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2020-03-24 08:47嘉源
中国德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园规律信息化

嘉源,广东省深圳市三元人格研究会顾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三元人格》作者(合著),专注于从家校/园合育的视角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幼学生德育。

首先对交流的题目作一个解读。“信息化条件”是我们的时代背景,“另一视角”是指问题学生的视角,以问题学生为切入点进行回溯:看看问题学生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让问题学生越来越少。

我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侦查破案的时候,犯罪分子没被抓住前,感觉他们非常可恨,但抓住之后又感觉他们非常可怜。因为他们是害人者,同时也是被害者—是缺乏品德教育的被害者。经过对四五百个犯罪分子成长经历的分析,我有如下發现:

第一,好吃懒做又聪明的孩子更容易犯罪。“5·15”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4·15”杀人案、“3·21”DDos网络攻击案等都佐证了这一点。但好吃懒做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问题、学校的教育问题。

第二,亲子关系不和谐是万恶之源。我对2018年自杀的200多个学生进行了回溯研究,发现自杀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亲子关系不和谐,而亲子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也在家长。

所以,教育孩子应从改变家长开始。

我们的时代到底怎么了?

一年多以前,我做了一项研究,发现网络沉迷学生和抑郁倾向学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网络沉迷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的抑郁症患者,相当于100人里就有4个。根据互联网数据,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16万,大约每3分多钟自杀一个。全国有2,400多万青少年网络沉迷,网络已成为“新型毒品”。学习强国慕课视频数据显示,我国21.6%~32.0%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问题。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信息,我国3亿未成年人,保守估计,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达3,000万,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行为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有滞后性,走出校门的问题学生会在社会中暴露出问题来,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开始。面对这些令人惊心的现实问题,不禁要问,我们的时代怎么了?我想,这些问题与信息化有很大关系。

首先,信息化导致了手机与亲情的争夺战。信息化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资讯方式,信息化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规律。最明显的,信息化已经模糊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边界,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

网络沉迷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睡眠少、运动少、亲情交流更少,每个人都沉浸在自我状态当中。昨天,我在电梯里见到一对父子,爸爸在拿着手机看,儿子也就四五岁,也拿着手机看。多么珍贵的亲子交流时间,就这样被手机吞噬了。

再就是手机使学生的休息时间错乱。网络诱惑大、目标多,让学生有无力感,不能把控自己。

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影视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三观”都带来巨大冲击。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体验反差巨大,比如说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可以当皇帝,可以拥有一切,想“杀人”就“杀人”,被“杀”的人还可以复活。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与孩子沟通越来越少,家长本身也是受害者,也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这都导致亲情缺失。

再说压力问题。人们都说现在孩子压力太大了。这要辩证地看,是否有释放渠道是关键。以前的孩子没有压力吗?我也经历过应试教育,当时也有压力,但是我有释放出口,压力并没有形成焦虑。现在孩子的压力出口全部在网络上,而网络没有情感,起不到释放作用。

其次,信息化已改变了当今的社会活动规律,对教育规律也必定带来影响。但人们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提炼并不充分,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过快,教育大数据尚未形成,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仍然按传统条件下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许多人认为智能机器人可以陪伴孩子,片面夸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成人(家长、教师)缺乏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引导智慧,堵多疏少,简单粗暴,如抢手机、给电视机断电、打骂等,让学生与自己渐行渐远;缺少促进亲子和谐的互动产品,特别是亲子面对面才能共同协作(而不是竞争)完成的产品;缺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电子化产品,比如包含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充满中华民族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产品。

我们如何行动?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和行动呢?应该“标本兼治,源头治理”。

首先是治标,这是“救火”,挽救那些已经有问题的学生。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和政府大数据研究学生网络行为规律,及时发现具有网络异常行为(包括网络沉迷、抑郁倾向、扬言自杀、校园欺凌等)的学生,并研究建立学生网络异常行为的干预及恢复机制。

