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的引导对策

2020-03-24 08:47禹泳如金哲
中国德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暴力青少年

禹泳如 金哲

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不能以消极的惩罚为主,而是应该有预见性地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患于未然。应对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引导,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着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的负面问题,网络空间出现越来越多的失范行为,网络暴力就是典型问题之一。

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不能以消极的惩罚为主,而是应该有预见性地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患于未然。应对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引导,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一、基础:家庭的引导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并且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但最根本的还是孩子的品德教育。2019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儿童信息素养,规范上网行为。

(一)注重言传身教

父母若想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不但要增强自身言语的信服力,还要言行一致,作好示范。家庭是青少年活动的最主要场所,父母的所作所为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如果父母能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父母的话也更具有信服力;反之,如果父母品行不端还要教育孩子,不仅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还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青少年网络语言暴力这一问题来说,一方面,青少年的判断能力比较弱,认知存在一定局限,当父母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人发表了不当的言论时,这个评论可能也深入了孩子的心中,孩子会盲目地相信父母的判断,跟父母说出同样的话,因此父母要秉持正确的“三观”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平时讲话就十分不文明,动不动与人争吵、侮辱别人,无法容忍别人的异见,这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孩子会按照父母的样子爆粗口说脏话、辱骂自己不喜欢的人,逐渐形成暴戾的性格。老子讲“不言之教”,意在通过自身的行为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要用自己文明的言行去影响孩子的性情,净化孩子的心灵,进而增强孩子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一个家庭来说无比重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国外一项追踪调查表明,家长比较专制的家庭中孩子的犯罪几率大于平等民主的家庭。[1]如果父母比较强硬,不考虑孩子的意见,遇到事情不和孩子沟通,动辄打骂,这样的家庭氛围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急躁和暴戾,也会使孩子形成通过暴力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而有的父母一心忙于工作,很少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关心,无法满足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情感需求,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继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同时,青少年阶段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很大,如果父母要求过于严格,对孩子施加过度的压力,会使孩子情绪长期压抑,这种压抑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爆发。

可见,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至关重要。首先,父母不能通过语言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应当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其次,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往往会有许多成长的困扰,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多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孩子通过网络来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进而获得心理宣泄。再次,父母不应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而应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其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最后,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上网情况,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管理,一旦发现孩子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或者受害者,要及时介入,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

二、关键:学校的引导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进行学习,而且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的内容、有效的方法、固定的形式,这也决定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就青少年网络暴力而言,学校一方面要重视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教育不能缺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2]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可以从培育青少年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责任意识和开展网络文明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自律意识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可以找到来源,即“慎独”,就是说不管有没有人监督、会不会被发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网络是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外部的约束力相比现实社会大大降低,而青少年往往感性先于理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培育青少年网络自律意识的目的就在于使其能够自觉约束自身网络行为。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空间中主体责任的削弱,实施网络暴力的青少年存在着自己不会被惩罚的规避责任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网络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就格外凸显了。一些青少年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在网络空间中任意发声,却忽视了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培养青少年的网络责任,就是要让其明白网络言论的内容应该是客观的,应该是基于事实或是有依据的,且网络言论应该是理性的,要使用文明语言,不能进行网络谩骂等。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旨在教育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时,要遵循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达规则,不得暴力抨击与自己看法相反的个人,甚至因为意见不同而对他人进行言语侮辱和人身攻击;在网络空间中与人交际时,应使用文明语言,尊重他人,宽容待人,不造谣诽谤他人。遵守礼仪是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前提,重视网络文明教育,可以具体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使其在网络空间中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强化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

纵观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不难发现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是受到的都是計算机知识理论和具体操作方面的教育,网络法治教育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随着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网络法治教育亟须得到重视。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知识指向转变为实践指向。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的基础必然是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等知识性的内容,但是传授这些知识点绝对不是最终目的,以知识学习为导向的教育十分容易与实践脱离。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就强调,法学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3]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培植青少年的网络法治意识,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应结合网络的特点,使学生明白网络暴力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需要承担违法的后果。

其次是要改进教育方法,注重案例教学。通过邀请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感染力。此外,注重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思考与决策,从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

(三)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网络育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站、互动性学生社区和“两微一端”等校园网络平台,积极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创新网络育人方式方法,通过实施“校园好网民选树计划”、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和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学生争当好网民、唱响网络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自觉抵制网络暴力。

三、保障:社会的引导

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合力,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社会引导集聚全社会之力,比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力量更强大,影响范围更广。社会的引导对策体现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三个方面,对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暴力行为也在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对网络暴力行为不断进行规制,也逐渐弥补了我国网络空间立法的空白。但是从目前关于网络暴力行为的司法实践来看,由于网络暴力行为责任主体较难确定、网络暴力行为危害难以界定、网络暴力行为的违法成本较低等方面的弊端,法治在治理网络暴力问题上尚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提高网络暴力施暴者的违法成本,使青少年了解实施网络暴力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使青少年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青少年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其中明确指出,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日前,全国人大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规定,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欺凌、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回应。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了我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从理念到立法的转变,今后还需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二)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提到要“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和市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5],明确了网络监管的重要性。

青少年网络暴力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因此推行网络实名制是进行网络监管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在提供相关网络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但是从目前网络实名制的推行过程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网络实名制相关制度还不够细化,网络监管还存在不少的漏洞。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往往直接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要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立网络过滤系统和网络谣言识别系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暴力。此外,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传播的范围更广、时效性更强,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网络媒体因其鲜明的趋利倾向,往往追求点击率、转载量、播放量和评论量,容易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

(三)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6]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对于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预防青少年网络暴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快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提高管网治网的能力,进而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志钢.30岁前的犯罪—瑞典一项追踪研究评介[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2(5):45-49.

[2]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3]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N].人民日报,2017-04-14(6).

[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禹泳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哲,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 蕊

读者热线:010-62003355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暴力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反性别暴力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