄大人和元芳制定《防谣言指南》。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面对谣言时应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应对。课堂的最后还留了一个有关“雷锋做好人好事都是摆拍”的话题作为课后延伸,让学生们去辨析真伪,将此次主题教育课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巩固。

在这堂主题教育课上,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了中学生面对网络谣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式:

理性思辨。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愤怒、同情、悲伤等情绪会随着谣言内容而被迅速调动起来,一旦这些情绪被过度地调动起来,很可能会使人失去理性判断,从而掉进造谣者的陷阱。因此面对一条网络上的信息,没有必要马上作出判断,应该摆正心态,保持冷静的头脑,勿让自己激动的情绪影响了理性的思辨。

全面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消息言之凿凿,让人难辨真假。但如果一則信息中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据,而是大篇幅描绘细节,内容夸张离奇,有违常识且极力煽动读者的情绪,那就很可疑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全方位了解事件的信息,以免先入为主受到误导。一些谣言属于“旧闻翻新”,将老掉牙的旧闻修改了时间、地点和细节重新上传,我们可以利用关键词搜索,将不同说法进行比对,以判断每条信息的可信度。

官媒印证。我们应该多关注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来印证事件的真伪。判断一则信息是否属实,要看是否有明确的信息来源。有些信息是人们道听途说来的,有些属于个人臆想,需要经过进一步核实。如果官方媒体还未发布相关信息,那么事件的真实度就有待进一步考证,不应急于相信和转发。

加强科学素养。学生“抗谣性”较低,表明其科学素养、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都有待提高。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推广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课外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机会,从而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劝阻他人。作为中学生,不仅自己要不信谣、不传谣,当遇到同学、朋友、家人在传播谣言时,还应该及时进行劝阻。我们不仅要对中学生进行防谣言教育,更要进行反谣言教育,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抵制谣言的行动中去,积极揭露和举报网络谣言,成为网络健康环境的维护者。

(三)加强班级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结合体,是校园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班主任应该重视班级的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增强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是减少,甚至消解网络谣言对中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有效举措。

1.制定班级聊天群群规

大部分班级学生都会自发组建微信群或QQ群,在那里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参与,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但也为很多不实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一些学生会把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不辨真伪地发到群里,比如中考体育分值要大幅度提高到50分、中考“名额分配”制度即将取消等等,引发其他学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鉴于此,班主任可以让班干部组织本班学生制定微信群、QQ群的群规,设置聊天群管理员,定期向班主任汇报情况,杜绝不实消息的传播,以此对学生们加强抵制网络谣言的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强学生对于网络使用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构建班级绿色网络文化的体系框架。

2.设置防谣辟谣的班级博客或公众号专栏

班主任可利用学生和家长资源建立班级博客或微信公众号,请精通电脑技术的学生负责技术维护,鼓励所有学生投稿,充实其内容。在内容栏目里可设置“谣言过滤器”专栏,将最新的网络辟谣信息进行转载。同时在博客或公众号上也可结合学校的网络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网络防谣”的网页制作、海报制作、征文投稿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增强防谣辟谣的意识。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文化育人”的实施途径和要求里提到了“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不仅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爱国情感、国家观念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这场针对网络谣言的战役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培养分辨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严谨的精神和理性思辨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甄别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逐渐走向成熟。

【陈豫,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学生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搜索
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应用
入室盗窃案外围现场勘查的几点启示 
基于西洋跳棋的博弈程序研究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魂”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精心设计享受乐趣
网上"搜索"泄密,女自领报复情敌引来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