其次是要治本,这是“防火”,是源头治理。

一是尽快制定出台未成年人智能手机/平板的标准。信息化问题一定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而且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解决,对手机/平板的上网时长、上网内容进行管控,并辅以亲子关系功能,这就是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二是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家园、家校合育,加强德育,增进亲情。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融合、共享,它具有两面性,需要扬长避短。扬长,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实现家园、家校合育,促进情感教育和德育;避短,就是倡导理性用网。完美的教育必须家园、家校合育,但要有切入点和抓手。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认为家园、家校合育重要,可是没有抓手,没有固定的可操作的流程,缺少信息化平台,也没有形成闭环。

我们认为,家园、家校合育落地需要5个基本条件:切入点和抓手;载体和信息化平台;可操作的固化流程;形成闭环;可评价。

我进行家园合育实践探索六年了,发现品德教育要遵循一个规律,就是“知道、做到和坚持”。但现在许多家长不知道怎么科学教育孩子,错把伤害当真爱;有的家长知道但做不到;有的做到但不能坚持,而不坚持就相当于不知道。我写了一本书:《三元人格》,并据此开发了一套品德养成法,理念就是“做”,将抽象的德育概念具体化、操作化、生活化。每个好习惯主题都设计了“1+N”个动作,“1”是引导示范动作,“N”是教师、家长、孩子围绕该主题自己建构的动作,让家长“做”,通过“做”让家长理解,家长理解后更好地“做”。这个过程,老师参与,家长参与,孩子也参与,形成闭环,相互促进,携手坚持,实现合作共育。比如孝敬感恩主题,我们设计的具体化的示范动作“1”是“捶背”,孩子说:“爸爸辛苦了,请坐下,我给您捶捶背。”然后鞠个躬。捶背的过程中说:“爸爸,我这样给您捶背舒服吗?”“很舒服,谢谢宝贝,我爱宝贝。”孩子说:“不用谢,我爱爸爸。”然后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过程当中,要求孩子面带微笑、声音洪亮、正视对方。这是示范动作,始终充满亲情交流和互动。第二天晨读时,教师可以请小朋友分享:“小朋友,昨天回家有没有培养好习惯啊?哪个小朋友分享一下?”“我给爸爸捶背了!”“爸爸高兴吗?”“爸爸很高兴,说很舒服,说谢谢我、爱我,还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呢!”“你是怎么说的?”“我说不用谢,我爱爸爸!”这样,不但增加亲子感情,而且培养孩子的爱心、孝心、感恩心和责任心。教师或家长或孩子可以围绕孝敬感恩主题建构“N”个动作,比如,“爸爸辛苦了,请换拖鞋”“妈妈辛苦了,请喝杯水”“妈妈做饭辛苦了,我帮您倒垃圾”等。这些动作对孩子都很有意义。像这样的好习惯主题共有18个,每个学期3个。孩子的品德行为是模仿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这样的行动中,孩子的品德行为就会慢慢养成。

另外,家长和幼儿每周在平台上作答一次“好习惯养成观察表”,作答要领:家长读题并解释,提示和引导孩子选择答案,然后由家长填写到平台上,而不是家长独自完成。通过填写观察表,一是可以创造和建立家长与孩子亲密互动的机会和渠道;二是通过自我评判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同时给孩子戴上“紧箍咒”,引导孩子做得更好;三是通过这种方式,也让家长知道应该怎么做,改变原来可能错误的育儿观念,从而有力地促进家园合育!

每月作答一次“幼儿对家长的评价表”,作答要领:家长大声朗读、解释并对自己作出评价,与孩子协商确认后再填写到平台上,而不是由家长独自完成。通过填写评价表:一是创造和建立家长与孩子平等互动的机会和渠道;二是家长通过自我评判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家长、孩子共同成长。表格提交之后,平台马上给家长推送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目的是让家长参与进来,借教育孩子之名改变家长。还有,家长每学期首月和尾月各在平台作答一次“幼儿成长记录表”、每学期尾月在平台作答一次“家长意见调查表”,用于评估该方法的成效。平台每个学期给家长、给班级、给幼儿园推送一个总结报告,作为客观记录和评价。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现在急需利用大数据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规律的研究,开展家园合育、家校合育研究。目前,我们对家园合育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在家校合育方面,希望得到在座校长和老师的指导和支持。

责任编辑︱秦 岩

读者热线:010-62003489

投稿邮箱:zgdy_jiangtang@163.com

猜你喜欢
家园规律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梦中家园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找规律
温馨家园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