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2020-03-24 22:29王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国学中华职业院校

王超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成立国学课堂,将传统文化内涵与课程紧密衔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国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34-02

一个民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要有“家”可归。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痛就是精神上的流落街头、无家可归[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和民族必须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扮演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角色。没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那便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更别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2]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根本。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上独一无二、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捍卫民族文化,不让中华文化蒙尘,是我们的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世代相传,是我们的使命!

一、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职业院校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及状况”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近70%的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99%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85%的学生只是“偶尔关注或者基本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或者新闻(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等;同时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院校主要通过开展“国学讲座、组织经典诵读活动、举办“孝亲尊师”等传统风格文化活动的方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学习、日常生活相结合”。

本次调研粗略展示了职业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致情况,即职业院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

首先,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且认为很重要,但了解不多并且大多体现在中小学课本中,以及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没有深层次的了解,浅尝辄止。其次,职业院校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上过于“形式化”且没有或者很少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方式有待更新和深入。最后,由于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娱乐化等影响学生的思想、三观、生活方式较十年前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学生以一种享乐、娱乐的方式生活,加上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学生大多缺少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敬业的“工匠”精神。加上职业院校从管理层到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形式化”和课程设置上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兴旺事业的承担者,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二、传统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国际地位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是重塑年轻一代大学生的人格,重塑对祖国的认知,重塑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通过祖祖辈辈传承的丰厚精神文化遗产,经过历朝历代的辗转积淀,是历史传承的结晶,是文化认同的根本,同时也塑造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华人精神”——敬畏祖先、孝敬父母,讲究“仁义礼智信”。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潜在的教育力量,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格与行为方式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年轻一代大学生只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才能外在于行。只有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并最终内化为其独特的人文素养,这正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养是形成个体人格的最重要因素,文化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基础。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1858—1942年)是较早对文化与人格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人,他坚信文化法则及其在人们心灵中的基础可以被发现,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要大于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4]。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所塑造的人格,必然会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因为不论走到世界各地,我们不仅有着同样的皮肤,我们还拥有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素养;我们都会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我们都会说起“每逢佳节倍思亲”,都会包饺子,端午吃粽子……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根——中国,我们拥有引以为豪的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国际地位的基础

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永远无法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仰慕。中国优秀的傳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政治文化、礼仪文化、文学经典、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甚至还包括中国的陶瓷文化等,曾经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曾几时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吸引着无数西方人来东方寻宝。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更是让中国扬名世界。中国的英文译名“China”正式由此得来。我们的古代文学经典名篇包括典型的古文著作、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风格独特、韵律优美、意境深邃、朗朗上口,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钟爱,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学习者。同时也为东南亚各国所陶醉。至今许多日本人都会吟诵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佳作。汉字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以她独特的魅力深深影响着日本、韩国甚至世界,在华人走遍世界的今天,我们不变的语言、文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老子创造了全人类的思想巅峰,《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也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重塑教育理念

通过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更好地“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平台为主要载体,合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中华传统道德,凝练 “礼”“爱”核心价值文化的传承。通过构建国学教育活动课程实施的方式,培养“中国心”,塑造“中国灵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让职业学校校园成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阵地。

(一)开设国学课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公共课程教育的要求,目前职业院校都将公共课的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25%。但在公共课设置上除了增加原来的思政课以外,加大了一些自认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而对传统文化这种注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却很少。创新创业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何其难,白手起家的真正有几个?我们看到的、宣扬的都是成功者,是金字塔塔尖上的,确实有无数的“失败者”。创业远远不是通过增设几门课程,灌输点心灵鸡汤就可以实现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缺少创业者,而是经济的无序、道德的沉沦、诚信的缺失。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讲诚信、勇担当是市场经济中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养不是通过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培养出来的,这些是中国的传统国学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诚信打天下、童叟无欺”。国家要求增加“公共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增加传统国学知识课程,从科目到课时。也可以将国学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传统思政课程与传统国学文化相契合,创新思政课程理念

传统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新的政治理论思想等内容。这些思想理论固然属于思政课程内容,但如果加入一些中华优秀的国学文化,使部分思政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可以说是思政课程国学化课堂,不仅可以令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大学生领悟到我们现代的政治思想理论,在我们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根。

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高校应重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找到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我国传统文化包含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承载着我国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依托这些内容,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程能够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不仅能打破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程的教材局限,也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比如,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行合一”“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都体现出对实践的重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事物不断发展、运动的观点。思政课程老师在讲授课程、制定授课计划、确定课程标准的时候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既体现了思想理论的延续性,又易于学生接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深入浅出,又寓教于乐。

(三)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创新专业课程内涵

职业院校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和技能,轻视文化素质的培养。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很有问题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就业培训”,不是培养“打工仔”;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好的专业技能固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就业、对学校的声誉都有益处;但缺少人文素养的“技术工人”永远不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不会成为“大国工匠”,因为他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少勇于担当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可否认将传统文化融入工科专业课程,确实需要任课老师下一番功夫,深挖资源。工科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必須承认相对于文科学生、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知识储备相对较低,而职业院校普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足可以满足这一类教育的需求。比如,对于建筑类学生,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加入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知识,如故宫、岳阳楼、黄鹤楼的斗拱设计这种古老的力学经典。化工专业课程可以加入传统的火药的发明等。专业老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知识、素材融入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鼓励工科专业学生发掘自身潜力,从不同视角解读中华文化,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精髓、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

总之,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滋养现代心灵的宝贵资源,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程,培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一代代高素质人才,孕育能够承担起中国未来现代化的新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让中国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国人的智慧[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9-05-05(2).

[4]殷莉,蔡军.从文化与人格到心理人类学[J].社会心理科学,2003(2):36-3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国学中华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