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代价

2020-03-24 00:08朱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麻袋清泉区委

朱彦

[摘           要]  林震是作家王蒙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主人公。作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他对工作有着强烈的热情和激情,他敢于坚持工作原则,是个敢为和进步的青年,但林震在工作中却不断遇到种种困难和麻烦,这常常让林震感到烦恼、无助和无奈。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和进步,这是主人公林震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并不断改进。

[关    键   词]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长;进步;短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192-02

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当代作家王蒙的著名作品,由于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指出了工作中的消极典型问题,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林震,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强烈震撼。林震是小说中重点描写的年轻人,只有22岁的他因为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教育局的嘉奖,而后被调到区委组织部工作。这本是好事,一方面说明林震之前的工作和表现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认可;另一方面林震亦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和环境进行锻炼及进步。年轻对林震来说,既是他不断进步的优越资本,但同时又是他工作中不断遇到麻烦的引线。

一、人物形象分析

林震,一个22岁的青年,在小学当教员时因工作积极上进,在同行中做出了更为卓越的工作成绩,得到了教育局的嘉奖,他因此被调到区委组织部工作,这是他工作努力的结果,也是他年轻有为的表现。在区委组织部工作的林震也一如既往发挥了他对工作的强烈热情和激情,由于性格直率,他在工作中不管发现什么问题或困难都敢说敢为,这是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工作和积极工作的表现,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当林震在处理工作问题时,尽管提前晓得了领导的看法和态度仍然坚持己见的做法却很值得探讨。小说告诉我们,与林震同样年轻的赵慧文一开始也有着同样的经历。赵慧文是从部队转业到区委组织部工作的,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当她明白单位的工作情况之后凡事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认真学习的态度面对工作和领导,这恐怕就是林震需要向赵慧文好好学习的地方。

在笔者看来,小说中的年轻人林震确实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好同志,敢于坚持工作原则,非常有工作热情和冲劲。他到区委组织部上班的第四天就按要求到麻袋厂了解党员发展情况,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该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却更热情地告诉林震关于麻袋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个人作风和工作作风不正,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林震追问为什么不向上级反映时,魏鹤鸣说他已经把王清泉的问题多次向上级反映了,希望能好好处理麻袋厂和王清泉的问题,但等来的却是被多次批评不尊重领导,对此魏鹤鸣实在不能理解,这也是林震的烦恼。林震作为区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在没有深入调查了解清楚问题实质之前,只是听信魏鹤鸣的一面之词便支持了魏鹤鸣继续向上级反映王清泉问题的工作做法实有不妥,按理这属于教唆行为,而且林震还分别向韩常清和刘世吾做了有可能不符合事实的汇报,当然两位领导也都不同意林震的看法,但在后来上级处理麻袋厂问题时林震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说了很多不是他应该说的话,这也许就是林震太“年轻”的原因。笔者其实很欣赏林震对工作有强烈的热情和激情,也很欣赏林震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坚持原则,但凡事不能仅凭热情和激情,更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多深入调研了解,多方沟通交流,多商量讨论,以达到最终妥善解决问题或困难的工作目的,这才是小说中主人公林震做好工作和健康成长的正道,否则工作上将有可能处处受挫。这就是年轻人林震应付出的成長代价。

二、小说的内容分析

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不仅塑造了年轻人林震、赵慧文和魏鹤鸣等人物形象,也塑造了与之有关的革命老同志,如刘世吾、韩常清和王清泉等人物形象,这些革命老同志工作经历、经验都很丰富,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小说中的年轻人和老同志对待工作的热情、原则和人生理想的看法及态度似乎截然不同。以林震为代表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工作热情、激情,他们坚持工作原则,敢于跟各种消极现象作斗争,尤其是官僚主义作风。而以刘世吾为代表的老同志则好像是看透了世事变幻,什么都无所谓,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常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但他们又都是领导,把持着工作发展大局。这就预示着年轻人与老同志之间在工作关系上的问题似乎难以调和。林震刚去区委组织部报到上班的第一天接触的就是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他给林震的第一印象是干练、经验丰富、威严,感觉是很有能力的领导者,但随后的系列事情则彻底改变了林震对刘世吾的看法和态度。

