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支撑下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2020-03-24 10:57龙海张亮喻华明周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学习者职业高职

龙海 张亮 喻华明 周恒

[摘           要]  职业教育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带来了发展机遇。分析职业教育新技术的来源分类,指出新技术支撑下高效课堂的内涵、要素、特征,并从学校、教师、教学、学生四个层面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    键   词]  新技术;高职院校;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01-03

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借助新技术手段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高效课堂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新技术的来源及其分类

(一)职业教育新技术的来源

自2004年以来美国新媒体联盟(NMC)一直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并面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发布《地平线报告》,它是非常权威的报告,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但《地平线报告》对职业教育极少关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发布了《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2018地平线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将应用于职业教育的12项新兴技术,对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二)职业教育新技术的分类

基于职业教育新技术的应用功能及其实现结果,将其分为基础设施类、模拟演示类、学习资源类和决策类四大类[2],每一类包含一种或多种新技术。新一代职业教育新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课堂变革提供了支撑,为广大职业教育学者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三)新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不断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将会不断诞生,并促使教育系统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新技术打破了教育时空限制。传统学校是指由教室、教师和校园等要素构成的封闭式教育环境,是学习者的必需场所。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大学”以及各類网络教育平台应运而生,教育空间由围墙内的学校延伸至网络空间,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2)新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新技术能让教学内容的呈现变得更加容易感知和生动直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模拟演示类新技术能把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把复杂、难以描述的操作流程直观呈现出来,能让操作训练变得更加容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模拟演示类技术在注重技能训练的高职教育领域大有用武之地。(3)新技术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在教育领域深入推进新技术的应用,让其传播得更加迅捷。以慕课为代表的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远距离传输特征的信息技术,将知识传送至偏远落后地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弥补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推动偏远落后地区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

二、新技术支撑下高职院校高效课堂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新技术支撑下高职院校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高效课堂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领域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高效课堂相关文献的梳理,其基本内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结果论。国外“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意思相近。鲍里奇指出其基本内涵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一些细节性、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促使学生的学业表现向积极方向发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第二,成本结果论。有研究者认为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1)效率的最大化。主要体现为学生的时间、精力、经济投入与学生接受到的课堂内容容量的比率;(2)效益的最优化。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对学生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广度和宽度。两个方面必须和谐统一,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可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高产出,全维度,高质量[3]。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对高效课堂内涵的认识,可理解为在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良好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中,教师精准识别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借助新技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升。

(二)新技术支撑下高职院校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

根据新技术支撑下高效课堂的内涵,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者、教师、教学方法等要素。

1.教育思想:人本教育思想。人本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关注人人、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帮助人实现自我。这一教育理念被提出后迅速得到广泛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教育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在《论人的形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在教育目标上是培养“完整的人”,教学模式是双主模式,即“学习者主体,教师主导”,并提倡“非指导性教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权,教师要极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参与性和主体性。

3.学习资源:要优质精准匹配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必须要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匹配,满足成长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借助新技术为学习者个性化推送优质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者需求的精准匹配。

4.学习环境:要具有教和学的必备要件。新技术实现了学习环境由传统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延伸,课堂再不局限于授课教室,可以是物理教室,也可以是网络教室,不论是物理环境还是网络环境均需要包含教师教学教具、学生学习工具等硬软件资源。

5.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自学、合作、探究,形成学习共同体。

6.教师:要从组织者向参与者转变。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中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導和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7.教学方法: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集中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方法选择上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差异和学习者需求、学习者特征差异。职业教育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深刻认识教学方法的对象性,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选择最优技术手段来呈现,根据学习者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致力于让学习者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真正实现“为学而教”的转变。

(三)新技术支撑下高职院校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

1.课堂环境是共享开放的

随着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外界更多的信息被带入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延伸了教学的空间,缩短了实训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与企业真实需求的差距,推动了课堂由静态封闭向共享开放转变。

2.师生关系是民主友好的

新技术与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知识获取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接入网络,查找到所需学习资源。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只依赖教师讲授获得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关注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共同学习氛围,推进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3.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模拟演示类新技术与职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情景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教师不再仅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将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多种新技术手段创造具有情境性的课堂环境,将抽象复杂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趣味的操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有意义学习。

4.学习方式是多元高效的

传统课堂中,鉴于时空的限制,教师难以与多数学生交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和小范围内。新技术的强大交互功能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为学习者有效开展各种学习形式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慕课、微课、在线学习等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向其他人求解,实现多方主体交流互动。新技术支撑的课堂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宽裕,合作的空间更广阔,学习的方式更多元。

三、新技术支撑下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构建策略与方法

(一)学校层面:创设支持性环境条件

课堂系统作为学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学校层面为其提供各类外部条件保障。首先,构建智能学习环境,提供高效课堂的环境支撑。重构学习空间多次在“地平线报告”中被提到,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高职院校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能提供即时学习服务、感知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数据、进行正确评估、推送优质匹配的学习资源和任务,构建灵活、开放、个性、智能的学习环境。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升教师的新技术应用能力。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上提前做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分层分类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线下或网络集中培训、一对一培训等形式。最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供新技术应用制度保障。为促进新技术能有效深入应用于课堂教学,要制订出台新技术应用的奖惩机制,常态化组织参与开展新技术教学应用比赛,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考量。

(二)教师层面:提升差异化引导能力

新技术支撑下的高效课堂强调要满足学习者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基于此教师要由传统的教学组织者向促进学习的参与者转变。首先,要提升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在充分了解高职学生学习目标、学习需求、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基础上,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开展针对性强、有个性化的教学。其次,要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加学生开展各种学习形式的机会,为学习者提供契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其分享学习成果,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最后,要善于倾听学习者的发言。教师应该把倾听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发言分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重视,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学层面: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需要践行人本教育理念,营造为学而教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有意义的学习场景。(1)转变教学方法,使学习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对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可借助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模拟演示类新技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操作。另外,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切合学生原先的知识基础和信息素养。如对信息素养较差的学生,不宜完全让学生借助网络、新技术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素养较强的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进行自导性学习。(2)精选教学内容,精准匹配学生学习需求。要遴选就业岗位群需要的重要学科知识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作为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分别提供差异化教学内容,且要有进阶式体现,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学习需要。(3)创设学习情景,促进有意义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知识水平和情感,应用职业教育新技术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模拟情境”等体验式的学习情境[4],充分发挥学习者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让学生的学习实践在接近真实的实验和工作环境中进行,以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愉快体验。

(四)学生层面:增强多元化发展能力

学习者作为高效课堂的核心构成要素,学习者的学习收获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指标。学习者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新的提升,需要提升三种能力:(1)提升定位能力。学习者明确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主动与教师沟通,请求教师提供能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学习资源。(2)提升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与同伴形成学习共同体,多学习思考、多交流发言、多动手实践、多总结提炼,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3)提升评价能力。对自我和同伴进行客观的评价是高职院校学习者一项必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让学习者参与制定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的评估标准,深化拓展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习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分析技术等决策类新技术全面采集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数据,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媛,陈潇.《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解读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101-108.

[2]徐显龙,钱冬明,吴永和,等.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0-69,145.

[3]邹晓燕.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构建探析[J].职教论坛,2013(17):30-31,37.

[4]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想象、现实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8):14-27.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学习者职业高职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