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24 00:46倪石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丽水西南三观

倪石梅

[摘           要]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富有丽水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对当地高校开展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了独特的引领作用。通过问卷星平台以问卷的形式对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贸易学院964名学生进行线上调查,了解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三观”教育的观点和想法,坚持问题导向,探讨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应用对策,让大学生群体成为弘扬和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中坚力量。

[关    键   词]  浙西南革命精神;“三观”教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228-02

一、引言

大学生正值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1],一些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化和国外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国内,动摇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和信仰,为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带来诸多阻力。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丽水本土的红色文化,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实质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提供了指挥棒。如何进一步发挥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教育引领作用,将革命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并成功转化为行为意识,探讨高校强化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强高校“三观”教育工作中革命精神教化功能,激励大学生认清自我并主动树立正确“三观”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确理想目标,胸怀祖国和人民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作为祖国未来的掌舵者,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只有明确目标,蹄疾步稳向前,才能经受风雨雷鸣的考验。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三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在争取民族解放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体会革命时代的艰辛,时刻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并为此不断奋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能够把握正确的航向,勇敢面对挑战,锤炼出在逆境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的意志品质。

(二)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

浙西南革命精神所赋予的时代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在新时代,高校利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区域优势,将浙西南革命精神充分融入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中,可以激发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其发挥新时代中坚力量和社会主心骨作用,勇担时代使命,让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浪潮”红遍九州大地的各个角落。正当丽水全市上下策马扬鞭,奋力投身于“丽水之干”之时,以浙西南革命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使学生锻造出铁一般的意志,为丽水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在人格特质还未完全定型的成长阶段,易被各种不良文化所侵蚀,从而引起人格缺失、品行不正等不良问题,为平安校园建设埋下隐患。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丰富,无数革命先辈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爱国爱民、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具有很强的感染和浸润作用[2]。将浙西南革命斗争中体现出的崇高品质、实践方法和理想追求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教化中,可以为大学生实现理想、挖掘人生价值指明航向。同时,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通过历史真实事件感化大学生,可以引起心灵共鸣,使其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不断完善人格,在新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四)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

高校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同时,可以让大学生对丽水的红色文化有深入的感悟,为革命精神的传承夯实基础。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精神宝藏,要实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全覆盖,使其成为丽水人民真打实干的精神引领,需要不同群体的共同努力。作为丽水当地的大学生要争先恐后,努力成为一颗螺丝钉,在时代运转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关键时刻交出让社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三、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调查发现,高校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学生“三观”教育的力度有待加强,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和实质缺乏深入的解读和阐释,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导致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教化作用不够显著,使利用浙西南革命进行思想教育的进程出现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没有学深悟透

对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贸易学院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9.46%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熟知其内涵;45.9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40.83%的学生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过;还有3.81%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该学院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重视红色文化的学习,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的熟知程度还有待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关注并进行合理引导,提高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

(二)大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外形势日趋多变,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复杂的网络信息不断冲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多数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没有经历过艰苦革命斗争,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新闻快讯或者学校教师的讲述等形式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对认知能力尚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易被不良网络文化所侵蚀[3],而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少主动性和热衷度。

(三)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三观”教育模式有待完善

高校利用浙西南革命精神进行“三观”教育,主要集中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宣传、党员学习等形式,教育方式停留在“灌输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学生对学习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兴趣没有得到进一步激发。高校在进行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三观”教育工作中,没有竭力发挥革命精神的区域优势和教化作用,仅停留在表面化和形式化上,难以让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走深、走实、走心。

四、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思考学生“三观”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设计出学生“三观”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

(一)打破傳统的说教模式,创新学习形式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三观”教育工作中,要极力发挥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感化作用,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结合革命事迹,将浙西南革命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故事化,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孕育过程中无数革命家所付出的艰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将红色素材合理融入教学设计中。将革命精神内容通俗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利用现在最流行的抖音App,让学生参与红色小视频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引起情感共鸣。

丽水作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始发地,有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三观”教育的良好素材。高校在开展专题讲座、课堂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实践,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事实融入教学,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推进大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同时,对学生的教材进行改编,融入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促使学生深刻领悟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充分汲取革命精神中蕴含的拼搏力量,坚持精神信仰不动摇,为书写“两山”时代答卷添砖加瓦。

(二)创新思想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要重视浙西南革命精神在“三观”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摸索出创造性的教育模式,将浙西南革命精神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学校应该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组织开展重走革命道路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辛,使其更加珍视当下的美好生活。

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将革命精神融入专业建设中,组织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红色文化活动。如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演唱红色歌曲,编排红色舞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做讲解员;国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英语口语优势,将革命精神发扬到国外。学生还可以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各类红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体会革命精神的力量,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真正转变。

(三)增强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勇于创新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三观”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紧扣“知”“情”“意”三个方面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高校首先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从而更进一步实现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学生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4],要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避免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加大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融入。围绕浙西南革命精神开展革命故事会、革命摄影展、主题歌咏赛、舞台剧表演、革命精神演讲赛等,通过多彩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

每一处革命根据地都是革命先辈精神的载体,高校可以安排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前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堂气氛、暖心的寝室文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意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正面管教工作,及时破除学生管理机制的弊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中打造浙西南革命精神专题平台,加强革命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4],让学生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五、结语

大学生“三观”养成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亟须获得良好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高校要紧跟时代,抓住新思想、新观点,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利用主流文化推进学生“三观”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一本土文化的感化力量,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驾护航,实现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队伍中的教化作用,让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从而不断升华精神境界[5],不断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郭翠华,卢国强.学术文化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作用及途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1):193-195.

[2]廖梦雅.价值、困境与突破: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19,41(4):70-74.

[3]黄慧.新时代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以云浮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5):94-96.

[4]靳媛.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引领作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98.

[5]候芸子.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137-139.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丽水西南三观
古城西南两座桥
三观壁画
“潮”就这么说
丽水发现新物种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丽水古堰画乡
Country Dri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ereotypes and Diversity
瓯江丽水