林震到麻袋厂调研了解其发展党员情况时,从魏鹤鸣处获知了该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的工作作风有问题,凡事独断专行,不把下属意见当回事,工作能力一般,麻袋厂经济效益连年亏损。在林震看来,麻袋厂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区委组织部的韩常清和刘世吾也不应该不知道,但为什么之前一直不进行整顿和治理?林震当时着实无法理解,当林震回到区委组织部汇报了这一情况,而刘世吾在面对林震汇报关于麻袋厂王清泉问题时,永远就是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根本无动于衷,林震就更加无法理解了,同时对此也深感无奈与无助;韩常清给林震的第一印象是很原则和“高大上”,但在对待王清泉问题时却也是一副躲闪唯恐不及的态度,还劝林震不要因此被纠缠进去,这让林震在无语中又气愤。至此,林震对两位领导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因此而慢慢改变着。

年轻的林震似乎还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如林震在汇报工作时,不管是关于韩常清的个人问题,还是关于麻袋厂的管理问题,抑或是区委组织部内部工作存在的问题,刘世吾的态度和看法似乎都永远是一样,让你无法捉摸、难以揣测,口头禅永远是那一句“就那么回事”,好像看透了一切,但又始终没见行动,这着实让林震无法淡定。在上级处理麻袋厂王清泉问题时林震列席了会议并做了发言,在发言中林震大胆提出了区委组织部也应该好好检查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而刘世吾和韩常清则极力为自己辩护,不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责任。会议结束后林震因自己的某些发言不当受到了上级区委书记的严肃批评,他指出了林震不能太感情用事,更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笔者以为,上级区委书记对林震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对工作经历、阅历都还很年轻的林震来说他本应该要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原则等,但他没有。事后刘世吾在跟林震闲聊时说了句“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并有意无意地提到了赵慧文,这让工作上处处碰壁的林震有些难过与不安,因为只有在赵慧文的面前他才有被宠的安慰,毕竟他们彼此心里热乎,也有着共同的人生理想,可没想到的是刘世吾却认为他们俩的感情有点不正常。这让主人公林震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委屈、不安和气愤。

三、人物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的林震,也许确实是太年轻了,满腔工作热情,却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年轻人的成长也许是需要付出更多汗水和挫折,因此一方面需要努力学习和适应,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地自我成熟和反省。小说中的林震凭着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原则,把所有他认为不对的问题都大声说出来,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未免有些太理想化了,甚至有点幼稚。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林震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也在逐渐增多,这究竟何故?林震始终没能想明白,他就是单纯地想把工作做好,只不过是个性风格过于显露,不达目的不罢休,作为年轻人来说,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解决总是需要三思而后行,需要不断调研和论证,而不是想当然。林震每次向刘世吾汇报问题时都总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刘世吾的态度却每每都让他无法捉摸,还总是那么一句“就那么回事”。至此,林震应该明白,这些事情刘世吾肯定比他还清楚,但可惜的是林震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看待问题,从而导致他在工作上艰难前进,甚至是吃力不讨好,连他最相信、最熟悉的赵慧文最终也给他帮了倒忙(刘世吾怀疑他们关系不正常),这恐怕就是小说中林震等年輕人在工作中不成熟的表现,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综上分析,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突出反映了当时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官僚主义问题。在作者角度来看,小说对新来的年轻人林震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清楚明朗的,即对林震强烈的工作热情和敢于坚持工作原则的作风是持肯定态度的;一种是相对模糊的,需要读者用心揣摩和思考,即对林震这样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怎样的帮助,他们的路在何方。笔者以为小说极力塑造年轻人林震的积极意义恐怕就在于提醒“林震们”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成长、成熟起来,不能想当然,因为做好工作不仅需要热情和激情,更需要智慧和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1)[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王蒙.王蒙作品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3]杨迪.《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人物分析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麻袋清泉区委
花生仁奇遇记
洪寿森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麻袋支招
白云区委离退局深入调研“311”工程
钟山区委离退局开展扶贫户回访工作
弄巧成拙
碧江区委老干部党校挂牌成立
宁为玉:心好累,感觉再也不会扛麻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